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宝藏》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后,引发广泛关注。节目以文博领域为全新切口,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打造了一场集结中国九大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恢宏“特展”,激发了人们对博物馆的兴趣。在获得掌声的同时,细节方面出现的不严谨引起了业界的担忧。  相似文献   

2.
ICU的英文全称为Intensive Care Unit,即重症监护室,这里是专门收治危重病人并给予精心监测和精确治疗的场所,也是危重病人能否生存下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这片距离死神最近的“绿色生命岛”,不论白昼,亦或黑夜,都会有一群身着无菌隔离服的白衣战士驻守于此。这样紧张而忙碌的抢救工作,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ICU主任孙同文教授已经从事了多年,他经常不知疲倦地奋战在前线,仿佛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旋转出了一曲美妙的医者之歌。  相似文献   

3.
正既是临床医生,又是专家组成员,2020年的前四分之一,杜斌是在武汉度过的。2020年的前四分之一,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是在武汉度过的。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在武汉所有接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医院之间来回奔波: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巡查5家医院的ICU病房;最长的时候,他穿着防护服在ICU忙碌了10个小时。他总是对医生们强调:"永远  相似文献   

4.
正此次疫情提示人们,中国必须建设一个健全和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传染病防范体系以及ICU重症隔离资源管理体系。抗疫一线医生的牺牲,让人不胜唏嘘,深感痛心。2月23日清晨,29岁的武汉协和江北医院医生夏思思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离世。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夏思思医生去世前,曾叮嘱同为医生的丈夫在去一线时要格外注意防护,叮嘱说如果  相似文献   

5.
过劳     
正"加班996,生病ICU",这样的职场状态在互联网公司早已稀松平常。遗憾的是,有人连ICU都还没来得及进,就匆匆离开。心梗、猝死,与过劳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目前,"过劳死"在我国法律和医学上尚无标准,难以界定。我们要怎样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应对"过劳死"和超时工作,其他国家在怎么做?  相似文献   

6.
刘民 《科学大观园》2007,(14):17-18
哈瓦那是世界顶级雪茄的出产地,卡斯特罗抽的雪茄就在这里生产雪茄是种奢侈品。在中国的一些五星级酒店内,买一支最低也要数十美元。而在巴黎的戴高乐机场,最贵的单支雪茄居然标价400欧元。为什么一支雪茄卖这么贵呢?到古巴走访雪茄烟厂后,才了解了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7.
<正>她担当技术领军人,带领一支上千人的高铁研发团队,掌握高速动车组关键核心技术,助力中国高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精彩蝶变,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巨人的肩膀不好站,必须让自己成为巨人才行!"梁建英说。作为我国高铁装备行业唯一的女总工程师,高速动车组技术专家梁建英巾帼不让须眉,她主持研  相似文献   

8.
正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加强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切实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是疫情防控关键阶段的重中之重。钟南山、李兰娟、王辰、黄璐琦、张伯礼、陈巍、乔杰、仝小林等10位院士集结团队齐聚湖北;全国4万多名支援湖北医务工作者中重症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21,(4):24-27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他们既是白衣天使,又是白衣战士,他们能为患者提供最专业的护理,也能像家人一样照顾患者. 张文宏咱不能欺负听话的人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意外"走红"、圈粉无数,成为尽人皆知的"网红医生".面对媒体采访时,张医生金句频出——"一线岗位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不要欺负老实人.""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你觉得很闷,病毒也给你闷死啦.""企业老板不用给我们捐东西,让员工在家里办公,隔离观察,还给人家发工资,这就是对国家作贡献了."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20,(6):20-23
正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而人工智能已成为一支特殊的尖兵队伍,不怕危险,不知疲倦,正全面加入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线。"您有没有接触过从武汉回来的亲朋好友?""基于您的情况,建议您在家隔离一段时间,做好防护。"最近你或许已接到此类问询电话,但可能没听出来,电话那头并非社区工作人员,而是机器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各国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及荒漠化防治工作非常重视.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简称"环发")大会之后,一百多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是世界上防治荒漠化的一支最活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正疫情期间,全球污染和碳排放出现了明显下降,但疫情带来的停滞,并非减少排放的正常手段。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不断恶化,各国也采取了各种更严厉的防疫措施,包括强制人们在家隔离,将疫情隔离列入法案,明确禁止国民去聚集场所,杜绝不必要的出行,为了防止境外输入很多国家更是关闭了国际机场。对抗疫情,"隔离"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但是,人类虽然隔离了,地球上的动植物还在正常生活。人类因为疫情隔离在家,活动大幅度  相似文献   

13.
共和国开国将军、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格尔木的奠基人"慕生忠曾说过:"如果我死在这条路上了,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我的头一定要朝着拉萨的方向." 慕生忠是一名身经百战的将军,他不是筑路专家,修路、选线是非常专业的一项工作,更何况要在世界屋脊上建成一条公路,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心系国家与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奋斗精神,用最原始的工具、最低的成本、最少的人力、最短的时间,克服种种困难,青藏公路居然建成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  相似文献   

14.
共和国开国将军、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格尔木的奠基人"慕生忠曾说过:"如果我死在这条路上了,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我的头一定要朝着拉萨的方向." 慕生忠是一名身经百战的将军,他不是筑路专家,修路、选线是非常专业的一项工作,更何况要在世界屋脊上建成一条公路,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心系国家与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奋斗精神,用最原始的工具、最低的成本、最少的人力、最短的时间,克服种种困难,青藏公路居然建成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  相似文献   

15.
共和国开国将军、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格尔木的奠基人"慕生忠曾说过:"如果我死在这条路上了,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我的头一定要朝着拉萨的方向." 慕生忠是一名身经百战的将军,他不是筑路专家,修路、选线是非常专业的一项工作,更何况要在世界屋脊上建成一条公路,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心系国家与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奋斗精神,用最原始的工具、最低的成本、最少的人力、最短的时间,克服种种困难,青藏公路居然建成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  相似文献   

16.
百年波谲云诡,百年激流风云。坐落于北京市中心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历经百年发展历程,逐渐蜕变成为今日全国著名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作为我国皮肤病治疗、激光美容医学领域的一面鲜艳旗帜,全军皮肤损伤修复研究所、皮肤激光美容整形中心不仅拥有全国先进的高端仪器设备,还具有一支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疗队伍。作为这支中青年专家队伍中的领头雁,杨蓉娅教授--一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美丽女少将,三十余年如一日,用一双妙手为数以千计的过敏性皮肤病、感染性皮肤病、疑难皮肤病、损容性皮肤疾患及皮肤肿瘤等顽疾患者解除了后顾之忧,使他们重现往日的风采与自信,赢得了患者的良好口碑与信赖。  相似文献   

17.
结合2010年国内爆发的转基因主粮商业化争论事件,考察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反对主粮商业化的声音,并认为中国公众抵制的原因主要有: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精尖"特性造成了公众与科学的隔离;公众对专家的知识依赖遭遇到专家"利益私化"的尴尬,从而导致了专家与公众的分离;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事实而产生的公众对政府公共性信仰的丧失更加深了公众与政府的隔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公众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8.
天然彩色棉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彩色棉是一种棉纤维本身具有自然色彩的特殊类型棉花,因其纤维具有独特的自然色彩,无需漂染,不含残留化学毒素,对人类和环境无污染,用天然彩色棉生产的纺织服饰具有穿着舒适、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因而受到国内外棉花育种专家、环保专家及纺织服装工业界和消费者的重视.其产品被誉为21世纪国际市场最具潜力的生态纺织品."十五"期间,我国就将天然彩色棉研究项目列入首批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主题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11,(23):41-41
这是二战中最大胆的计划之一。1944年,英国特种空降部队的一支精英队伍接到了一项"不成功则成仁"的任务——在法国的一座别墅刺杀或抓捕纳粹最强的指挥官之一。准备执行这一任务的英国精英士兵得到的消息是,抓住德国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将是宣传上"巨大"的成功。然而,就在4人小分队跳伞着陆之前数小时,这项任务被取消了。隆美  相似文献   

20.
正在青藏高原,藏族人对黑颈鹤尤其喜爱和推崇,称之为"神鸟"。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世界15种鹤类中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鹤类,于1876年被首次科学命名。在其被发现定名后的百余年中,人类从科学上对它的了解一直十分有限。翻开30年前的鹤类研究文献,有关黑颈鹤的描述总会有类如"科学上发现最晚""认识最少""分布区气候严酷""地域隔离"之类的描述,给黑颈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科学上发现最晚的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