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为纪念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思格斯诞生170周年而作。作者试图通过对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的DNA分子结构的划时代发现的实践、它所寓含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内容的探讨,阐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概括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思想,对自然科学研究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文章首先明确指出发现DNA结构的实践,又一次证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阐述的科学方法论的思想、原则,仍葆有其充分的活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其次,它仔细具体地分析了沃森、克里克探索DNA结构的背景、条件和实际过程,结合先后三个模型的演进,客观地分析揭示了他们所运用的一系列的研究方法,诸如选题、综合、建模等方法,并予以巧妙结合运用,从而探究了他们率先成功在认识论方法论上高人一筹的原因;第三,科学地提出和论证了自然科学方法论对科技工作者科学研究的作用和意义,并从哲学的高度指明科技工作者学习、熟谙唯物辩证法对掌握科学方法论的根本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思维形式,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陈明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4):83-86,112
以自然辩证法方法论为理论阐释模型,论述了自然辩证法是当代美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从如下三方面加以论证:第一,自然辩证法准确揭示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第二,自然辩证法深度阐释审美意识的发展机制;第三,自然辩证法完整说明审美意识的多项功能。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对自然科学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考查,系统地论述了科学方法论,总结了科学方法论的理论特征,对科学方法论的运用、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掌握科学方法论,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科技发展、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和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技术作为人的在世方式出发去把握其哲学本质,分别从存有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去探究.从现象学存有论观点去揭示技术作为人的在世方式的形而上学本质和地位.从认识论层面上表明技术发明实际上也是一种发现的活动.从方法论层面着重探讨技术之作为人的器官的投射.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自然辩证法适应新形势,回答新问题。钱学森院士从战略科学家的高度,对如下问题给予了科学的解答:1,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地位;2,现代科学的自然图景;3,现代科学技术认识论;4,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论;5,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的学术进展和意识形态功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思想史的视角对八十年代自然观演变情况进行考察,包括5个方面:自然观演变的思想文化背景、自然观的范式变革、物质观认识的深化、规律和范畴认识的变化与提升、辩证自然观的拓展。由此揭示这一时期自然辩证法的变革与学术范式转换和思想解放相关联的思想踪迹。  相似文献   

7.
语境本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语言学界对语境及其本质的理解与认识,与研究者对语言的理解和认识相联系。对于语言与语境关系的认识与把握,是认识语境及其本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对于语言全面的历史的把握与认识,是全面地认识语境及其本质的语言学基础。从本质上说,语境是语言发生发展、存在与变化的条件,一切影响与制约语言的发生发展、存在与变化的因素都属于语境范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的国内外哲学界,自然辩证法或科学技术哲学始终面临着学科危机。这种危机不仅体现为对学科目的和学科属性的质疑,更体现为自然辩证法之基础方法论的弱化。这种危机导致了自然辩证法研究在科学社会学和哲学的语境下逐渐丧失了原先与数学、自然科学和技术应用的紧密联系。坚持和发展自然辩证法方法论是化解这一危机,并重新担负起学科之历史重任,实现学科"真发展"的关键。通过深入文本解读、坚持数学为核心的基础方法论、紧密结合自然科学和引入生产实践这四个层次的努力,自然辩证法将成为哲学社会科学走向未来和变革性实践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9.
本人在2005年第9期《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拙作《试论‘认识主体’复杂性》基础上。借鉴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的结晶——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进一步系统阐述认识主体的整体性、结构性、网络性和开放性等特质,进一步揭示认识主体的复杂性,以期实现马克思主艾认识论的微观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还原论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如果没有明确的区分就会对还原论产生误解。深入剖析有关还原论的论争,可以将其分为本质层面、本体论层面、认识论层面、方法论层面四种形相。这种区分有利于界定与澄清有关还原论的诸多解释。对待还原论,首先需要认识到微观还原与宏观还原的匹配,其次在本体论上树立时空观念,认识论上建立简单性和生成性信念,方法论上确立整合原则,最后强调方法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的非同构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生物学历史上大致经历了三次方法论的革命,并因此带来了生物学范式的三次转变。第一次整体论方法论革命是把生物作为整体进行科学研究,其主要代表学说为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二次还原论的方法论革命更多地深入到生物的微观结构来研究生物的机制和功能,其标志理论为分子生物学。第三次新的整体论的方法论革命则体现了多种方法论、研究进路以及最新科技手段的多重融合,其代表学说为系统生物学。三次革命所呈现出不断递进的过程揭示只有对认识论的原理层面产生作用的方法论才是更为先进的方法论,也才可能对生命本质问题的探索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前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目标设定不科学,教学过程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课程学科属性不明;学科组织体系不顺,师资队伍水平偏低;课时数较短和教学内容丰富性之间的矛盾等。为此,应从加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学科建设;理顺学科组织体系,提高师资水平;精心组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针对性等方面入手提高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25载文心笔耕 ,2 5载硕果芬芳。我们深情感念《自然辩证法通讯》为中国的科学理性启蒙事业所奉献的思想精品 ;我们衷心期冀她在新世纪的青春岁月传播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 !A 科学理性的“孵化器”  2 5年来 ,贵刊成为国内公认的科学理性之思想平台、科学文化之传播阵地 ,优质高效地配置激活相关的认识论方法论思想资源 ,并加以超前引导和规范化传播 ,使我国的科技哲学得以后发快进、与世界同步。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 ,发现不少大学的图书馆均收藏贵刊 ,并有定期的专题摘录和综述 ,遂成为专家和研究生的重要参考文献源B 硕果贡献与使命期冀 …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于1981年10月正式成立后,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学术组织,拥有和依靠自然科学、工程建设、科学管理、哲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人才,他们积极参与了众多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立项的讨论,也翻译和介绍了当时西方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等众多优秀的学术思想、学派、人物,对于当时推动解放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2月9日至11日,第六届全国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本届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全国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近30名学者在会议上做了主题发言。开幕式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方法论专  相似文献   

16.
1991年,朱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结合矿产勘查工作经验,首次提出了阶梯式发展概念。阶梯式发展的内涵就是指客观事物发展具有随时间从一个台阶前进到另一个台阶的属性。〔1〕阶梯式发展观揭示了阶梯式发展的客观性、普遍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讲,阶梯式发展观可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一种理性的哲学思维方式,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空间研究,倾向于将空间视为一种"对象"。这种观念源自传统认识论对于空间属性的确认,即把空间看作绝对的、静止的几何学概念,或是某种先天纯粹的知觉形式,由此造成了空间阐释张力的严重不足。在列斐伏尔和福柯的空间思想引领之下,学界出现了"空间转向"之热潮,改变了研究者们对于空间的既往认识,其不再只是被动的研究对象,还可作为一种方法,成为认识问题的媒介与方式。这种空间方法论的创变,为研究界带来了极富革命性的启思。但就目前来说,空间方法论仍存有不少局限,这需要引起研究者们的及时关注。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蕴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他将物质世界看作一个复杂、有序、多层次的无限过程系统,构建起包含了系统自然观、系统认识论和系统辩证法的系统思想体系,认为世界是一个有联系的系统整体,认识是一个系统过程,系统原则是辩证法的直接前提。恩格斯的系统思想为我们呈现出以系统方式存在的世界图景,为辩证法的系统原理和自然科学的哲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理想的认识论与日常的认识论——中西认识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理想的认识论”与“日常的认识论”这两个概念以表示中西认识论之间的区别。前者的主旨是表象的、绝对的、分析的、符合的;后者的主旨则是生活的、相对的、整体的、协同的。本文最后认为,就其本质而言,这两种认识论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以一种互生和互动的方式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理想的认识论”与“日常的认识论”这两个概念以表示中西认识论之间的区别,前者的主旨是表象的,绝对的,分析的,符合的,后者的主旨则是生活的,相对的,整体的,协同的。本文最后认为,就其本质而言,这种两种认识论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以一种互生和互动的方式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