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集体意向可分为弱集体意向和强集体意向两种类型。弱集体意向是个体意向内容中所具有的集体成分,强集体意向是复合行动主体所包含的意向。由此而产生了不同的论证方式,但它们在根本上都以个体意向的先在性为前提。集体意向是行动者在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而非构成,它实质上是实践理性问题。集体意向通过个体意向显现出来,它同一于个体意向。个体意向仅在概念的逻辑分析上具有优先性,集体意向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批判,格里森提出了群落演替"个体论"。在其后的较长时间内,"个体论"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艾格勒提出"初始植物区系学说"才推动了这一范式理论的复兴。随后,格莱姆提出"适应对策学说"。不过,这一理论受到蒂尔曼的质疑,由此提出了"资源比率假说"。"资源比率假说"存在固有局限,休斯顿和史密斯对其批判,进一步提出"个体-本位模型"。这些演替理论被称为"新个体论"。作为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逻辑延续,"新个体论"更为开放和充实,也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符合论与融贯论是相互竞争、无法共存的理论。对这种通常的理解,本文试图从真理定义与真理标准的区分出发来进行质疑。本文要论证,在定义与标准的区分下,符合论提供定义,而融贯论提供标准。为此,本文将讨论对符合论之核心概念事实的各种批评,以及融贯论者使融贯论成为真理定义的各种努力。文章最后要展现一种新的理解两者之关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康德式间接义务论认为,我们反对虐待动物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不是为了保护动物本身,这种观点是值得反思的。本文区分了弱间接义务论与强间接义务论,弱间接义务论不否认动物本身具有道德地位,而强间接义务论则否认动物本身的道德地位。强间接义务论者一方面反对虐待动物,另一方面却认为动物本身并不值得我们给予直接道德关注,这种立场难以自圆其说,它面临着经验性反驳和规范性反驳。一种回应这些反驳的思路是,建立某种基于美德伦理的间接义务论,然而美德伦理并不否定动物本身的道德地位。强间接义务论者还试图通过“素食归谬”来否定动物的道德地位,但实际上,素食主义可以得到来自美德伦理和康德道义论的双重支持。总之,一种否定动物道德地位的间接义务论是缺乏说服力的,我们应当用弱间接义务论来替代强间接义务论。  相似文献   

5.
社会建构论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观,科学家对此并不认可。化学家拉宾格尔从科学争论的终结与关于科学的争论的无终结的对比、另一种科学是否可能、社会建构论者反对的科学方法到底指什么及这种指责能否成立等几个方面对社会建构论提出了质疑。本文对拉宾格尔的质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评价,并力求作出中立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私人语言"之所以不可能,归根到底是因为"孤立地使用一个语词是不可能的",感觉表达式只有在某个语言体系和生活形式中才能获得其意义,而并非仅仅通过"指称"它们所代表的感觉体验就能获得意义。而在克里普克看来,"私人语言"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私人地"遵守规则是不可能的,"‘私人语言’的怀疑论悖论"只是"‘私人地’遵守规则的怀疑论悖论"的具体表现而已,一个共同体的各个成员之间的交往是诸如"遵守规则"和语言交流之类的行为之所以可能的前提条件。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理论,可以说是语言哲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说明现实中的语言决不能被看作"心灵过程的图像",决不象传统哲学所认为的那样是以"私人经验"或"私人语言"为基础的。克里普克低估了维特根斯坦的理论的这种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社会的技术批判理论中,超越论者以其理论上的彻底性而倍受关注。以人性为理论支点,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角度,超越论者对现代技术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尽管对技术所持的悲观态度使他们滑向了虚无主义的深渊,但其思想却有合理的内核和有益的忠告。超越论者的技术批判理论是严肃学者们认真思考所得出的学术观点,作为一个学派应当被接纳和研究。本文对超越论者的技术批判理论进行了深度性的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8.
为技术决定论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认为技术决定论应当批评,技术决定论是错误的,至少是片面的;有一些学者直率承认自己是技术的社会建构论者或技术的社会建构论者,还没有听说谁承认自己是技术决定论者。本文为技术决定论辩护,自然是孤立的。但是,为技术决定论辩护,又不是偶然的,在我(陈)过去写的东西中就有技术决定论的倾向,现在不过是把倾向变成直白。  相似文献   

9.
同天文学和重量科学的思想史研究一样,关于中世纪光学的编史思路也存在渐进论和革命论之争。渐进论者从古代光学中数学方法的应用角度出发,强调近代光学同中世纪光学之间的连续性。代表人物林德伯格更是将近代早期光学的诞生归因于对中世纪光学数学分析传统的严格继承。以此为基础,他进一步将近代数学物理学的诞生归结为对西方科学传统中"数学应用于自然"主张的坚持与深化。然而在渐进论者以数理科学的演进为纲领将史料编织出明晰线索的同时,却忽略了中世纪光学的自然哲学、认识论及神学背景,从而使得这一原本具有丰富内容的学科变得干瘪和扭曲。  相似文献   

10.
生存论视域下的技术哲学范式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范式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同样,技术哲学的发展也需要合理的范式。但其自身的不成熟状况表明:技术哲学缺乏相应的范式。试图建立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范式之努力隐隐显现着,但是这一努力缺乏对自身根基——认识——的理解。“认识”在生存论中显现出自身是另有基础的样式。如此只有将技术哲学确立在现象学所提供的生存论基础上并建构起相应的范式,这门学科才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走向科学理性论:也论爱因斯坦的哲学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耳顿教授在60年代末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马赫、爱因斯坦和对实在的探索”中这样写道:“在我们这个世纪的思想史中,有一章可以题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哲学历程’,这是一段从以感觉论和经验论为中心的科学哲学,到以理性论的实在论为基础的哲学历程。”霍耳顿在论文中还首次披露了爱因斯坦1938年1月24日写给老朋友C. 兰佐斯的信。爱因斯坦在信中明确地讲了他的哲学“转变”及其主要原因:“从有点类似马赫的那种怀疑的经验论出发,经过引力问题,我转变成为一个有信仰的理性论者,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到数学的简单性中去寻求真理的唯一可靠源泉的人。逻辑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一定就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但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在基础上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09,(17):23-23
对于处于生育期的男女来说,为了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优秀的精子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从中医角度来看,正规的中医按摩讲究穴位、手法等。规范到位的按摩确实能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功效。在保证生殖健康的前提下,适时按摩一下腹股沟区,对于提高精子的活力有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米尔斯坦出于对学界种群定义多样化和种群多元论的不满,并受物种个体论的启发,在其自身关于种群内因果相互作用的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种群个体论,并在种群个体论的框架内,通过具体区分及阐明生殖相互作用和生存相互作用,发展了一个因果相互作用的种群定义。从研究对象、进路和目标上分析,米尔斯坦的因果相互作用种群个体论是实在论的。后期米尔斯坦通过完善、扩展和捍卫因果相互作用者种群概念,以及回应质疑,进一步为因果相互作用种群个体论的实在论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14.
克里普克以个体本质的起源说支持严格指示词理论,麦克金则对起源说予以较充分的哲学论证。但起源说在非生物个体上的应用后果极其苛刻,以至难以为人接受;麦克金的本质主义论证实际上或者是前提错误的,或者是不足道的。虽如此,一种反证法确保了起源满足成为个体本质的必要条件,显而易见它也不满足成为个体本质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5.
论广义诠释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文化的分歧,就其哲学背景来说,主要是实证论与现象学、诠释学的对峙。这种对峙在跨界学科心理学中尤为典型。两者的确有着重大分歧,但并非不可调和。否则难以解释两者之所以能够长期胼存发展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6.
在区分"集体性意向"和"集体拥有的意向"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集体意向的两种基本形态:集体信念和集体意图,认为二者都具有集体成员与意指对象的指向关系,但二者又有区别。集体信念可以化归为集体成员个体信念的合取,应归之于"集体拥有的个体性意向"。集体意图则以集体信念为条件,通过集体成员共同意愿的合作行动来实现,因而归之于"集体性意向",不可化归为个体意图的合取。要解释集体行为,仅有集体信念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集体意图。  相似文献   

17.
如果物体A构成物体B,那么A与B是同一的吗?关于这一问题的"标准解释"(构成论)认为:"构成并非同一性"(即A≠B)。但构成论者对这一观点的核心论证中隐含着一个内在矛盾,即对莱布尼茨律的既肯定又否定的双重立场;并且构成论者无法合理地说明两个物体在同一时间占据同一个空间是如何可能的,因此构成论不可能成立。一个物体与构成它的物体是同一的,或者说"构成就是同一性"。  相似文献   

18.
社会突现论是基于系统论与心灵哲学等学科而发展起来的关于社会本质与社会现象解释的方法的一种新型整体主义理论。社会突现论认为,社会一方面由个体聚集突现而成,前者具有后者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另一方面,社会与个体属于不同的层次,前者不能化归为后者。社会突现论视域中的社会因果研究是以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为背景,对于社会层次是否具有因果效力的研究。社会突现论所关注的社会因果问题是某个社会事件是否能够作为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对另一社会事件或社会中的个体产生影响。社会突现论认为,某个社会事件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影响其他的社会事件或社会中的个体。社会因果既与个体密切相关又不可化归为个体的属性。  相似文献   

19.
社会是聚集物(aggregate)还是由诸个体整合形成的具有自身属性的新的整体单元?作为整体单元的社会是自治的(autonomous)吗?作为整体单元的社会可以用某些心智概念(如意向性、记忆、情绪、意志等等)来刻画吗?社会是一个超级有机体吗?这些都是关于社会本质的讨论。过去20年,一些哲学家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概念来拓展社会存在论的研究。有的学者从个体优先的立场出发,探讨了多个体的共享意图和联合行动等集体或社会现象;有的学者则从社会优先的立场出发,探讨了将个体凝聚为社会的惯例、制度和文化的基础。通过这两种立场的互补,我们就能更全面地来理解集体或社会的组织-过程机理和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个人认识论是一个涉及人类知识性质和认识过程的哲学领域。在理论形成的早期,个人认识论有很多主要的认识论模型。迪安娜·库恩的论证推理模型是其中的重要理论模型。其研究目的是要探究论证思维,力图理解个体为什么产生关于知识的信念,这项研究特别关注认识论观点。论证推理模型用非形式推理方法对认识论证进行推理的研究。其主要内容是探讨认识论信念变化的三个范畴:绝对主义者、多元论者和评价论者。论证推理模型围绕这三个不同的阶段性信念变化的范畴进行研究。在非形式推理方法的论证中,迪安娜·库恩提出了修辞和对话论证之间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