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田保护性耕作可有效地促进农作物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于防止耕地质量退化、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重庆地区生态环境、气候和农作制度特点,通过对农田保护性耕作模式与技术体系、农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农田保护性耕作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等研究,探索并建立了适应丘陵山区的农田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和技术。  相似文献   

2.
针对国家重大水土保持与基本农田建设等工程对治理农田水土流失的工程技术和耕作技术的迫切需求,研究水土保持关键工程技术和耕作技术,重点突破复杂下垫面坡改梯技术、薄层土壤侵蚀田间治理工程等关键技术,并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为我国农田水土流失工程治理和耕作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2):19-19
面源污染是世界共同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其中农业化肥、农药大量而不合理地使用所造成的非点源污染,则是造成农村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通过合理的灌溉、施肥与控制排水,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减少农田氮、磷流失,实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正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前沿课题.但目前农业生产条件变化下农田水肥运移机制并不明确,农业水污染防治体系尚未建立,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4.
从自然农法看循环农业技术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农业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循环农业的技术体系是生态化的技术体系,自然农法是生态化农业技术体系的理论基础。自然农法的思想体系以生态整体观、人与自然和谐观和物质循环观为基础,对建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具有深远的现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主要技术内容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秸秆残茬覆盖、免耕播种、少耕深松、机械喷药防治病虫草害和合理轮作为核心内容.它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强度,增强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节省能源、机械和劳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1,(16):11-12
针对我国南方地区三种主要温室类型普通管棚、连栋塑料温室、大型现代化温室,通过设施作物生产技术与传感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决策技术和控制技术融合集成,建立了蔬菜、果树、花卉、食用菌和园艺种苗等典型作物生产的数字化设计和精准作业技术体系,研发了温室环境、生物信息采集装置、基于环境和作物模型的温室生产管理系统等的技术和产品。通过集成网络型设施农业精准生产管理体系,建立了设施作物精准作业模式和示范基地,为全面提升我国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以道驭术”是我国先秦时期技术伦理的基本思想特征。儒家、道家、法家、管子学派和墨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以道驭术”的原则。这一原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农业耕作、手工业技术和医疗活动,其合理成分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松嫩平原风沙瘠薄农田保土保墒增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09BADB3805)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归纳,提出了水土调控关键技术,构建了风沙瘠薄农田立茬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风沙瘠薄农田膜下滴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模式。松嫩平原风沙瘠薄农田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西部地区,面积七百多万亩,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由于气候干旱,土质疏松,易凤蚀,保水、保肥能力差,有机质贫乏,农田生产能力低,因而,开展农艺综合节水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高产土壤培育技术研究,建立符合松嫩平原凤沙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风沙瘠薄农田保土保墒增肥技术模式,对提高凤沙瘠薄农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及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是目前仅有50%的秸秆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其中,约有28.2%的秸秆用于还田,剩余近50%的秸秆在农田直接焚烧或者废弃。为了达到秸秆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作物高产稳产、耕地质量提升和农田环境改善的目标,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安徽省科技项目“秸秆资源养分循环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和国家农业“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的支持下,组织联合有关单位开展了“水旱轮作制下秸秆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模式研究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我国又是农业第一生产大国。面对新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难题,他跟随时代需求、立足科研、创新科研,为现代农业文明的发展注入活力;他为人谦逊,带领着课题组,往返于实验室和田地间,亲力亲为,在保护性耕作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身淳朴张显着一名科研工作者对农业的热发,他就是东北农业大学教授杨悦乾。  相似文献   

11.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农业科研为基础,以农业推广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特征,以人才使用为核心的总体创新体系;是一个在特定地域内与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创新所构成的网络体系;是以服务于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为动力,以开创农业经济发展为己任,以提升农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为目标的新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星火学校、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农业基地等为创新主体,良性互动,制度、政策和环境相互协调,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协同作用,从而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合理配置,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设施农业专用品种创新与良种产业化”项目,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优先主题“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为目标,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中的两个主要产业——籽种农业与设施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生产能力与产品安全和质量稳定性、扩大内需、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就业、保证农村经济稳步增长为方针,建立了设施专用农作物与设施栽培有关的生物逆境(病毒病、疫病、根结线虫、枯萎病、黄萎病、白粉病、角斑病、黑星病、抗虫性)及非生物逆境(耐寒性、耐热性、耐低温弱光性、耐抽薹性)抗性的快速评价和筛选技术体系和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共计79项。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0-20
针对我国植物生理信息获取分析技术落后、温室环境控制粗放、配套作业装备国产化水平不高,配套设备单一、实用性差、果蔬嫁接和移钵作业工效低等技术问题,以设施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为基础,主要开展"设施农业植物生理生态检测和环境调控系统"、"温室设施配套作业技术装备"、"设施农业嫁接、移钵自动化技术装备"3个方面的研究和攻关,研发设施农业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和自动化作业装备,实现设施农业配套关键技术装备体系与标准,解决目前设施农业领域的生产实际问题,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以山东莱州、河北沧州两地区为例,从小流域尺度上提出了以降水为中心、以劣质水农业综合利用为核心的降水(含过境水)、地表水(含湿地水)、土壤水、地下水以及养殖废水的“五水”合理运筹架构,以达到“五水”良性循环,在农业综合利用中逐步改善劣质水,实现劣质水可持续利用。同时根据“五水”合理运筹架构从同一尺度上设计了沿海半干旱地区劣质水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建立海涂种养复合的资源配置链条,实现清洁、高效的滨海盐土农业目标,并从农田尺度上提出了与劣质水农业利用相适应的灌溉技术、农艺技术体系创新设想。  相似文献   

15.
干旱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的发展。黄土高原土层深厚,自然降水保蓄率高,这为水分的余缺调剂提供了可能。“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耕作技术”把降水保蓄率提高到50%~65%,冬小麦增产58%,春玉米增产72.6%,苹果增值500元。在农业增收的同时,该项技术还具有优化农田生态、防止水土流失、沙尘暴,解决土壤肥力递减等功能。该技术现已解决了覆盖条件下品种选配、病虫杂草防治、施肥播种机具研制等问题,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防旱抗旱耕作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学视角看,中国传统农业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的农业;在精耕细作的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耕作思想,体现为注重物质循环利用,生态施肥;掌握和利用物种关系,以提高产量;运用三才论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调控等。这些对当今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农业的影响,提出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用现代信息管理农业,用现代市场引导农业,建立新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14,(4):16-17
本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的课题之一。课题目标为:针对我国主要粮棉基地玉米、棉花、小麦以及主要温室园艺作物(番茄与黄瓜等),研究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和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低温灾害发生机理、发展规律、及其影响的新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低温灾害综合治理方案、建立相应的调控与综合防御技术体系。重点开展低温灾害的胁迫诊断、灾害实时监测、灾害调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并通过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形成综合防灾减灾术体系,较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低温灾害的主动防御能力,明显减少农作物因低温灾害造成的产量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增效示范工程”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在2004~2008年间,从院属15个研究所选派近300名科技人员,在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的基础上,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总面积3123.2万亩。在高标准农田上大规模实施农业科技增效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情报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农业科技工作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作为农业科技情报部门,必须坚持为农业服务的宗旨,加强对农业科技情报的引导,创造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以满足社会和广大用户,特别是农村用户对情报的需求,使农业科技情报在科技兴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