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瑞杰等人根据机器意识、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认为,在用"计算"解释心灵、意识、思维现象时仍然存在着"计算的解释鸿沟"。本文通过对"计算"概念内涵及其内在结构与逻辑的分析,认为"计算的解释鸿沟"源自我们对人工计算系统与自然计算系统"内部结构与逻辑关联"的"错位理解",忽视了自然计算系统中句法在物理基础与表征之间的重要桥梁作用。如果我们在用表征解释心灵、意识、思维现象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心灵句法的揭示,"计算的解释鸿沟"就可能得到自然消解。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心灵哲学的观点看,虚拟空间中的心身关系问题是一种"随附性生活"问题。由于网络化生存状态是基于"身体不在场"而实现的,这就注定了虚拟主体的心灵与互联网世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虚拟实在世界的心身关系的理想在于心灵与身体的齐物合一。在本质上,虚拟化就是心灵、身体与互联网和谐同一的社会映射及文化表征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唯逻辑主义思潮是指中国现代时期(1919—1949)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文化启蒙与救亡的特殊背号下,使得“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一开始把目光投向逻辑的外部价值,把逻辑作为科学的重要内誊甚至作为科学,其价值在于成为解决政治、观念、转变学术研究等问题的手段或方法,而不是以逻辑自身的研究和发展为目的(当然也有逻辑学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逻辑就变成了解决社会危机、文化危机、学术转型的手段了。其特点是重视手段而不重目的、重宣传普及而不重研究、重其工具价值而忽视其本体研究。  相似文献   

4.
自罗素起,限定摹状词就成为逻辑哲学、语言哲学以及心灵哲学的核心话题。迄今为止,国外学界相关研究已经历时一个多世纪,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文章以限定摹状词理论发展过程中问题域的转换为基本标准,把整个发展历史截成"确立"、"反驳"与"澄清"三个阶段,并在严格界划"语言"、"心灵"与"世界"三重区分的前提下,通过"限定摹状概念"理论的提出,对前述成果的成就与不足进行批判性考察。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意识的奥秘,著名心灵哲学家查尔莫斯将意识"易问题"与"难问题"的区分确立为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巧妙构思,提出了自然主义二元论的解释方案,其思想的实质是计算功能主义与属性二元论的结合,但其主要遵循的是细致入微的概念分析和逻辑严谨的思想论证,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猜测性,容易陷入思考困境之中。意识"难问题"的确是一个难问题,对此只能试图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传统与伽利略的数理科学传统的对比中寻找新路径,希望诉诸自然科学层面"怎么样"的问题来回答意识本体论层面"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心灵的创造力--四探意识本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是心灵被自然与社会的调制,采取形下的逻辑运作形式;深层的自由心灵按愉悦原则以追求满足与和谐为目的,采取形上的、想像的非逻辑运作形式。心灵的创造力就在于这两者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7.
资本与科学的联姻是现代科学的典型特征,齐曼将其称为科学的后学院转向。近代以来,在资本逻辑的操控下,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各种不轨现象也频繁发生,使得科学伦理陷入困境。这是因为:资本增殖逻辑必然破坏科学伦理规范,资本"实用主义"逻辑必然破坏科学的人文关怀,资本拜物教逻辑必然对科学研究主体及主体间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当前重构科学伦理,应合理地驾驭和引导资本,承认资本在科学研究中的合法地位,发挥资本的正面作用,防范资本的负面作用,通过培育和谐社会关系,缓解资本的拜物教逻辑。  相似文献   

8.
在空间意义上,身体生态既指人的身体与外部环境的生态匹配以及对其所处环境的生态适应,也指身体内部环境的有机性和健全性;在时间意义上,身体生态指身体超越"自在"状态而进入"自为"状态。"身体生态"危机是现代生态危机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身体常常因技术的过度控制、改造和重塑而成为"驯服的身体",具体呈现为生产的身体、消费的身体和有毒的身体。消解"身体生态"危机,就客体角度而言,需要不断凸显技术的身体维度和身体意蕴,对于技术本身以及通过技术介入而控制和改造身体的行为进行合理规制;就主体角度而言,需要建构基于全面性身体感觉和身体需要的"生态自我"。  相似文献   

9.
"能高度逻辑地思维"是智慧与非智慧的唯一区别与分水岭,而人类能逻辑地思维是长期进化自然形成的。人类一旦学会逻辑地思维,其认知的获取与传承也根据逻辑而进行,人类认知的逻辑传承就成为自然而必然。由此,不仅存在人类认识自然的相同逻辑范式,而且一切自然皆逻辑,自然是逻辑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心灵理论意指认知主体根据自己的信念、愿望等心理状态,来归因、解释、预测自己或者他人行为的能力;然而,其在哲学上却遭遇到难以逾越的"解释鸿沟",即对自我心理状态的认知如何通达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归因、解释和预测。具有认知神经科学背景的实验哲学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揭示了心灵理论存在的神经基础,即人类在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进行归因、推理时,会有共同的脑区被激活。实验哲学的研究成果,为跨越这一"解释鸿沟",提供了一条助探式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日常意义的因果关系不支持决定论,真正的决定论是科学意义的,即依靠相关过程规律可以从先前宇宙状态推导出其之后的状态,据此人的行为是必然的,相悖的行动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行动自由指人有能力选择和执行自己的行动,从而相悖的行动是可能的。两个观点似乎不相容。塞拉斯延续经典路线,通过重构"决断"概念来重构"因果性"概念,论证作为心理片断的决断可以是自由行动的原因。由此,行动自由的意思是"环境不阻止别的行动",而决定论的结论是"相对于先前宇宙状态,某个行动是物理必然的",两者在话语逻辑中不矛盾。塞拉斯的观点对人工智能的自由意志问题富有启示。  相似文献   

12.
当代心灵哲学与行动哲学诸多核心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戴维森提出的"行动的理由就是其原因"这一命题。围绕该命题产生了大量辩护与反驳,其中一种被称作"逻辑关联论证"的反驳包含着一些尚未得到充分讨论的直观洞见。本文首先梳理和重构了戴维森对该论证的回应,以便将戴维森的真实观点与某些(可能既来自反对者也来自支持者的)简化与误读剥离开;其次试图重新解释逻辑关联论证,并据此对真实的戴维森因果论做出反驳,论证理由不是行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认知科学中,"现象"一词指人类在感知外部事物或内在状态时,于意识中直接呈现的纯粹经验。受到一种可以称之为"概念全能主义"的观念影响,当代哲学和认知科学普遍坚持,现象的存在必须依赖其他更重要的认知能力,也即注意力或概念能力,纯粹现象因而遭到否定。然而通过对"斯佩林-兰德曼实验"的数据与结果进行分析权衡,可以在经验科学的意义上证明纯粹现象的存在,进而揭露概念全能主义的谬误。纯粹现象及其证明过程揭示出:处在人类认知界限之外的经验与世界是不能被摒弃和偷换的,它们是实在论链条的必要环节,并且能够在经验科学中得到认真的研究和对待。  相似文献   

14.
荷兰学派从工程设计的视角出发认为技术哲学中存在"物理建构"与"社会建构"的逻辑鸿沟,并提出实践性推理是解决二者一致性问题最有价值的途径。而从广义设计的视角来看,这一逻辑鸿沟非但不是设计哲学面临的难问题,反而是设计实践这一交互行为存在的基础。工程设计中存在"结构-功能"二重性,非工程设计中存在"意义-功能"二重性,广义设计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功能-意义"三重性。三重属性之间的交互过程模式揭示出设计的结果是一类特殊现象,而设计的过程才是一般现象。设计哲学应当把设计人工物看成持续创造与不断运行的体系,不应当把设计人工物看成完成的、静态的产品。  相似文献   

15.
<孟子·尽心上>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里的"良知",既是与身俱来的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纯粹圣洁的心灵境界,即心体、性体).孟子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16.
试论科学哲学的"心理转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理转向"是继"语言转向"之后,科学哲学在其理论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又一重要趋向性特征.这一人类哲学理性的又一次进步归根结底是由语言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压力、科学发展所产生的外在动力以及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在后现代景观下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因此,它是科学与哲学自身逻辑发展自然而又必然的趋向.它的形成消解了科学及哲学研究中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极端对立,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英美哲学及大陆哲学的合流提供了中介与桥梁,并进一步促成了哲学重心由语言哲学向心灵哲学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逻辑规则被认为是人们进行正确推理的依据.但是,1966年"沃森选择任务"(Wason selection task)实验的结果似乎表明人们的实际推理可能不遵守逻辑规则.这一问题已成为认知科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逻辑学家和心理学家也一直争论到现在.本文通过分析各种理论对"沃森选择任务"的解释,表明人类的推理能力与逻辑规则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8.
人工物的意向有"被指"和"能指"两种状态。前者涉及人工物的意向源及其变现问题,即人工物是人类意向的凝结物,其意向主要源于设计者和使用者,是设计者和使用者使其由虚在走向实在,由非存在走向存在。人工物的"被指"状态决定人工物的意向具有外生性。而现代人工智能的介入,使人工物的意向具有了内生性。但内生意向以外生意向作为基础。后者涉及人工物的意向功能问题,即当人工物被变现以后,它也必然会以上手状态而指向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从而进一步实现人改造自我、他我以及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心身关系问题(The Mind-Body Problem)是当代心灵哲学的最核心论题,它指涉着心灵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以当代认知神经科学为基础,对现今关于这一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若干理论,如查莫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塞尔的"生物学自然主义",丹尼特的"功能主义"等进行重审,并指出这些理论的缺陷主要是由于三个原因所致:第一、对"存在"内涵的混淆;第二、对传统哲学中"实体"与"属性"的盲目沿用;第三、对研究者是人本身的忽视。本文由此提出一种名为"生物学双维主义"的可能立场,以说明从"人"这一生物物理系统出发,对"心身关系"问题所应当采取的合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位精神病科医生,雅斯贝尔斯根据精神病学方法论,开创了精神病的4阶段疗法,并阐明了医生与医疗实践的基本原则。直到今天,他的多元的、非还原的精神病疗法仍被视为精神病诊断与治疗中行之有效、特别有价值的方法。作为一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生存交往"和"爱的理解"置于他的思维的核心,不仅开辟了自身精神病理学发展的广阔道路,也预先推定了后期精神病理学的新方位:精神病理学现象不应被把握为孤立的心灵事实,而应被把握为医生与病人之间相知相遇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