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0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比较1,1-双(2-叔丁基砜乙基)十二烷基苯基砜(1)双碳负离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环合反应结果,控制反应条件,在铁催化下可以生成偶联糁烯化的环烯产物(2)为主要产物;不加催化剂,加热回流反应得到分子内亲核取代反应产物环丙烷化合物(3)。  相似文献   
2.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吸附在铜表面的环丙烷的解离吸附过程.环丙烷在大约10eV能量的照射下被激发到第一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与铜表面相互作用,电子从铜表面向环丙烷转移使环丙烷的碳碳键活化.根据对各种可能中间态的能量分析,提出了环丙烷在铜表面解离吸附的可能路线,计算的结果证实最稳定的吸附物种是含两个铜原子的五元环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在固-液相转移催化条件下,将氟化钾浸渍的氧化铝作为强碱,季铵盐作为相转移催化剂(PTC),合成了1一乙酰基环丙烷甲酸乙酯,并探讨了该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以氟化钾浸渍的氧化铝为强碱,在固液相转移催化条件下,由活泼亚甲基化合物(1a~1d)与1,2-二溴乙烷合成了4种活性环丙烷化合物2a~2d,并探讨了其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5.
以环丙烷甲酸及2,2-二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甲酸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8个新的(呋喃、吡喃)糖基环丙烷甲酸及2,2-二甲基环丙烷甲酸酯类化合物,所有新化合物都经元素分析、^1H NMR得到确证,合成产率为40.5%~59.7%。  相似文献   
6.
手性螺-环丙烷类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了手性试剂5-(l-孟氧基)-3-溴-2(5H)-呋喃酮与中等碳链的亲核性醇发生的串联不对称双Michael加成-分子内亲核聚代反应。通过此反应,一举生成了4个新的手性中心,得到了一般方法难以合成的含有多个手性中心的丁内酯并螺-环丙烷类化合物8a-d。  相似文献   
7.
以天然樟脑为手性源,在强碱作用下与甲基硒溴顺利反应得到exo型为主的硒醚产物,再经还原及与不饱和的烯丙基溴反应合成了新型结构的手性硒盐,该手性硒盐在强碱作用下能够形成硒叶立德,将其应用于手性环丙的不对称合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具有很好的非对映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在MP2/Sadlej pVTZ水平对环丙烷(C3H6)与卤化氢(HX,X=F,Cl,Br,I)分子的1∶1复合物进行几何结构优化,最稳定结构为HX分子几乎与环丙烷的碳环位于同一平面,且其氢原子指向环丙烷的一个碳碳弯键的中点.此外,渐近修正对称匹配微扰理论(DFT-SAPT)能量分解结果说明静电、诱导和色散力对描述此类弯键复合物都很重要,从HF到HI,静电能占总吸引作用能的百分比逐渐减少,色散能占总吸引作用能的百分比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对路易斯酸Sn(OTf)2催化活化供电子-吸电子环丙烷的机理进行了量子化学研究.在B3LYP/6-31G计算水平全优化了反应势能面上所有驻点的几何结构,用自洽反应场极化连续介质模型分别在B3LYP/6-31G和B3LYP/6-311G(d,p)计算水平计算了单点溶剂化效应.结果表明,Sn(OTf)2催化活化D-A环丙烷是通过它们的配位作用增大C1-C(2)偶极矩和降低反键轨道σ*(C1-C2)的能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The cross-coupling reaction of cyclopropylbo-ronic acids with aryl ω-halo-oxo-perfluoroalkylsulfonates is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stereodefined cyclopro-pylboronic acids can readily react with aryl ω-halo-oxo-perfluoroalkylsulfonates to give the corresponding cross-coupling products in high yields under the appropriate conditions and in the presence of transition metal catalysts. For the reaction of various aryl perfluoroalkyJsulfonates bearing the substituents, the use of corresponding bases was essential. During these reactions, the cyclopropyl configurations of cyclopropylboronic acids are retained. Thus, the procedure provides a new convenient route to stereodefined cyclopropane derivatives from phenols and commerce-available ω-chloro-oxo-perfluoroalkylsulfonyl fluoride.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