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14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7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192.
根据传热与燃烧学的基本理论,对多孔陶瓷板无焰燃烧传热机理作了深入的分析。取单孔建立数学模型,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与理论分析一致的结果。对进一步枚研究多孔陶瓷板远红外加热器的热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3.
结构变形监测的单频GPS动态三差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单历元和似单差两种GPS监测方法的不足,提出了适于工程结构快速、大变形监测的单频GPS动态三差法.该方法利用两个连续跟踪历元形成的三差相位值建模,直接提取动态变形,所建模型无整周模糊度,伪距单点定位和单频载波相对定位即可分别满足其对基准点和基线向量的初值精度要求,适用于动态变形量大于半个波长的量测实践.将单频动态三差法应用于南京长江三桥结构振动监测数据处理,计算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与双频单历元法解算的高程变形在5 mm均方误差意义下一致,且基于该方法得到的动态变形序列准确地提取了三桥主梁一阶竖弯处的固有频率0.25 Hz及其响应信号,验证了模型与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4.
针对我国危险废物转移运输过程监管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管理不完善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在提出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危险废物物流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危险废物二维码+RFID配合便携式掌机的物流信息智能化识别和采集模式、RFm远距离读卡器+高频有源RnD标签的危险废物储存库实时定位监控模式,构建了危险废物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危险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全流程的智能化、数字化管理。该系统提高了危险废物的物流信息管理效率,有助于降低危险废物转移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5.
共代谢为难降解物质的生物降解提供了新途径.该文介绍了共代谢的特点和建立在“关键酶”理论上生化机制.重点总结了两类典型土壤污染物——多环芳烃和氯代有机物的共代谢机制,从共代谢途径、共代谢基质选择、相关微生物和酶、中间产物分析、共代谢动力学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6.
为了实现对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有效地设计分析管理和分散设计分析资源的整合,促使设计分析管理规范化,提高设计分析效率,分析了Web计算资源的相关原理和Servlet技术,研究和设计了跨平台计算资源的调用。并在"发电设备产品创新开发工程分析环境系统"(PDAE)框架上应用实践,分析了异构系统计算资源的调用性能。  相似文献   
197.
针对一类输入受限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提出了一种自适应Backstepping变结构控制器设计方法。建立了受未知非线性特征约束的执行器故障模型,可以描述系统存在死区、齿隙、饱和、滞回等输入受限情形以及可能发生的执行器失效、卡死等故障情形。设计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补偿未建模动态项,引入一阶低通滤波器避免了Backstepping控制中的计算复杂性问题。自适应近似变结构控制能够有效削弱控制信号抖振。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证明,提出的自适应鲁棒控制律能够在输入受限的情况下自适应地调节控制输入,使得闭环系统稳定且满足控制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98.
20世纪中叶冯家昇将火药起源治为专门史后,李约瑟全面接受其观点并传之于世界,火药发明的殊荣方始回归中国,火药由唐代炼丹家偶然发现之说也逐渐成为学界“共识”。随着近年来新史料的发现,笔者对火药史学先驱进行了系统的发掘研究,对火药发明的范式转换正本清源。本文在对更多史料包括首次应用的新史料进行深入厘清之后,对火药的诞生究竟是发现还是发明、是偶然还是刻意、是经验的“发现”还是有着理论指导的“发明”等问题予以新的审视,力图还原火药这项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的本来面目及其与中华文明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现代科技创新提供历史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