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0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46篇
系统科学   32篇
丛书文集   18篇
教育与普及   15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45篇
综合类   1124篇
自然研究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on rock type, the mode of occurrence, diagnostic minerals and creatures, the sedimentary geochemistry and organic facies of Chinese marine source rocks from wells and outcrops, an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developmental modes of foreign marine source rock, the authors consider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objectively make clea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with high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by either single mode of preservation or high organic matter productivity.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geological featur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oproterozoic-Lower Paleozoic marine source rock is generalized into four modes, namely, thermal water activity-upwelling flow-anoxic; carbonate gentle slope-upwelling flow; xerothermic climate-brine euxinic milieu; and humid climate-retained euxinic milieu; as the Lower Cambrian undercompensation basin organic facies (the Tarim Basin, South China and southwest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arbonate gentle lime mud bound organic facies (the Upper Ordovician in Tazhong region of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Lower Silurian in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the Middle Cambrian evaporation laggon organic facies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enclosed undercompensation terrigenous bay organic facies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in the west of the Tarim Basin, the Lower Silurian Long- maxi Formation in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Chinese marine sedimentations with lower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re generalized into two modes of consumption-dilution mode of open epicontinental sea and depletion-dilution mode of supercompensation basin.  相似文献   
2.
3.
船舶自动化电站系统仿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应用系统建模技术和计算机系统仿真技术,在研究了某大型船舶电力系统的基础上,运用MATLAB软件,结合船舶柴油机发电机组和异步电动机的特性,完成了船舶自动化电站系统的建模。实现的船舶自动化电站仿真器系统特性与实际系统特性接近。该系统对船舶轮机员技术培训和船舶电力系统的故障分析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盐石膏的理化性质,综述了我国海盐工业废渣盐石膏在水泥、石膏建材等建筑领域以及对盐石膏的深加工等方面的综合利用研究现状,并指出利用盐石膏制备硫酸钙晶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石油烃污染对海胆胚胎的急性毒性效应,采用胚胎发育毒性实验方法,分6个质量浓度组(1.0、2.0、4.0、8.0、16.0、32.0 mg/L)分别进行0#柴油和船用燃料油分散液对马粪海胆浮游幼虫发育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油品分散液对胚胎发育至二腕幼虫和四腕幼虫阶段有明显的毒性作用.随着受试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幼虫的体长变短,畸形率及死亡率显著增大.船用燃料油分散液48 h和72h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4.57、2.71 mg/L;0#柴油分散液48 h和72 h的EC50分别为3.39、1.87 mg/L,故0#柴油的毒性大于船用燃料油.  相似文献   
6.
膳食纤维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介绍国内外对膳食纤维的研究状况,其中包括膳食纤维的特性、组成结构、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现有资源的开发、制取方法以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等.提出进一步开发膳食纤维,重点应解决资源领域的再扩大,即进行制取和改性方法以及膳食纤维的应用范围拓宽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藻类富集微量元素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较全面地探讨了藻类富集微量元素的特点及其机理,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微量元素与藻类之间反应的实质,为其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黎曼近似解模型在太湖藻类浓度场求解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太湖常规监测点的监测资料,在黎曼近似解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太湖二维藻类生长模型,该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及黎曼近似解对二维水流水质方程组逐时段、逐单元进行求解,将每个时段各个单元ρ(TN)及ρ(TP)的模拟值传递到藻类的生长项,从而模拟出藻类的生长过程,率定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藻类的生长过程,并能对太湖水体富营养化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地表水中藻毒素的监测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量含氮和磷的废水流入湖泊和江河,导致淡水污染现象日趋严重.污染的最主要危害是释放多种藻毒素,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去除藻毒素是摆在中外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难题,目前水体中藻毒素的监测方法主要有生物法、化学法、免疫法等;控制的方法主要有常规净水工艺、生物处理、光降解与光催化氧化以及臭氧氧化等.  相似文献   
10.
对从厦门海沧及漳州浮宫的红树林生态区分离到的177株海洋木栖真菌用MTT法进行抗肿瘤活性的测定,获得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菌株共44株,占总受试菌株的24.9%,其中对KB瘸株有抑制作用的有12株.对Raji瘤株有抑制作用的菌株有43株,对这两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的菌株有11株.并且考察了其中6株海洋木栖真菌在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淀粉和蔗糖为碳源的生物量和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海洋木栖真菌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菌体生物量及代谢产物的抗肿瘤活性均存在差异,部分菌株在纤维素为碳源时,有最高的生物量和抗肿瘤活性,PDB培养基不宜作为抗肿瘤活性测定或生产发酵的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