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2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205篇
系统科学   140篇
丛书文集   108篇
教育与普及   3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16篇
综合类   39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232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探究铅在土壤-玉米-大气中的迁移转化行为,以某电解铅厂周边农田土壤和玉米为研究对象,采集距排烟口50 m、110 m、300 m、500 m、700 m、900 m和3 000 m处的土壤和玉米样品,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别测定土壤、玉米和大气样品的铅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电解铅厂周边的玉米均受到铅的污染,玉米根中的铅主要来自土壤,籽粒中的铅很有可能大部分来自大气,少部分来自土壤,茎中的铅很可能来自土壤而不是叶面传输;籽粒中的铅与叶片中的铅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相关方程为y=-0.0002x~2+0.0461x-0.4643,R=0.966 7。  相似文献   
2.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采用控制凝聚法制备出173nm和297nm两种不同粒径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乳液,并在一定湿度和温度下,利用乳液的单分散性,在表面张力的驱使下完成微球的自组装,从而得到三维有序的二氧化硅胶态晶体。扫描电镜显示:晶体呈面心立方结构,晶体表面至现出鲜艳的颜色,其波长与微球的直径相对应。  相似文献   
3.
电路特性的PSpice仿真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PSpice仿真软件的两种仿真方法,分析了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的性能,比较了这两种仿真分析方法各自的优点.电路仿真实验表明,熟练掌握数种电路仿真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仿真方法对电路分析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酸性硅溶胶沉淀法制备超微细活性白炭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酸性硅溶胶沉淀法生产超微细活性白炭黑的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生产过程中硅溶胶的pH值,反应终点pH值,反应温度以及分散剂等条件;制备了较高品质的产品,其性能接近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5.
基于峭度的组分分析方法用来解析重叠峰.其优点是半盲源分离,即只要确定出重叠峰所含组分的数目,就能从混合波谱中分离出纯组分谱.采用CABK来解析模拟两组分重叠峰体系和酒样的GC-MS混合谱,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介绍了集成有源负载放大器的分析方法,并以镜像电流源为例详细介绍、对比了两种方法(图解分析法和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此外,介绍了用厄雷电压计算 Av 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溶胶-凝胶法制备光学石英玻璃的工艺过程,并就二氧化硅在微晶玻璃和膜技术方面的应用热点课题进行了简介。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液压支架的压力特性并提出对压力变送器的技术要求,阐述了压力传感器的选择和外围电路的设计,对压力变送器的信号调理电路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水回用前景及其实际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概述了中水及中水回用的概念,分析了目前中水回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水源热泵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on rock type, the mode of occurrence, diagnostic minerals and creatures, the sedimentary geochemistry and organic facies of Chinese marine source rocks from wells and outcrops, an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developmental modes of foreign marine source rock, the authors consider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objectively make clea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with high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by either single mode of preservation or high organic matter productivity.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geological featur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oproterozoic-Lower Paleozoic marine source rock is generalized into four modes, namely, thermal water activity-upwelling flow-anoxic; carbonate gentle slope-upwelling flow; xerothermic climate-brine euxinic milieu; and humid climate-retained euxinic milieu; as the Lower Cambrian undercompensation basin organic facies (the Tarim Basin, South China and southwest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arbonate gentle lime mud bound organic facies (the Upper Ordovician in Tazhong region of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Lower Silurian in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the Middle Cambrian evaporation laggon organic facies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enclosed undercompensation terrigenous bay organic facies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in the west of the Tarim Basin, the Lower Silurian Long- maxi Formation in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Chinese marine sedimentations with lower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re generalized into two modes of consumption-dilution mode of open epicontinental sea and depletion-dilution mode of supercompensation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