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钍石是钍来源的重要含钍矿物。目前测定钍的含量的方法较多,虽有用5-Br-PADAP测定钍的方法的报导,但未见有在triton X-100存在下,用5-Br-PADAP直接测定方钍石中钍的含量的报导。Triton X-100的存在,使测定的酸度增加,从而增加干扰元素的干扰比;并且增加了络合物的稳定时间。本文采用5-Br-PADAP作显色剂,在氯乙酸-氯乙酸钠缓冲体系中用triton X-100表面活性剂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测定方钍石(人工样品)中钍的含量,获得较满意的结果。在25毫升中,钍的比耳定律范围在0~20微克,摩尔吸光系数为5.2×10~4升·摩尔~(-1)·厘米~(-1),Sandell灵敏度为0.0045微克钍(IV)/厘米~2。我们对两种含量的方钍石人工样品进行了测试,结果良好,回收率在97.3~101.4%之间,此方法可靠,精密度较高,误差符合微量组分的测定要求,我们对样品测定结果表示满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植物和土壤进行长期的野外调查,重点寻找自然条件下放射性核素富集植物.结果表明,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地上部分镭(^226Ra)和钍(^232Th)的平均含量(比活度)分别为248.4和679.8Bq·kg^-1,变化范围为118.3~565.6和158.3~2272.9Bq·kg^-1,地下部分(根)^226Ra和。^232Th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7.8和314.3Bq·kg^-1,变化范围为103.8~239.8和149.3~563.6Bq·kg^-1.对应的生物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BCF)平均值为1.88和2.74,转移系数(translocation factor,TF)平均值为1.57和2.02.芒萁时镭和钍有显著的富集特征,这一发现为研究天然放射性核素在植物中的超富集机理和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以salophen为功能单体,Th(Ⅳ)离子为模板离子,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作交联剂,用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引发剂在烯基化的磁性Fe3O4粒子表面上热聚合制备磁性印迹材料.探讨此印迹材料对钍(Ⅳ)的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此磁性印迹材料在pH为4.5,在70μg/mL钍(Ⅳ)中吸附30 min可以到达最大吸附容量42.54μg/mg.Th(Ⅳ)印迹材料相对U(Ⅵ),La(Ⅲ)和Ce(Ⅲ)的相对选择性系数分别是62.4,82.2和93.1,说明此材料可以在La(Ⅲ),Ce(Ⅲ)和U(Ⅳ)的存在下检测Th(Ⅳ).  相似文献   
4.
选择黔中岩溶地区的4条石灰3:-44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精细采样分析,讨论了石灰土形成过程中Th富集的地球化学特征及行为.结果表明:1)岩一土界面是Th发生显著富集的重要地球化学作用场所,主要表现为岩一土界面反应中伴随碳酸盐快速溶蚀导致体积巨大缩小变化后的残余富集.在此过程中,Th表现出明显的惰性.2)在石灰土剖面形成和演化过程中,Th的地球化学行为可能因剖面间存在的微环境差异而有所不同.对于发育浅薄的剖面,Th受铁氧/氢氧化物和粘土矿物的吸附而表现出惰性;对于发育相对深厚的剖面,Th表现出明显的活性,其行为不受铁氧/氢氧化物和粘土矿物的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东海陆架外黑潮区颗粒有机碳(POC)和生物硅(bSiO2)的研究表明:台湾东北部黑潮主流真光层(100m)POC和bSi02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31μmol/L和0.68μmol/L;^234Th/^238U不平衡法获得POC和bSi02的输出通量分别为3.7mmol/(m^2·d)和1.6mmol/(m^2·d).黑潮沿东海陆架北进过程中,POC和bSiO2的含量及输出通量均呈增加趋势.位于日本西南的黑潮主流中,POC和bSiO2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85μmol/L和2.63μmol/L,输出通量分别为6.7mmol/(m^2·d)和4.0mmol/(m^2·d).黑潮与陆架水形成的锋面区,POC和bSiO2浓度均高于黑潮主流.  相似文献   
6.
南极-艾肯盆地Th异常的富集特征和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探测表明月表Th元素分布存在全球不均衡性,形成分别以雨海-风暴洋和南极-艾肯(SPA)盆地为中心的Th异常区.研究认为雨海-风暴洋的Th主要来源于对其下覆KREEP物质的开掘,但对SPA盆地的Th来源有各种不同的认识.本文通过对SPA盆地的地形、盆地构造、撞击坑分布、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以及对Th富集机理的探讨,认为SPA盆地内Th更可能来源于撞击作用对富Th下月壳物质的开掘;Th的弧形富集特征与盆地构造有很大相关性,并可能受到Apollo盆地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一种示波极谱测定微量钍的方法。处在酒石酸-氯化铵-铜铁试剂底液中,pH为4-5,原点电位在-1.0V左右(对银片电极)。产生一灵敏的导数极谱波,钍浓度在0.005—0.4μg'mL间与峰电流呈直线关系。此外,还研究了底液各成分对极谱波的影响,确定了测钍最佳条件。采用PMBP-苯萃取分离干扰元素,保证了测定的准确度。通过钍标准的回收和不同岩性样品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方法适合测定0.00001-0.000χ%范围的钍。  相似文献   
8.
岩浆作用过程中Th与U、REE、Zr的地球化学行为相似,作为不相容元素残留在岩浆演化后期的熔体中,在碱性岩、伟晶岩及火成碳酸岩中富集.表生过程中钍的地球化学性质不活泼,能够保存在稳定的含钍独居石矿物晶格中形成砂矿.热液活动过程中钍主要以复合碳酸络合物的形式迁移.全球钍资源量约为637万t,主要分布在印度、巴西、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9.
硝酸钍法测定植酸含量方法的校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标准植酸钠对硝酸钍返滴定法测定植酸含量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钍离子与植酸根的络合比为3∶1,从而对计算公式作出了校正.该方法与其它滴定方法如碘量法相比,精密度较高,且操作简单,重现性好,适合于植酸的定量分析.而采用直接滴定法检测则终点变色不敏锐,测定误差较大,不适合于植酸含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用荧光法和同步荧光法研究了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锕系元素钍(T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结果表明Th与BSA的结合数为1,结合常数为1.70×104.求得Th结合位置与BSA分子212位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0.67nm,发现Th使BSA的Trp残基微环境更加紧缩疏水,而酪氨酸残基微环境则更加外露.经比较发现Th与BSA的结合反应程度和对BSA构象的影响程度远大于稀土离子与BSA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