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与工程知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先通过对实证主义知识论的批判来建构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架构下,沿着知识论的两个基本追问——何谓知识?知识何以可能?即知识基于什么样的活动得以产生的追问,来分析已往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的研究在流行的知识论框架下存在的问题与缺失。从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看,科学知识作为描述性知识,其目标与意图就是在于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存在方式;技术知识作为行动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知识,其目的在于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而工程知识作为造物行动中的情境化知识,其目的在于人工物在现实中的成功建造。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女性主义经验论的代表人,朗基诺的认识论观点在国外女性主义科学哲学以及社会认识论领域有相当的影响力。本文旨在从"朗基诺对逻辑实证主义和整体主义知识观的批评"、"语境价值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消解理性-社会二分法,走向多元的认识论"三方面对其重要思想——"语境经验论"进行系统阐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韦伯探测引力波实验前后引发了三场争论:第一场是科学界对韦伯实验的批评;第二场是建构论者柯林斯与实在论者富兰克林对韦伯的失败是取决于证据还是社会磋商的争论;由于二者的争论旗鼓相当引发了第三场关于针对同一事实是否可以有两种并行且相悖的认识论立场存在的争论,争论的一方是认识的一元论者费尔德曼、另一方是多元论者罗森。三场争论实际上是事实的理性与社会性之争,对此朗基诺认为理性与社会性二分这种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柯林斯与富兰克林的观点都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科学实践哲学需要为地方性科学知识提供一种新的知识论。然而,许多科学史和科技元勘中的地方性知识研究并不能满足相应的知识论要求。瓦托夫斯基的历史性知识论建立在实践概念之上,为新知识论提供了起点。这个理论存在着一些困难,当代认知科学和以实践为中心的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为解决这些困难提供了可行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通过在知识论、价值论和生存论等层面上对科学知识的哲学批判,旨在凸显科学知识的有限性。在科学知识与自然世界之间成立的是隐喻关系,科学知识深受认知视角的局限,传统认识论对科学知识的视角有限性的忽视,助长了那种将知识道德化,无限推崇科学价值的科学乐观主义。科学乐观主义对科学知识单一视角的无限推崇,遮蔽了艺术与哲学等提供的其他丰富多彩的解释世界模式,让人性与文化变得贫乏与单调,从而导向了虚无主义的后果。尼采借助其唯美主义思想对知识的审美化,力图在虚无主义的时代为文化的多元发展与生命的自我提升探寻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作为知识论形态出现的所与论与融贯论陷入了经验内容是否是概念性的,以及经验与信念之间是否具有理性关系的争论中,成为相互对立的两种观点。为了走出这种摆荡,麦克道尔在《心灵与世界》中对"经验"概念做了重新阐释,指出经验本身已经具有概念性内容,属于自发性的能力已经在经验中发挥作用,并由此解决了经验知识的证成问题。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当前心灵哲学以及知识论中的焦点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在女性主义科学批判的思潮中,朗基诺和哈拉维都对传统的科学进行了批判。朗基诺对知识的相关问题做出了新的理解并提出其独特的语境经验论(contextual empiricism),哈拉维则提出了情境化知识(Situated Knowledge)。这两个学说表面上看很相似,实际上却又有区别。文章从思想来源、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态度、对情境的理解以及对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态度四个方面对这两个学说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二者的异同,以更深刻地理解女性主义科学哲学中关于知识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实证主义知识论关于"工程知识是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的应用"这一长期流行观念的分析批判,来力图确立工程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形态的知识论地位,进而尝试阐明工程知识的本质与特征.在笔者看来,工程知识虽然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构成,但总体上鲜明地显现了科学技术维度与人文社会维度的深度交织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劳丹与布鲁尔关于科学信仰解释权之争是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领域有影响的一场激烈争论。科学哲学的领军人物劳丹断言强纲领没有任何依据,属于伪科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核心人物布鲁尔坚信科学哲学家的理性解释模式是没有说服力的“稻草人”,强纲领才是强有力的纲领。本文聚焦于二者争论的原始文献,将争论置身于科学合理性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之中,通过分析争论涉及的三个关键问题以揭示争论双方的立场和根本分歧。文章最后反思争论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JTB理论认为"知识即得到辩护或证明的真信念"。葛梯尔用两个反例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胡塞尔《逻辑研究》在知识论上取得的突破在于,它在JTB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对信念进行证实的问题,并把知识看成是我们关于某个对象的信念在关于这个对象的直观中得到充实的过程。站在胡塞尔现象学-知识论的立场上来看,无论是JTB理论还是葛梯尔对这一理论的质疑都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1.
知识论不仅是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也是近现代教育的精神基础。知识论是近现代教育的理论,近现代教育则是知识论的实践。知识论的知性思维方式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弥散性影响,而教育世界的知识论化在本质上却是一种价值颠覆,即科学知识取得了对其他知识类型的优先性。知识论放逐了本真的心灵问题,这是近现代教育问题之根源。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反思与批判知识论,是对知识论批判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知识论析取主义是当代知识论的新思潮。该理论汲取了知识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元素,并且以此为基础尝试解决知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新恶魔论题是外在主义理论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因此该论题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知识论析取主义要面对的问题。基于行动哲学中对行动理由的讨论,在知识论领域也可区分出辩护性认知理由、动机性认知理由和解释性认知理由。在此基础上,知识论析取主义者获得了回应新恶魔论题的一种方法。在回应怀疑论攻击的过程中,认知行为与认知结果之间的规范性关系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毕勋磊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5):84-88,100,127
如何认识技术标准是有关技术标准研究的最基本问题,已有研究主要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视角来认识技术标准,往往忽略技术发展规律对技术标准的影响。本文从技术知识论角度,将技术标准看作一种技术知识,具体探讨技术标准作为编码化知识的特征以及技术标准与人工制品之间的关系,从而开拓对技术标准认识的全新视角,为解决技术标准研究领域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知识论认为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知识和真信念的区别应该属于理论理性的范畴。语境主义延续了这个传统,认为"S知道p"的语义值是由语境中说话者的心理状态所决定的。在不同的语境中,"知道"表达了知识不同的标准。通过将日常语言语境和怀疑论语境区别开,语境主义保留了我们的日常知识。但是自身理论的缺陷以及对知识归因的局限性,导致语境主义陷入巨大困境。意识到这点的哲学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认知主体的实际环境,将知识和实践行为联系起来。他们发现知识归因的真值会随着认知主体所处的实际风险的改变而改变。决定知识归因的因素还应该包括那些属于实践理性范围的。这种观点的转变,标志着知识归因的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15.
知识与理解关系业已成为知识论与科学哲学共同关心的话题。“理解的知识理论”受到一些德性知识论学者的质疑。例如,普理查德就主张理解并不必像知识那样满足安全性条件,即可以与某种认知运气相容。对这一相容性论题的批评表明,如果以“说明评价的可靠性”来界定安全性条件,则理解与知识一样都不相容于认知运气。这种不相容性归根到底根源于科学理解的形成必须以相关机制的知识为前提。因此,科学理解的机制论概念支持了“理解的知识理论”,拒斥理解与认知运气的相容性论题。  相似文献   

16.
精英主义下的民主参与强调的是由公众代表人的集体意志表达出的标准科学图景的镜像,而参与式民主的公众参与是从社会视角对争议性议题分析而表征出的常识,两者的分歧在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过程中形成诸多困境。早期的代议制政府主张的精英主义限制了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平等权利;科学划界在科学知识与替代性知识之间形成的界线,引起专家知识与外行视角的分歧;公众参与在实现政治合法化之后,却引起了公众参与科技决策范围界定的问题。通过分析"专家知识"与"外行视角"分歧的渊源,认为基于自由主义的认知分工,遵循"专家知识"与"外行视角"功能导向的差异性,依据"专家知识"与"外行视角"的知识规范体系的协同分析模式,建构多元利益攸关群体之间的良序的互动机制,能够增强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有效性以及政治决策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考察范式之间的争论时,发现(或声称发现)不同范式的支持者不仅对于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有分歧,而且对于用来评价理论或范式的合适准则或方法也有分歧。事实上,在库恩看来,每一个范式,对于问题的解答是否能算作解答,都有它自己的准则或规则;对于问题的重要性都有它自己的标准。如他所称,与一个范式相联的理论甩此范式的准则来看一般是足够好的理论,而用对立范式的准则来看就不是好的理论.那末怎样才能在对立范式之间作出合理选择呢?答案很简单,不能,在库恩看来,即便这些理论是完全能翻译的,也不能,范式之间的选择因此不可能获得合理的说明;这就是为什么这种选择必定是(用库恩不恰当的原话来说)“格式塔转换”、“信仰的跳跃”或“皈依”。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接受他人话语(证言)而形成的信念何以能够成为知识?个体主义认为证言本身并不具有为认知主体提供知识保证的特殊地位,证言知识完全由接受证言的个体内在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资源提供辩护和保证。反个体主义则主张证言知识不能完全由个体内在的因素所说明,而是有着外在的维度,接受证言的个体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状况是其知识保证的必要构成条件,信念的合理性是在社会中分布扩散的。证言知识的反个体主义将知识视为个体与社会共同参与构建的认知成果,这种观点能够避免理性还原论在解释日常知识上的困难,缓和德性认识论在说明证言知识时所面对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并且为科学知识的三大特征提供解释,有利于创建一种互利型的知识理论。  相似文献   

19.
幻觉论证一直是知觉知识研究领域的难题,而近年来兴起的知识论析取主义无疑为其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幻觉论证具有其普遍的形式,同时又可以依据论证目的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构造;笔者将尝试重构针对知觉知识的幻觉论证,试图说明对"内在不可分辨"概念内容的不同界定可以分辨出强弱不同的两种幻觉论证版本,并对幻觉论证背后的核心直觉进行分析;以麦克道尔和普里查德为代表的知识论析取主义进路针对幻觉论证做出了不同于传统内在主义或外在主义进路的回应,但在笔者看来,他们的回应至多只能对弱版本的幻觉论证加以说明,却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强版本的幻觉论证;笔者将分析知识论析取主义进路失败的深层原因,并尝试给出可能的修正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编史学的传统中历来存在内史论和外史论的争论和困境,为消解两者的对立划分,众多学者做了尝试,其中默顿从科学社会学的社会建制角度提出了新的“外部”概念,试图统一科学的内外部,但仍存在局限性,未能研究科学内部的知识生产。随后科学知识社会学一些代表性人物对默顿的科学编史学进行反思,从亚文化的视角提出新的“内部”,关注具体科学的微观社会领域,考察科学研究中的争论与协商过程,以此联结科学的内外部。这种转向对于开阔科学编史学的研究视野,以及完善科学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