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今年2月4日,约旦国王侯赛因在美国病危回国。次日约旦政府宣布他已处于“脑死亡”(brain death)状态,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国外有传媒称他已“临床死亡”(clinical death)。两天后,约旦政府正式宣布侯赛因于当天上午逝世。读了这些报道,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脑死亡”?什么是“临床死亡”?又为什么“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这些名词与概念,不但涉及死亡和死亡过程的科学定义,也具有社会和法律的意义。原来,死亡是一个过程,可以分为临床死亡和生物学死亡(biological death)两个阶段。临床死亡是指病人的心跳、呼吸停止,瞳孔对光射及其他神经反射完全消失,但是机体还进行着微弱的代谢过程,也就是说生命过程还没有完全终结。这个阶段是很短暂的,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或者救治无效,就会很快进入生物学死亡,即一切生命活动包括新陈代谢都不可逆转地最终停止。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由于急性原因如溺水、触电、创伤、中毒、过敏反应、心律失常等引起临床死亡时,若能及时 进行有效的救治,则一部分病人还可能“起死回生”,恢复生命。在进入临床死亡阶段,人体的各个器官不是同时停止活动的,而往往有先有后。有时呼吸先停止,有时心跳先停止,也有时脑首先停止活动。我国习俗一般以“断气”即呼吸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志,医学上通常以心跳、呼吸停止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志。而近几十年的医学概念则以“脑死亡”作为判断死亡的决定性标志。脑包括大脑、间脑、小脑和脑干,主宰着全身的生命活动,一旦脑不可逆转地停止活动,则即使呼吸、心跳还暂时存在,即使能够应用现代医疗器械,如人工呼吸机、心脏起搏器等短时间地维持呼吸、心跳功能,但仍不可能挽救整体生命。因此,现代医学认为“脑死亡”标志着整体生命的死亡。侯赛因国王就是在回国后迅速进入“脑死亡”状态,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两天后最终宣告死亡(即进入了生物学死亡)的。“脑死亡”的概念已在22个国家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并且允许从“脑死亡”人体中摘取各种器官如肾、肝、心、肺等,移植给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以挽救他们的生命。这就为当代迅速发展的移植外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器官来源。由于在“脑死亡”状态下人体的呼吸、心跳活动尚未停止,所提供的器官仍有较强的生命力,因此移植后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但是,判定一个人是否已经“脑死亡”必须极其严格和慎重。一些国家法律规定的“脑死亡”标准归结起来包括:深度昏迷,必须确定昏迷的原因和排除可逆性昏迷的可能;脑的反射,包括所有的脑干反射全部消失;脑电图持续显示平波(零电位),即脑的电生理活动已消失,反映大脑皮质功能已停止;颅压增高,超过颈动脉压,说明血流已无法进入颅内;用呼吸器维持呼吸24小时以上,仍无自主呼吸的任何恢复;如果病人曾用过中枢神经抑制药物,则必须等待这些药物的作用全部消失而脑功能未见任何恢复。除了以上各项外,“脑死亡”还必须由两位与器官移植工作无关的医生做出判断,方可成立。足见“脑死亡”有严格的科学和法律涵义。还有一种与“脑死亡”和“临床死亡”相邻近的状态是“植物人”状态,即“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所谓“植物人”,是指病人已失去全部自主运动和认知反应能力达1个月以上,只存在某些知觉和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由自主神经系统(即植物神经系统)所控制的生命活动,包括呼吸、心跳、消化等。“植物人”的脑、心、肺等器官仍有一定功能,因此与临床死亡有本质的区别。在良好的护理条件下,“植物人”可以生存几月、几年甚至十几年之久。但是迄今为止,除了极少数例外,“植物人”都不能重新恢复正常生命。因此,“植物人”问题仍是当代医学研究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现代医学普遍以脑死亡作为判定个体死亡的依据。医生可以遵循包括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及固定、颅神经反射消失在内的一系列详细的判定标准,来判断生命机体是否真正死亡了。但是在没有这些标准的年代里,死亡的判定有时无章可循,被活埋的恐惧不时笼罩在人们心头,而本文中提到的一些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确认死者真的已经"死透了"。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02,(12):11
首次披露中国脑死亡诊断4项标准在中华医学会器官移A植分会和诺华基金会联合召开的中国器官移植立法与伦理学问题媒体座谈会上,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器官移植学会委员陈忠华教授在《论障碍中国器官移植发展的立法及伦理学问题》的主题发言中,首次披露了中国脑死亡诊断标准(成人)。由国家卫生部脑死亡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卫生部副部长、著名肝移植专家黄洁夫在开的第三届国际临床肝脏移植学术研讨会上呼,由于法律滞后而造成的供体器官来源缺乏,严重碍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确立“脑死亡法”迫在眉睫。黄洁夫认为,目前中国的肝移植在技术上已经步成熟,形成了包括天津一中心医院、中山医科大附属医院等在内的5个肝移植中心,共完成肝移手术400多例。制约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器官的来,供体器官质量造成了中国肝移植患者在近期和期效果上与国外的差距。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对死亡标准的认定。国际医学界认为,脑组织或脑细胞全部死亡,是定人死亡…  相似文献   

5.
美国一家医院日前把一个猪肾移植给一名脑死亡患者,没有立即引起排异反应,向着为人类移植动物器官并最终解决捐赠器官紧缺问题迈进一步. 据路透社10月19日报道,纽约大学兰贡医疗中心上月实施了手术.患者已经脑死亡,出现肾功能不全迹象.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医生把一个猪肾连接到患者的一对大血管上,猪肾留在患者体外,用于观察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得性快感而窒息死亡的事件不时发生,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喘不过气来的感觉竟然还能带来快感!这就造成不断有人“前赴后继”地在这个危险游戏中枉送性命.起源因是大脑在缺氧的状态下会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相当于吸服海洛因的快感,让人不惜玩命.专家提醒,缺氧数分钟就足以造成不可逆的大脑损伤,时间再长还可导致脑死亡.  相似文献   

7.
紧算子理论是算子理论和泛函分析的重要内容。紧算子理论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次型主轴化的代数理论。希尔伯特在建立无穷二次型的谱理论时提出了全连续概念,里斯用现代算子语言重新表述希尔伯特的这一概念而给出了紧算子的定义,并建立了紧算子理论,其成果可以推广到抽象巴拿赫空间上进而建立起巴拿赫空间上的紧算子理论。对紧算子理论的思想起源、演变及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算子理论和泛函分析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人类历史中,曾多次记录下与流感类似的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材料,目前得到确证的第一次流感大流行是在1918年的欧洲大陆。全世界在这次流感大流行中死亡人数高达2000万。1997年8月,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08,(7):49-49
HCV和/或HBV感染是HIV伴发的最常见的混合感染,发展成为终末期肝病导致病人的死亡,近年已明显上升。初步的研究表明,我国存在着更为严重的HIV/HCV和/或HBV混合感染,尽快开展这一领域的流行病学调查,明确其临床转归,探讨干预措施不仅可以提高这一特殊人群的生存质量,还可以为政府提供翔实的临床资料,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分配。  相似文献   

10.
在劳丹之后,科学哲学似乎沉闷了一段时间,但现在终于出现了一种新的尝试,一种新型的科学哲学。从次协调逻辑的视角来解读,作为科学哲学中心问题的合理性、进步、真理三者统一于协调。科学的直接目标是增强理论的协调力,间接目标是真理。科学是在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运用中发展的。冲突是科学进步的动力,没有冲突就没有进步。进步在于理论协调力的不断增强。合理性在于协调性,协调是进步的理想状态,是间接逼近真理的手段。一个理论被称为真理,是因为它具有较大的协调力。因此,合理性标准、理论进步标准、真理标准三者实际上可以统一于一个标准,即协调力标准。这就是次协调逻辑的哲学精神,也是协调合理性模式的精髓或本质。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文化是由实体性要素和人文性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它具有地缘性、民族性、时代性、历史性、包容性、多样性、集聚性、大众性等特点。伴随休闲时代的即将到采,城市发展在注重城市文化的实体性要素的同时。必须对城市文化的人文性要素予以更多的重视;必须坚持地缘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大众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吴琳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2):23-26,58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和“语言作为存在的家”,二者都以语言为出发点和研究对象,但究其实质还是有所不同。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是解决认识支点问题的必然选择,这是寻求认识客观性的必然结果。然而,这种符号系统的精致分析,无疑容易踏上语言的迷途,而惟有将语言作为存在的家,对之进行形而上的审视,才能使语言还乡。  相似文献   

13.
明中后期,作为与阳明心学并存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做学问的理路。他们逐渐以"实用"为指向,以面向生产、生活为研究旨趣,总结扬弃以往实践经验、设计开发新型实用技术,直接促成了明朝技术科学的大发展。其中,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样一股"实用"之风,是经济、政治、社会、中西汇通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产物。我们从明代此阶段技术科学兴衰发展的因果分析中,可以尝试着找到回应"李约瑟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风险观念视野下的科技观立足于对“技术公害”等现实问题的反思,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复杂矛盾。这对于我们超越传统科技观,富于启发意义。但这种科技观的后现代主义消极立场,决定了其诸多的局限性。本文意在表明,我们应当把化解风险危机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作为新型科学技术发展的契机,切实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论知识创新信息运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把知识创新看作是创新信息的运动过程,从创新信息的概念及其时代特征的分析入手,对创新信息的运动机制、运动方式及运动模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工程风险是指影响工程活动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集合。工程风险的原因存在于对工程风险的认知,对工程主客体的判断,工程主体的工程思维,工程活动中的自然、政治、经济、技术因素,以及工程风险管理方法之中。工程风险的规避机制包括经济、法律、管理、伦理等机制,伦理机制尤为重要。规避工程风险的伦理机制应综合多种伦理原则,建立起一种涵盖工程师个人、工程共同体和整个社会的应对工程风险的伦理。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大气层以外空间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此领域的某些术语一直不统一,例如常见的“空间”、“太空”、“外空”等等,成为一些比较混乱的多学科常用词,给大家带来很多困扰,使用时无所适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认为应当适时地解决这个问题(包括相关的重要词)。本刊特辟专栏组织各方面专家开展书面讨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组织专门的研审会,力争确定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统一的意见。此项工作得到许多专家热情的支持,在此谨向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谢意!这里我们先选登一部分稿件。欢迎读者来稿发表新的意见,以便科学地、民主地、全面地研究,做好定名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近45年的历程,参与这一事业的人们,对中国航天所经历的事与物,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对于航天等名词的理解和认识同样有异同。尤其是中国航天这个行业比俄、美及欧洲一些国家起步晚,涉及航天行业一些事与物的名词,由外文引进译出也是自然的。由于译者的知识、经历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同一外文的译法也有差异。长期以来又没有合适的机会组织各方面的人员进行系统的研究讨论,所以现在对同一事与物出现的“叫法”未能统一。由此造成出版书刊混乱,在国际交流中也带来诸多不便。时至今日,应该将这些名词的统一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制订一个计划,按照民主与科学的原则,逐步达到统一。在此仅就个人了解的一些情况及见解一并述及,同有关人员商榷。一、《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的主要情况20世纪80年代初,在编订《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时对“航天”这类名词就存在分歧,几经研究,采用了通融、通用的说法,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弥补了当时的争论和分歧。例如:航天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在航天这一条目中还写到:“有人把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在该书中的“人造地球卫星”1号的条目中也指出:“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在《航空航天》卷的开篇中也写到:“随着航天飞机和其他新型空间运输系统的使用,空间组装和检修技术的成熟,人类将有可能在太空建造各种大型空间系统。在近地空间建立起永久性航天站、太阳能电站和空间工厂,甚至可能建立空间城市和开展空间旅游,太空将成为人类频繁往来的新场所。”总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对航天、太空、空间、宇航等名词采用相容的办法,对航天、航天学、宇宙航行、星际航行、航天工程、空间技术等,都作了专门的诠释。但也可以看出,对“航天”、“太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将“宇宙航行”和“空间技术”都统一到了“航天”和“航天工程”的条目之中。二、钱老(学森)的有关论述及历史情况钱老当年提出“航空是航空气,航天是航天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世界上热门的说法是星际航行或宇宙航行(似乎是日语译过来的);英国还设立了星际航行学会,还有《星际航行》杂志;美国最初是火箭(推进)协会,后来是Astronautical学会。中国科学院60年代曾组织过星际航行座谈会。1979年成立宇航学会时,钱老没有参与,也没有人提出异议和坚持,所以按照最远阔的思想,取名为宇航学会。后来,钱老将“航天”界定为在太阳系内的航行,把“宇航”,即在宇宙航行界定为在太阳系外的航行。三、分歧出在“航天”和“空间”两个词;“航天”的含义已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空间一词出自于space。在Webster词典中释space,第5条: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 atmosphere or beyond the solar system(地球大气层外或太阳系外的区域)。在1979年修订版的《辞源》中对“宇”和“宇宙”有相类似的解释。《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天”的释语中,天是地面的上空,与“地”相对,“天空”——无际空阔,“天穹”——天空高远。“空间”一词的释义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由此看来,space一词译为空间容易和物理的空间相混淆,显得不够确切,译成外层空间倒还好些。对这些名词如何使用,我的意见是将名词的含义,指的是何事何物搞清楚。遇到外文只要词能达意即可,不必拘泥于哪个英文必须对哪个汉字。时间久了,自然会统一的。正是由于将space直译成空间,1968年成立的从事卫星等研制工作的新研究院取名为“空间技术研究院”(后为七机部五院)。1978年,为了便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建议英文的名称为:Chinese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简称CAST。现在习惯上将卫星、飞船涉及的技术,包括卫星上的有效载荷,如通信载荷、遥感等涉及的技术统称“空间技术”。如果按专业技术分工讲,空间技术称为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或卫星平台更符合实际。而通信、遥感、摄像技术是卫星的有效载荷,属于其他的技术领域。1982年,第七机械工业部改为航天工业部之后,“航天”这个词使用得越来越普遍,现在航天已包括我国所有导弹、运载火箭、卫星、飞船、测控、发射场及各协作单位的工作、任务和产品。尔后,航天政策、航天规划、航天队伍、国家航天局等复合名词接踵而至,全国上下很容易理解航天所指的内容。“航天”是动宾结构的名词,“空间”是位置范围的名词,用“航天”可以取代大多数“空间”这个词,如当前所指空间技术,就可以由航天技术覆盖。又如航天医学比空间医学更反映实际,因为要研究发射时和下降时人对过载的承受能力,而空间医学则不能反映这方面的问题。至于shuttle译成“航天飞机”时,并不确切,实质上是火箭飞机,外形像飞机,内部是火箭。等到spaceplane研制时,只好译成空天飞机,很勉强。如理解带翼的飞行器,包括用火箭动力、用火箭-吸气式复合动力、核动力和其他动力,只要是在外层空间飞行的,统称为“航天飞机”,可能更合适些。当然有的复合名词为其他学科所惯用,如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等,这些位置特征显著的词不必强求用航天代替。四、“太空”这个词是好词,比“空间”更能描述大气层外的空域“太空”的释义是极高的天空。当年台湾先将space译成太空,后来我们没有采用。现在看来,我赞成用“太空”描述大气层外的空域,比“空间”更合适、更准确,比“天”、比“宇”、比“空间”更形象。总之,我建议将航天作为我们这一行业与技术领域的基本词,能用航天取代的都用航天取代;宇航(航宇)、太空这两个词及由此衍生的复合词,视需要给予保留,如太空工厂、太空站等;不再使用“空间”这个词;有些专用名词,如宇航学会、美国宇航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等,人们都已习惯,不再改动;空间这个词基本被“航天”和“太空”两个词取代,个别由空间衍生出的复合名词,特别是有些机构已长期使用,可作为专用名词保留,如空间法、外空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基础科学》2001,(9):58-59
八月的北京,骄阳如火.在总后勤部某会议中心,2001年军队科技进步奖的评审答辩正在紧张地进行着.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舒斯云教授向评委们介绍了她在脑内发现的一个学习记忆新区.新颖有据的构思设想,丰富翔实的实验结果,明确可靠的结论,漂亮的多媒体演示,征服了在座的每个评委.全体评委们一致投票通过该项成果为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19.
文化工业主体和受众研究是文化工业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中心环节。在此问题上,形成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消极受众"说和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积极受众"说的对立。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工业兴起背景下受众主体特征的考察,从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相比较的视角,得出文化工业下受众实质的定位,指明文化工业对受众造成的双重影响及在二者的博弈中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20.
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好机遇,加速西部信息化发展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在知识与信息的经济、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时代背影下,我国西部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尽快取得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首先应该把加快信息化发展进程作为第一重要的,也是第一关键的战略目标。在分析了影响西部信息化发展速度的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加速西部未来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对策性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