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膜污染与浓差极化是不同的概念,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浓差极化使膜表面被截留组分浓度提高,从而加速了膜污染过程的,而膜污染使部分膜孔堵塞,又会促使局部浓差极化的加剧.因而,膜污染与浓差极化成因果关系,浓差极化是导致膜渗流量下降和分离效率降低的原因.在中空纤维膜中,Dean涡这种不稳定流能有效地将膜靠近膜壁的浓差极化现象大大消除.通过设计一组试验,证明了浓差极化的危害性和Dean涡能较大程度的降低浓差极化.从能耗的观点上说,试验结果表明,有Dean涡存在的编织型中空纤维膜,其能耗低于直线型,其渗透流量和回收率高.图12.参19.  相似文献   
2.
流体力化学-二次流原理在污泥颗粒化中的研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颗粒污泥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在流体中添加适量剂量的絮凝剂,利用流体力化学-二次流原理,施加合适的流体剪切力,形成合理的二次流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原始颗粒污泥.利用污泥内部和水中的微生物,通过好气或厌气培养,能加快(好氧或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是加快颗粒污泥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污水处理生产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物法处理垃圾渗沥液 ,其出水CODCr、色度、浊度和含盐量等指标往往大于排放标准 .应用亚滤技术作深度处理 ,可有效地去除剩余的污染物质 ,使出水达标 .但由于渗沥液中存在大量的胶体微粒 ,对亚滤管产生阻垢作用 ,堵塞亚滤管微孔 ,增加动力消耗 ,影响处理效果 .采用一种新型高效的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聚硅酸铁 (PSF)用于亚滤装置的预处理 .通过与聚合硫酸铁 (PFS)混凝剂的对比研究表明 ,PSF表现出比PFS更好的除浊、脱色和去除CODCr能力 ,可有效地去除掉垃圾渗沥液中的浊度、色度、胶粒和部分CODCr.结果表明 ,在PSF的投加量为 15 0mg/L ,pH值为 5 .0和沉降时间为 6 0min的条件下 ,混凝效果最佳 ,浊度去除率可达 92 %左右 ,色度去除率可达 91%左右 ,CODCr去除率可达80 %左右 .同时探讨了该混凝剂处理垃圾渗沥液的反应机理 .图 1,表 4,参 10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污水处理系统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广州市污水管网、泵站及污水厂设计经验;介绍了广州市城市污水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做法与措施;雨污分流体制的建设与完善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分期建成;城市河涌的治理,应尽可能维持城市河涌自然生态,根据每条河涌的不同特点,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方法降解水中污染物;指出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水回用是形成良性水循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某尾矿坝体浸润线有限元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浸润线是尾矿坝的生命线.论文应用有限元分析某尾矿坝的浸润线,认为(1)尾矿坝浸润线与放矿滩长有关系,随着放矿滩长加大,浸润线远离砂砾石坝体,从有限元模拟情况可知放矿滩长大于70 m时各工况下浸润线不在坝趾出露,这时坝体是稳定的.(2)对于建在透水性强的坝址上的尾矿坝,坝体的填筑高度对浸润线在坝趾出露影响不明显.图9,表1,参10.  相似文献   
6.
用改性壳聚糖对城市未达标排放污水进行再处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污水,其出水CODcr、色度、SS等指标往往大于一级排放标准。采用一种新型高效的天然高分子混凝剂一改性壳聚糖VCG对城市污水用于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再处理,可有效地除掉余下的污染物质。结果表明,在改性壳聚糖VCG投加量为150mg/L,pH值为5.5,沉降时间为60min 的条件下,混凝效果最佳,浊度去除率可达到92%左右,色度去除率可达88%左右,CODcr去除率可达到78%左右,悬浮物SS去除率可达91%左右,水质完全可以加收利用。  相似文献   
7.
垃圾填埋场的主要危害在于垃圾淋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以洛阳市某垃圾场为例,运用MODFLOW和MT3D软件模拟分析以氯离子为代表的污染组分在未来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1)在垃圾场运营早期,地下水中的污染组分浓度增加明显,污染羽快速向下游扩展,迁移距离达到700 m,而随着污染物迁移距离的扩大其浓度和扩展速度都开始降低;(2)污染物运移距离在2050年接近1 km,将会影响当地居民的饮水安全,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浅表环境中的氟含量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地氟病的产生和流行与此无法分开.论文以河南省周口地区为例运用轮次分析方法对浅表环境中的氟离子富集规律进行探讨,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包气带中水分的垂直交替运动比较强烈,含氟组分和其他常量组分在垂直交替过程中参与了淋溶、吸附解吸、络合解离、离子交换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实现了氟和可溶盐在包气带中的迁移富集;(2)浅表环境中土壤是地下水氟化学场的调节器,在一定条件下不仅可吸附氟又可将吸附氟释放到地下水中,完成一个水土间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9.
采用室内模拟酸雨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酸雨作用下红壤中稀土元素La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酸雨加速了红壤中La的释放.在酸雨淋溶下La的释放一般表现出两阶段性特征:首先La释放量随淋溶量的增加而减小,然后随淋溶量的增加而增大.经过相当于9 150~10 650 mm降水量的淋溶后,与对照(pH5.6)相比,pH4.5的酸雨使红壤La的累积释放量提高-5.11%~75.96%,pH3.5的酸雨使其提高16.64%~127.82%.除个别情况外,La释放量与Fe、Mn释放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性相关.初步推断多数红壤中的La主要吸附在Fe-Mn氧化物表面或存在于Fe-Mn氧化物中,其释放可能是由于吸附载体Fe-Mn氧化物因H 的输入而解离所致.图4,表1,参8.  相似文献   
10.
从宏观角度提出了絮状污泥的传质物理模型,该模型指出:利用高分子有机药剂使形成的絮状颗粒污泥,在适当剪切条件下始终维持"包裹-破裂-再包裹"不断循环的过程.絮状颗粒污泥内部微生物与氧气、有机物等物质的接触、吸附和捕获的几率大大提高.并从絮体比表面积的更新频率的角度推导其生物降解的动力学模型.图2,参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