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西部位于亚洲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气候极为干旱,以荒漠为主,但在3 400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充满生机的汪洋大海。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端乌恰县的著名景观“贝壳山”,则是塔里木盆地西部沧海桑田的见证者。文章通过贝壳山的地层及所含化石的详细观察和考证,尝试重现塔里木盆地西部如何从“沧海”变为“桑田”的过程。贝壳山的组成为始新世中期(距今~4 600万年)的浅海相牡蛎化石,表明在始新世中期,塔里木盆地西部还是一片属于新特提斯洋东北缘的海湾,气候温暖,水体清澈,发育了丰富的以牡蛎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堆积了一套厚厚的贝壳层,即卡拉塔尔组。至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海水逐步退出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之后随着天山和昆仑山的不断隆升,原来埋藏在地下的贝壳层逐渐出露,形成如今的贝壳山。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沙三-东营期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断裂是控制东营凹陷构造演化的主要因素。应用断层落差法对东营凹陷沙河街-东营期的断裂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古近纪在近南北向的伸展方向上,断裂活动强弱交替,在沙三-沙二早期断层活动强烈,沙二晚期-东营期断层活动明显减弱。东营凹陷的断层在平面和剖面上有多种不同的几何形态,组成了半地堑、半地垒和地堑-地垒多种形式的断块体,其组合分布使整个凹陷具有南北分区块断的构造特征。断裂活动时空分布具有不均一性,在北西-南东向和南北向的双向伸展作用下,东营凹陷的断裂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分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沙三-东营期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断裂是控制东营凹陷构造演化的主要因素.应用断层落差法对东营凹陷沙河街-东营期的断裂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古近纪在近南北向的伸展方向上,断裂活动强弱交替,在沙三-沙二早期断层活动强烈,沙二晚期-东营期断层活动明显减弱.东营凹陷的断层在平面和剖面上有多种不同的几何形态,组成了半地堑、半地垒和地堑-地垒多种形式的断块体,其组合分布使整个凹陷具有南北分区块断的构造特征.断裂活动时空分布具有不均一性,在北西-南东向和南北向的双向伸展作用下,东营凹陷的断裂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分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古近纪时期的板块运动造就了渤海湾盆地洼隆相间的构造格局,需要从地质年代学角度研究单一湖盆的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内部的沉积响应。以南堡凹陷高柳地区始新统为例,利用标准井预处理的自然伽马曲线,利用频谱分析、连续小波变换和滑动频谱分析等方法识别蕴藏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基于绝对地质年代锚点,建立天文年代标尺,估算沉积速率,重建古湖平面变化和古沉积物供给能力,从区域沉积体系演化的角度讨论米兰科维奇记录对沉积响应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始新统沉积序列受控于长偏心率、短偏心率、斜率和岁差周期,共识别出20个长偏心率周期,85个短偏心率周期,累计约8.1 Ma;(2)Es31、Es2、Es1x和Es1z亚段顶界面绝对地质年代分别为33.3、31.9、30.5、29.5 Ma,平均沉积速率约124.2 m/Ma;(3)湖平面于36.6~33.3 Ma大规模上升,于33.3~30.5 Ma持续下降,于30.5~28.5 Ma再次小幅回升,而36.6~28....  相似文献   
5.
东特提斯洋晚中生代—古近纪重大事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修棉 《自然杂志》2015,37(2):93-102
东特提斯域西藏南部地区发育晚中生代至古近纪的连续海相地层序列,是研究东特提斯演化、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及众多的古海洋事件理想的研究地区,是了解晚中生代温室地球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主要基于中国西藏南部海相沉积的资料,对近年来东特提斯洋古海洋事件(如大洋缺氧事件、大洋红层、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和重大地质事件(早白垩世印度北缘火山事件、晚白垩世构造抬升事件、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事件、东特提斯海消亡事件等)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指出今后应加强生物-年代地层、短时期环境-气候变化的研究,加强挖掘东特提斯域地域优势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酒西盆地为晚期型前陆盆地,老君庙油田位于盆地南部老君庙背斜带的中部,L油藏储层颗粒分选、磨圆较差,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胶结物的成分主要为泥质和钙质,属中高孔隙中渗透含油好的油藏。依据岩心观察、野外露头以及钻井、测井等沉积相划分标志,老君庙油田L油藏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等2类沉积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等3类沉积亚相。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藏上部沉积区域性的石油沟段棕红色泥岩盖层,L1,L2,L3储集砂体由于褶皱作用形成背斜圈闭,西部低洼地区为构造-岩性圈闭,其中控制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构造背景是成藏的地质基础,成岩作用形成的储集物性特点是成藏的前提,控制优质储层发育的沉积相带是成藏的必要条件,良好的生储盖组合配置是成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新疆乌拉根古近纪沉积盆地位于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交汇部位,铅锌矿化主要分布在始新世沉积了乌拉根组(E2w),通过对该组地层中成矿元素特征研究,总结了乌拉根古近纪沉积盆地铅锌矿床特征及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8.
 对三水盆地SB-01钻孔下古近系地层进行了微体化石分析,共发现介形类7属10种,分布于5个层位;轮藻化石9属15种,见于3个层位。根据介形类和轮藻化石的分布、丰度和分异度变化,讨论了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的古环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可划分为4个环境演化阶段。阶段A(89.0~75.5 m):气候较干燥,水体较浅的半咸水环境;阶段B(75.5~53.5 m):气候温暖潮湿为主,湖平面上升,水体盐度仍较高;阶段C(53.5 ~ 21.0 m):温湿-干旱气候条件交替出现,湖平面和水体盐度波动频繁;阶段D(21.0 ~ 5.2 m):气候温暖湿润为主,水体较深,湖水逐渐淡化,相应于湖盆发育盛期。  相似文献   
9.
始新世-渐新世是古近纪气候变化中最显著的时期.通过对西宁盆地42.5~26.0 Ma沉积物颜色指标的详细分析,发现颜色参数L*,a*,b*曲线明显以32.8 Ma为界分为上下两段.其中:L*值在下段(42.5~32.8 Ma)波动剧烈并呈缓慢降低趋势,至32.8 Ma左右大幅度降低,此后(32.8~26.0 Ma)波动变小、稍有回升;a*,b*值则与L*值的变化趋势相反,在下段(42.5~32.8 Ma)呈逐渐增大趋势,剧烈波动,在32.8 Ma左右时突然大幅度升高.至上段波动变小.结合西宁盆地孢粉、有机质及CaCO3质量分数变化的特征分析,该区域在32.8 Ma时可能发生大幅度的降温事件(对应于海洋记录所揭示的Oi-1事件),此事件之前气候干旱程度相对较弱、氧化作用逐渐增强、气候波动剧烈.在Oi-1事件之后大陆性干旱程度增强、氧化强烈、气候波动幅度较小.这是在该区高分辨率获得Oi-1事件前后气候变化的记录.它对始新世-渐新世全球气候变冷背景下陆地系统响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受多期次构造应力场叠加转变的影响,迈陈凹陷东部断裂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平面上断裂走向在古新统和始新统以NE向为主,渐新统转变为EW和NEE向,剖面上以T4反射层(涠州组底)为界可以划分为上下两套断裂系统,上下两套断裂系统继承与改造并存。针对这一问题,在地震、钻井岩心和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分析解释的基础上,对迈陈凹陷东部断裂系统的发育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正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迈陈凹陷东部在古新世—中始新世主要受控于NW向伸展应力场,以NE向断裂发育为主;晚始新世在NW向拉张的同时叠加了右旋剪切作用,近EW向断裂开始发育,部分早期发育的NE向断裂继承性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