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1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53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66篇
教育与普及   13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4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282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煤矿井下条带法开采留设的煤柱在覆岩压力作用下随着时间推移易发生蠕变现象,考虑到传统蠕变模型难以描述煤体蠕变各个阶段的损伤特性,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理论,选用Kelvin模型描述材料的相对完整状态,将Burgers模型中的黏壶元件用非线性黏壶元件代替描述材料的完全调整状态,引入Weibull分布函数,选取以时间为自变量的扰动因子函数,建立了以扰动因子为权函数的煤体蠕变全过程的本构模型.同时,利用煤样室内蠕变试验数据对基于扰动状态概念下煤体的蠕变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且相对于传统模型有较好的协调性,能够更有效地描述煤体的初始、稳定和加速蠕变阶段的蠕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海拉尔盆地地层水特征与粘土矿物转化和赋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拉尔盆地地质条件及其复杂,开发难度大,本文将油藏地球化学中地层水研究与粘土矿物成岩转化研究相结合,指出了地层水特征与空隙中粘土矿物及其他矿物成岩转化和赋存的某种相关性,对储集层地质学研究很有助益,对勘探开发一体化研究提供了该方面重要的科研依据。  相似文献   
3.
南京地区第四系主要地层类型及分层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京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第四系分布变化大,在归纳南京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同地貌和地质单元的地层层序特征。根据地层的成因和工程性质,结合国家规范中的地层分类原则,提出了统一分层的方法和统一的地层代号,将该地区第四系划分为填土、新近沉积土、一般沉积土和老沉积土等4个大层和若干亚层,同时提供了各层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典型剖面。对今后的勘察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5.
本文简要报导了有机阳离子聚和物(氯化N,N—二甲基二烯丙基铵—二氧化硫)的合成方法,并对其作为粘土稳定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共聚物稳定粘土的能力高于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同类聚合物TDC。  相似文献   
6.
摘要首先从库仑定律出发导出了地层介质塑性流动条件。其结果类似于一般塑性力学中的Tresca,Mises条件。其次列出了轴对称地层塑性流动的微分方程组,并推出了其简化近似方程。最后提出了简化方程的特征线解法,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7.
微连接用无铅钎料及稀土在钎料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微连接用无铅钎料的应用研究现状,指出SnAgCu系合金因良好的综合性能将成为最有潜力的锡铅钎料替代品。基于对稀土在钎料中应用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添加微量稀土有望成为改善SnAgCu系无铅钎料蠕变性能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稀土资源开发低Ag的SnAgCuRE系钎料,应当成为中国今后无铅钎料研究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针对广州发电厂3号锅炉高温过热器发生爆管的情况,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试验和金相检验,认定原管子材质符合设计要求。在金相检验中,发现爆管处存在大量蠕变孔洞及裂纹,从而判定此次爆管是在高温和外弧切向最大拉应力作用下引起的蠕变脆性断裂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结合现有的岩爆研究情况,对岩爆发生机制的力学模型以及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介绍可资岩爆借鉴的研究领域,提出岩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