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医医学术语中,常对解剖结构、疾病、手术、新原理、新方法、临床检验等术语冠以人名、地名、事件或事物名。其中,以真实的或虚构的人名构成的术语,称为人名冠名术语(eponym),其中有些是为了纪念在医学科技发展历史进程中作出贡献的人,而以其姓名命名;另有些冠名术语则是由于当时科学水平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对尚未立即探明和确定的术语,姑且暂以发现者或创造人,或人们熟悉的神名、小说主人公或病人的姓名来命名。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现的创新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我们回溯发现与创新问题研究的历史时会看到,最先把创新概念引入学术领域的经济学家把发明和发现排除在自己的视阈之外,而长期以来钟情于发现辩护问题的科学哲学家却忽视对发现本性问题的探索。十分有趣的是现在他们殊途同归:经济学家们已经认识到科学发现是创新的源头;而科学哲学的研究中也出现了触及发现与创新关系问题的迹象。本文试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梳理,阐释发现与创新的关系,揭示科学发现的创新本质。  相似文献   

3.
科学解释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针对传统的科学解释模型,赫西、卡特赖特和哈瑞等哲学家提出的模型论是研究科学解释的一个新进路.这个学派认为,关于科学解释,不是用什么规律来推出现象,而从根本上说必须构造出一个模型,即用隐喻或类比方法建立迄今未知事物的模型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相似文献   

4.
戴维·霍尔依据看不见的手的机制来解释科学的成功。作者对于霍尔的科学成功的看不见的手的解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霍尔没有提供使人折服的理由让人相信科学家主要受到了自我利益的驱动。其次,既然调节科学家的相互交往活动的做法和制度都是本着扩展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的目的而设计出来的,那么,一种看不见的手的解释似乎就显得不够充分了。作者认为,对于科学的成功,无论是传统的直接的解释还是霍尔的看不见的手的解释都是不完全的。为此,作者提出用一个被隐藏的手的解释来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5.
科学精神是我们获得科学知识、正确评价科学技术成就的前提。个人如果缺乏科学精神,这个人不但得不到可靠的科学知识,甚至有可能把迷信、神秘主义、伪科学和经验判断作为科学甚至“超科学”来膜拜,或通过伪造实验数据等作弊行为来冒充最新科学,或把似真性的哲学等同于科学。一个民族如果缺乏科学精神,这个民族就没有认真学习先进民族的勇气和信心。由之,民族的文化就将走向封闭,甚至倒退。从历史的角度看,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缺乏科学精神的民族文化,不可能在世界民族文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科学文化哲学一方面是以作为文化的整个科学为研究对象,即“关于科学文化的哲学”,是人们对科学文化进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反恩;另一方面是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反恩科学,借鉴文化哲学研究的视角、方法等来研究科学。科学文化哲学的研究纲领主要包括三条原则:倡导科学和技术是人的事业,充分借鉴和吸收各种哲学资源,提倡综合创新的方法。科学文化哲学将成为整合科学的历史研究、科学的知识社会学研究、科学的哲学研究以及科学的文化研究的一门重要学科。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实在观念的认识论根源,揭示出实在论的超越本性,并以此为基础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科学实在论,提出当代科学实在论视野中的现象、质料或殊相和传统形而上学实在论所谓的理念、形式或共相一样,都不能作为科学理论的实在基础,只有处在实践活动中的人本身才能为科学理论提供一种现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趋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后现代科学哲学意指的是科学哲学发展中的后现代趋向,而不是任何确定的“组织形态”或贴有标签的“理论模式”。事实上,它是一种“无形的”思想倾向或方法论趋向,它的存在性恰恰就在于这些倾向或趋向之中。本文将从对后现代科学哲学的现存性、趋向特征及其未来走向的分析和阐释中,揭示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历史地位、发展趋向和本质。  相似文献   

9.
“科学价值”与“科学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含义。后者是一个以科学为价值客体的概念,指“科学(对于人和社会来说)有什么意义,它包含了科学的多种可能的价值系列或集合。“科学价值”则相反,它是一个以科学为主体的概念,是以科学的需要和尺度为标准所作的价值判断,其确切涵义应该解释为“对于科学的价值”或“在科学上的价值”,即(包括人和社会的活动在内)任何事物“对于科学来说的价值”或“在科学上的价值”,即(包括人和社会的活动在内)任何事物“对于科学来说有什么意义”,它们“是否适合于科学的尺度、满足科学的需要、为科学服务”。  相似文献   

10.
回首20世纪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其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或许就是科学与哲学的交互渗透和融合,科学家与哲学家的共同影响和推进。比之于19世纪由黑格尔的思辨体系招致的科学家对于哲学的普遍反感或敬而远之,这一现象或倾向就尤为难能可贵,但导致这种现象或倾向的主要动因,则显然并非什么对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或是两种文化之间“联盟”的自觉意识,而是科学和哲学自身理论发展的现实需要。时势造英雄。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风云际会,要求物理学家们突破经典的理论框架,去尝试重大的理论创新,去寻求适合于新的实验现象的概念和原理,…  相似文献   

11.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后的科学启蒙中,至少与《新青年》一样重要的《科学》杂志,从1915年创刊到1950年第一次停刊的35年中出版了32卷,369期,347册,千多名作者的近万篇文章,约3千多万文字。这3千多万文字包括了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应用、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社会建制等4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形象。因此,它所做的工作就是从科学的社会应用层面或器物层面(船坚炮利等技术产品)、科学的理论知识层面或解释层面(科学事实、定律、理论等)、科学的价值层面或精神层面(科学观念、精神、原则、方法等)以及科学的体制层面或社会建制层面(科学研究机构、科学传播机构、科学学会等学术组织及其存在和运作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四个层面去帮助中国人理解科学是什么的启蒙工作、普及工作。这是一种超越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启蒙、维新运动在知识层面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代表的激进派在价值层面启蒙的全方位的科学启蒙。  相似文献   

12.
科学起源于哲学,科学的本质在于对自然界事物或现象背后原因的精确认识或解释。这种认识或解释是人类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理智法则,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获得的。因此,作为对自然界理性认识或精确解释体系的科学,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信仰信念及其方法论密切相关。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科学具有明显的哲学特质,科学思想本身就属于哲学思想。所以,科学创新与人们的哲学思想直接相关,它需要人的思想的自由化。  相似文献   

13.
对许多人而言,科学所探讨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关心的只是事实,与感情无关,无善恶之分,是和价值无涉的。如果一定要以“好”、“坏”两字来评价科学,那么科学是绝对好的。因为我们当前生活中的种种方便,不管是电话还是网络还是空调等等,这一切都是拜科学之所赐。而那一个个眺望星空或埋头实验  相似文献   

14.
实践的科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库恩在科学论中实现了一场变革。这一变革的实质是用实践的科学观来取代表象主义的科学观,本文通过对认识论,权力与实践关系的阐释,对知识的构造及民情境关系的探讨,为重新理解科学构筑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作为科学哲学概念的创新——发现与创新的关系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试图把创新概念从经济学推广到科学哲学。作者回溯了历史上研究科学发展问题的三个导向:理性-逻辑的、心理-社会的和综合的,揭示了发现概念所包含的创新意蕴。进而指出发现作为创新的本质是现念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当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文化整合思潮作了评析和反思。文章认为,当代西方人文主义者把人文文化看作是整个文化的基础,将科学消解于人文文化,或用人文文化来统一科学,其结果是走到了与科学主义正好相反的另一个极端;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汇合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上的汇合,它们应当汇合于既超越狭隘的科学主义,又超越陕隘的人文主义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理论能够被检验是科学理论的必要条件,以往关于理论确证的讨论主要以物理学等实验性科学作为范例来展开,这使得一些学者将理论确证等同于实验检验。由此导致像古生物学这样的以研究历史事件为主的历史性科学,因为其理论假说无法用实验检验而被视为是“二等科学”。历史性科学以历史事件和长期机制来解释事物的发展,由于历史事件和长期机制在本体论性质上不同于物理学研究对象,历史事件假说无法用实验检验,但这不等于说历史事件假说就是无法检验的。科学家在实践中发展出了一套与历史事件、长期机制的性质相适应的理论检验方法,虽不同于实验检验,但是一样可以达到理论确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从科学思想史研究实践出发,颖悟人生妙谛。认为科学的本性在于创新,而为了更好地创新,必须虚心求救。班门问斧,必有所得。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科学哲学家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追踪西方科学哲学思潮的变化并对其进行解释与评价;二是对已有科学成就作理论分析和历史总结。如果从哲学意义上的预见与创新的角度来审视科学哲学的发展状况,或许可以使中国科学哲学家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当前及以后面临的研究任务。这里所说的预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一般哲学意义上的预见,即通过纯粹的哲学思辨而对未知的科学研究给予启示和指导,如关于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对粒子物理学发展的预见作用。这种预见的优点是将科学研究嵌入到广泛的文化与哲学背景中,使科学研究获得了更多…  相似文献   

20.
科学社会学视野中的科技传播和知识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期以来,科技传播仅被视为既有知识的传递扩散,而未将知识创新与之加以结合考虑。本文以科学社会学为理论视角,认为科技传播是知识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知识创新也是科技传播的重要目标,力图为促进科技传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