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8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9篇
系统科学   65篇
丛书文集   43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11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 composite vascular scaffold combining textile reinforced structure and biodegradable polymer is introduced, which may possess high porosity and connectivity. Moreover, the porous size could be controlled. The proposed scaffold consists of a warp-knitted 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 ) (PET) fabric with well-defined macropores, which is embedded with a porous biodegradable polymer membran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porous polymer membrane through optimizing the parameter of composite methods from freeze drying/particle leaching ( FD/PL ) and gas foaming/particle leaching ( GF/PL ), subsequently combining with the warp-knitted fabric. Weighing method was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porosity of the samples and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images were taken to observe the porous structure of the vascular membrane. In addition, ,the static contact angle (CA) was measured to estimate the hydrophilicity of the samples, and the tensile testing of the composites was performed on the universal mechanical tester. Furthermore, the water permeability of the membrane was also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rosity and pore connectivity of the vascular membrane were diverse, became of solution concentration, particle size, ratio of content, etc. Meanwhile, the stress-strain curves and the bursting strength showed the differ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among composite scaffolds in different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992.
查尔酮衍生化及其合成方法是合成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微波辐射下,引入TBAB(四丁基溴化铵)作为相转移催化剂,以苯乙酮衍生物(1a~1d)、苯肼、苯乙酮衍生物(1e~1f)等为原料,合成了8种新的查尔酮衍生物(4a~4d,5a~5d);通过实验考察了物料比、微波辐射功率、微波辐射时间及催化剂用量等工艺条件对产物产率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确定出查尔酮的最佳合成条件为:1,3-2苯基-4-甲酰基吡唑与苯乙酮物质的量比1∶1,微波输出功率为140 W,微波辐射间歇加热反应时间为30 min,四丁基溴化铵的量为0.4 g时,产率为87%~91%。  相似文献   
993.
闽南方言在菲律宾鄢市华裔学生汉语学习中一方面起正迁移作用,另一方面也有负迁移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书面作业考察及个别访谈形式对华裔学生汉语学习中的闽南方言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了华裔学生汉语学习中因闽南方言所致的常见的语音、词汇和语法错误。  相似文献   
994.
考虑到某些种群的出生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建立了具有脉冲出生和垂直传染的双时滞SEIRS模型.利用频闪映射获得了无病周期解的表达式,并通过比较定理证明了当R01时,无病周期解全局吸引;当R*0时传染病持续.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砂仁叶斑病病原菌(Phyllosticta glycines Thum.)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5℃,菌丝生长的最适p H值为7;孢子萌发的最适p H值为6;病菌菌丝在含淀粉和硝酸钙的Czapek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分生孢子萌发的最佳碳源是乳糖;菌丝对光照条件要求不严格,但紫外光能促进分生孢子的形成;无碳、氮源时,菌丝生长不良,长势差;RH95%以下时,分生孢子不能萌发;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分别为55℃和60℃。  相似文献   
996.
采用模块化思想的汽车电器智能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整车传统电器智能化设计的工作效率,提出一种基于模块化思想的汽车电器智能化设计方法.将控制器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算法分解为一系列标准模块,将模块按所设计的结构进行合理组合,即可完成各种电器控制器软硬件的设计.利用该方法完成了某大客车传统电气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应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显著简化了标准化控制器软硬件的开发过程,大大减少了设计和调试的工作量,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缩短了整车控制器的开发周期约50%.实车验证表明,控制器硬件结构简单、清晰,软件算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997.
从硝基苯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膨胀石墨粒径及溶液的温度等4个因素,研究膨胀石墨对硝基苯的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下,由粒径为0.420~0.250 mm的天然鳞片石墨制得的膨胀石墨在初始质量浓度为500.00μg/mL的硝基苯溶液中吸附2 h,吸咐量达到最大,约21.22 m g/g.  相似文献   
998.
针对多源信息融合问题,以博弈思想为指导构建博弈信息融合模型,在贝叶斯网络表示的基础上提出用于博弈融合模型的融合算法.在具体算法的研究中,按照博弈信息融合模型的要求,对原有的贝叶斯网络算法中节点判断算法和Parzen窗融合算法进行改进并将两者相结合,提出了博弈融合态势评估算法,并从理论上分析了融合算法的最坏时间复杂度.将博弈信息融合模型及其贝叶斯网络算法应用于交通状态预测中,针对交通车流量、车速、车流密度等多源动态问题,构建合适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实现交通状态的预测,给出预测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999.
考虑中心城区与乡镇居民出行特征的差异,提出一种适用于市域范围的预测方法.该方法以传统四阶段法为基础,分别建立中心城区与市域客流预测模型.中心城区客流独立预测后作为市域客流的一部分参与市域客流分配,分配结果通过反馈机制作用于交通分布模型,循环迭代直至平衡收敛.利用福清市现状基础数据运用TransCAD软件标定模型参数并校验,结果表明,调查值与模拟值的相对误差满足预测精度要求.最后采用已标定模型对福清市域轨道线网进行客流预测,结果表明, 3个目标年客流预测结果符合迭代收敛判定标准,进一步说明该方法具有理论与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浙西南秋季林相美景度及其最优颜色构成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景观因子对浙西南山地秋季林相美景度影响,建立景观评价模型,并依据景观评价模型分析最优颜色构成模式。【方法】以浙西南山地秋季林相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SBE法(美景度评价法)评价山地林相的美景度,对构景要素进行分解,计算色相对比度,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景观评价模型。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各颜色成分要素间的关系,以数学方法求得最优颜色构成模式。【结果】剔除自变量的运算显示5个景观因子(色相对比度、绿色占比、黄色占比、红色占比、郁闭度)与美景度的偏相关系数都比较高,所以用这5个景观因子的25个类目建立景观评价模型,建立的山地秋季林相美景度模型为:YSBE=-0.548-0.062 x7b+0.302 x7c+1.176 x7d-0.149 x8b+0.640 x8d+0.885 x8e+0.060 x9b+0.274 x9c+0.311 x9d+0.837 x9e+0.170 x11b+0.237 x11c+0.182 x11d+1.554 x11e-0.637 x17b+0.066 x17c-0.578 x17d-0.492 x17e,检验显示,评价模型的可信度高。红色占比的得分贡献百分比最大(30.0%),可见红色占比对模型的贡献率最大,色相对比度、绿色占比、黄色占比、郁闭度的贡献率依次减小。色相对比度为72~144时色相对比度和SBE值呈正比; 绿色占比在60%以上时,绿色占比与SBE值呈正比; 黄色占比与红色占比基本都与SBE值呈正比,郁闭度仅在70%~80%时与SBE值呈正比。综合绿色占比、黄色占比、红色占比和色相对比度这些因子,单从颜色对视觉感受的影响角度构筑关系式,使用枚举法求得当绿色占比以50%~60%、黄色占比为0~10%、红色占比为30%~40%时为山地秋季林相的最优颜色构成模式。【结论】颜色对美景度有重要影响,色相对比度、绿色占比、黄色占比、红色占比、郁闭度这5个景观因子与山地秋季林相美景度有很高的相关性,并得到了可信度高的线性评价模型; 绿色占比在60%以上时绿色占比与SBE值呈正比,黄色占比与红色占比基本都与SBE值呈正比,色相对比度最佳值为36~72,林地的最佳郁闭度为70%~80%; 综合绿色占比、黄色占比、红色占比和色相对比度这些因子,从颜色对视觉感受的影响角度来看,绿色成分占50%~60%、黄色成分占0~10%、红色成分占30%~40%为浙西南山地秋季林相的最优颜色构成模式。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使山地秋季林相具有更高美景度的经营策略和林相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