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美国宇航局公布了该局核分光望远镜阵列(NuSTAR)拍摄的一张新的高能X射线波段图像,在这张图像上展示了宇宙中壮观的一次星系大碰撞场景.两个正发生相撞在星系被总称为Arp299,它们距离地球约1.34亿光年.美国宇航局的“核分光望远镜阵列”发现位于右侧星系核心位置的黑洞正在大量吞噬着周边的气体物质,而左侧星系核心的黑洞却正处于休眠和沉寂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23):32-32
一个由亚利桑那大学领衔的研究组目前完成了迄今规模最大的,针对银河系高密度气体云的巡天考察工作,这些密集的尘埃气体云是新生恒星诞生的地方。这项由亚利桑那大学斯图尔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扬西·雪莉领导的研究组对超过6000个此类高密度尘埃气体云进行了观察,分类和绘制.这项工作让天文学家们得以更好的了解恒星形成的最早期阶段情形。雪莉说:“当你在晴朗的夏日夜晚仰望银河。你会注意到那并不是一条连续的恒星条带,你会发现那里存在着一些暗黑的区域,看上去那里似乎没有恒星存在。但事实那里并不是没有恒星,而是被暗黑星云遮挡的区域,那里是大量的尘埃和气体云团,而这些物质却正是形成恒星。  相似文献   

3.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2,(14):68-68
一组志愿者日前借助美国宇航局进行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数据的检查,在我们的银河系银盘结构中发现了超过5000个"气泡"结构。这是年轻高温的恒星"吹出"的尘埃和气体气泡结构,这些气泡说明这些位置正有新生的恒星诞生。超过3.5万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同一天区在红外和X波段背景信号的对比,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发现早期宇宙中可能存在大量黑洞。这些研究人员是利用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以及斯皮策空间红外望远镜分别从X波段和红外波段进行了观测,得到的结论显示早期宇宙中每5个红外信号源中就有一个是黑洞。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亚历山大·卡什林斯基表示"研究结果显示黑洞至少贡献了宇宙红外背景的20%,这显示在早期宇宙中黑洞曾经非常活跃地吞噬气体物质。"宇宙红外背景(CIB)是来自早期宇宙的残余光线,当时宇宙中最早的结构正在成形。天文学家们认为其源自宇宙中第一批大质量恒星以及黑洞组成的集群结构,随着它们不断聚集气体物质,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能量。即便是最强大的望远镜也无法分辨最遥远的单个恒星和黑洞。然而它们的整体效应却能穿越数十亿光年的空间,这让天文学家们得以区分在极早期宇宙中恒星和黑洞在这一机制中分别所占到的比例。当  相似文献   

5.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2,(19):33-33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一个天文学家小组研究显示,大质量星系内部恒星形成时会形成剧烈的星风,这些星风将气体物质吹出星系内部,从而反过来阻止新生恒星的继续形成。该天文学家小组借助3台望远镜获取的数据和图像发现29个天体拥有速度高达每秒2500千米的外向星风,这一速度是在之前的其他星系中所未见的。加州大学南加州星系演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亚历山大.戴蒙德-斯塔尼克说:"这些星系几乎要将自己吹散了。大多数星风就像是一个喷泉,喷出去的气体最终还是会回落回星系内部然而对于此次我们所观测到的  相似文献   

6.
<正>超大质量黑洞的活动超大质量黑洞产生的活动,首先是吸积周围的物质。由于它们的引力巨大并蛰居于星系的中心,在它的周围物质密度极高,聚集着大量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这个无敌者以不可抗拒的态势,贪婪地拖拽物质,掉入它的万劫不复的陷阱。超大质量黑洞周围之所以发亮(从射电波直至γ射线的辐射),是因为物质在掉落黑洞之前,受到压缩和吸引时产生极高的温度发出的。天文学家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在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人们分辨黑洞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黑洞的中心处会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太空释放出一道道狭长而连续的物质流。而日前,美国国家宇航局的斯必泽太空望远镜观测到这些喷射出的物质流中有一股围绕在一颗恒星尸体,即中子星的周围。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在猎户座大星云内一群恒星陷入了毁灭性的危机。在这场由引力作用主导的"战争"中,该恒星系统中至少有3颗恒星从不同方向被推挤了出去。美国航空航天局称,这些恒星在数百年时间里都未被人类注意到,但在过去几十年中,其中两颗恒星穿过了猎户座大星云的浓密尘埃,在红外线和无线电波观测中被发现。观测结果显示,这两颗恒星彼此以极高的速度相  相似文献   

9.
正大多数星系中央都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那里密度极高,质量能达到太阳的数十亿倍。而近日,科学家就发现恒星在超大质量黑洞的猛烈“狂风”中形成证据。研究者认为这一发现将帮助我们理解星系演化的过程。科学家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远镜进行观测,揭示了恒星在超大质量黑洞的强烈喷流之中形成的过程。超大质量黑洞时常会抛射出大量物质,而这些物质组成了星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正哈勃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显示,银河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已有近600万年不曾"进食"了。该黑洞在上次"用餐"时吞下了大量气体,结果打了一个大大的"嗝",吐出了相当于200万颗太阳质量的巨大"气泡"。从此就再也没有享受过这样的"美餐",只是时不时来点"零食"塞牙缝。但从上次大餐后,黑洞中的物质仍在不断外涌,在银河系中央上下翻腾涌动,其中还包含以每小时320万千米的时速在气泡间劲吹的"冷气"。NASA的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于2010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科学家在海底发现来自外太空的尘埃,而却这些尘埃来自于超新星.科学家表示对这些尘埃进行分析,有助于确定太空中的大规模爆炸所能生的重元素数量.首席研究员、澳大利亚物理学与工程学研究学院的安东·瓦尔纳博士表示:“少量外太空爆炸产生的碎片穿过银河系后降落到地球.我们对过去2500万年里坠落地球海洋的星系尘埃进行了分析,发现尘埃中的钚和铀等重元素数量比我们预计的少很多.”这与当前的超新星理论相矛盾.超新星爆炸能够产生一些对生命至关重要的物质,例如铁、钾和碘.这些物质遍布在太空.此外,超新星爆炸还能产生铅、银和金,以及铀、钚等更重放射性元素.  相似文献   

12.
正哈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一颗奇怪的小行星——P/2013P5,这个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奇特小行星,就像一台宇宙中的草坪洒水器一样,向太空中喷射出由尘埃构成的6条尾巴。一般人们认为彗星才会有尾巴,小行星是没有尾巴的,但最近一些观测显示小行星也有尾巴,这是否是普遍现象,小行星长尾巴究竟是怎么回事?有尾巴小行星并不是彗星  相似文献   

13.
园文 《科学大观园》2011,(12):67-68
超大质量黑洞的活动超大质量黑洞的产生首先是吸积周围的物质。由于它们的引力无比巨大,因而以不可抗拒的态势将它周围密度极高的物质——恒星和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拖入它的万劫不复的陷阱。超大质量黑洞周围之所以发亮(射电波直至γ射线的辐射),是因为向它们掉落的物质在进入之前受压缩和吸引作用,产生极高的温度发出的辐射。  相似文献   

14.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14):65-66
科学家们近期观察到从一颗爆发新星上发出喷流的闪光,这道闪光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机会,让他们得以绘制出从这颗恒星喷射物质的三维立体结构图。天文学家们利用美国宇航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对近距离双星系统"罗盘座T"进行了观测,这颗"再发新星"的爆发具有规律性,它是一个双星系统中存在一颗白矮星(即一颗与太阳质量接近的恒星耗尽燃料后爆发形成的残骸内核),由于其会不断从其近旁的伴星那里"窃取"氢物质,在  相似文献   

15.
<正>学家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开展了观测认为,银河系中央的伽马射线爆发可能是脉冲星的产物。脉冲星体积比太阳大30倍,是坍缩后的远古恒星残留的密度极高、快速旋转的内核部分。科学家曾猜测,这一信号或为暗物质存在的迹象,但此次的发现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调整。暗物质是物质的一种形态,占宇宙中全部物质的85%,目前还未被探测到。包括斯坦福大学SLAF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内的世界各地天体物理学家组成研究  相似文献   

16.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从与一个倒扣的碗相类似的大爆炸之初,到最终的"大撕裂假说",最新的普朗克望远镜测量数据正在改变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就在欧洲空间局(ESA)公布由普朗克望远镜获取的迄今最详尽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地图的前夜,美国密歇根大学科学家德雷根·亨特表示:"明天将是宇宙学家们的新生之日,这将是一场盛宴,而我们将会逐个品尝这些大餐。"然而,有时候所带来的礼物并不那么讨人喜欢——的确,此次普朗克望远镜给出的观测结果中有一些异常之处让人感到困惑,这就是一种被宇宙学家们称作"邪恶轴心"的大尺度宇宙结构现象。这份最新宇宙地图于3月21日对外公布,其数据是由欧空局的普朗克空间望远镜获取的,其精确纪录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的温度差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望远镜的传入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远镜曾对17世纪欧洲天文学产生深刻影响,天文学的意义因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明清之际,望远镜随欧洲天文学一起传入中国,并在当时天文历法改革的中西法斗争中为欧洲天文学最终被接受起了重要作用.在历法争斗中,望远镜曾作为"要器"观测交食,使得观测精度和公开性大大提升,确立了西法在交食预测方面的优越地位.另外,通过其观测到的天象,中国天文学家改变了对日月、五星、恒星甚至整个宇宙的认识,这为第谷体系在理论层面上被接受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8.
文文 《科学大观园》2014,(12):67-67
正恒星在"死亡阵痛"期间向外抛出的尘埃一直是科学家们未解之谜。但是要分析这些星际物质的行为就必须要进入深空,而且直到目前为止,了解这种物质的努力始终受到阻碍。不过,如今美国宇航局的研究人员已经找到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他们设计的一种机器可在地球上制造出星际尘埃。这种名叫Cosmic的装置有助于天文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在恒星周围形成的这些微粒的类型。在垂死恒星周围形成的这些尘粒被抛入浩瀚无垠的宇宙后  相似文献   

19.
<正>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首次对来自黑洞内部的强风进行了温度测量,揭示出黑洞风会在数小时内发生剧烈的温度变化。研究人员利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核光谱望远镜阵列和欧洲空间局的XMM-牛顿卫星对一个邻近的超大质量黑洞进行了观测。他们发现,随着黑洞大量吞噬宇宙物质,其内部的强风会经历极为快速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位于星系的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密度极大,所具有的质量是太阳的数十亿倍。它们是强大的  相似文献   

20.
正借助美国宇航局的广域红外望远镜,天文学家们观测到在一个遥远星系的核心似乎存在两个正相互绕转的超大质量黑洞,这两个黑洞就像一对舞者。随后天文学家们在利用"澳大利亚望远镜紧凑阵列"以及设在智利境内的南双子望远镜进行的后续观测中,又揭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