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史的假设研究是不可或缺的理性方法,凡建立在理性批判、逻辑推断与历史语境基底上的科学史假设,就具有科学史研究的合理性与创新性,应在科学史的研究中认可并加以倡导。但是科学史的假设不是随意的臆断与假说,而是建立在语境与逻辑基底上的创造性、综合性思维体现,从而科学史的假设研究不仅有利于反思科学史自身研究的不足,克服"武断"结论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创新理性逻辑思维方法,为创新科学史研究风格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基金的赞助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现代研究室于1986年5月20日至5月25日在青岛召开了西方科学编史学,科学史方法论及科学史学史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19名中青年科学史工作者参加了这次会议。目前,在我国科学史的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科学史工作者的人数也有很大增加。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史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在我国科学史研究和教学工作中,一个很大的薄弱环节就是缺乏对于科学史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3.
概述科学史学科在法国建立的早期过程,说明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形成科学史的法兰西风格,这对科学史学科在法国的建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学史、人类学与"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科学编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科学史研究方法的探讨。本文站在科学编史学的立场上,分析人类学中“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对科学史研究的启示,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讨论对这种方法的借鉴和引入可能给科学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改变,以及这种借鉴的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5.
科学史研究中必须区分四对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界在科学史研究中对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本质差异一直没有进行过严格区分和界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科学史研究的混乱局面,并直接削弱了科学史对科学研究的启示,借鉴和解释功能。因此,在科学史中我们应当注意区分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这四对范畴。  相似文献   

6.
以历史上存在的间作稻为例,讨论科学史名词的界定及其特点,指出科学史名词和一般科学名词的最大不同之处。间作稻是在早稻行间套插晚稻的一种双季稻栽培方式。这种栽培方式在宋代已出现,明清时期得到广泛推广。选取“寄生”这一科学史名词为例,并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7.
由对科学史的主体和对象的阐释入手,探究了科学史何以可能的问题,通过分析,文章得出结论:科学史在某方面是不可能的,但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可能的,其缺点正是其所是的本质特征之一,对科学史进行评级也许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使其得以可能的办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论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在回顾科学史引入科学教育的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文章认为,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科学史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史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科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9.
对于"波义耳是否首次给出了科学的元素定义",科学史上前后曾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判断,其中认为"波义耳给出了科学元素定义"的错误判断提出最早传播最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科学史事件,根源在波义耳,首先是他本人处于一种既无法通过实验否定元素概念也无法通过实验肯定微粒概念的困境,其次是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这两种因素导致了:17-18世纪学者们对波义耳物质理论的沉默,19世纪30年代英国赫歇尔爵士的严厉批评以及德国柯普的误判。20世纪40年代,美国女科学史博士生博厄斯通过重建波义耳的微粒哲学率先修正了误判。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学科史编纂中,医学史和科学史分别是由医生和科学家来进行的,所以医学史和科学史之间的接触并不多,两个领域的研究机构也往往是独立设置的.而随着史学教育越来越成为医学史和科学史研究者的重要基础,历史学在这两个领域研究中的影响逐渐增强,二者在机构上的分离也就不再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确地总结科学史上的经验教训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我对科学史缺乏研究,但也想从叶企荪同志和朱洪元同志的讨论中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一科学史是人类精神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一学问领域有漫长的发展过程。然而,很久以来,科学史研究很少对科学史概念的意义加以确定,且从不曾将科学史概念作为独立的对象加以深入的探讨。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史研究,差不多是与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一起产生的。最早出现的是所谓各门类的科学史著述,其中有以D.勒克莱尔(D.Leclerc,1652—1728)的《医学史》(H.La Medecine,1969),J.E.蒙特克拉(J.E.Montucla,1725—1799)的《数学史》(H.of Mathématiques,1758),J.S.巴伊(J.S.Bailly,1736—1793)的《古代天文学史》(H.de L'astronomie ancienne)和《近代天文学史》(H.de L'astronomie moderne,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史上,“革命”一词最早出现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天体运行论》的拉丁文原名是De Revolutionibus,其中的revolutionibus一词原意指“运行”、“转动”。由于哥白尼学说一反以往的科学传统,掀起了科学史上的一场大革命,所以revolutionibus一词逐渐又具有了“革命”的新义。自那以来,“科学革命”便为科学史研究的一个课题。什么样的变化才构成一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的本质和引起的后果是什么?很久以前,西方科学史家们主要持一种内史论观点,即认为科学革命是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逻辑结果,或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近年来《爱西斯》的《文献目录》的有关部分进行计量分析后认为:传统科学史虽不是科学史研究的主流,却是全球科学史事业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在各文化背景的科学史方面,东亚科学史、古希腊和罗马科学史、西方中世纪科学史、阿拉伯-伊斯兰科学史和印度科学史是传统科学史研究主流,前三者是大热门;学科史是传统科学史研究的主体,在此方面,天文学史、医学史、数学史、思想史和技术史是传统科学史研究的主流,前二者是大热门;五大主流学科史也是各大文化背景科学史的主流;在非主流方面,通史研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研究是局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上海交通大学1999年3月成立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后,在国内外科学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99年8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九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上,各方面人士强烈希望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来承办第十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The 10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简称 10th ICHSEA)。此事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之正式批准(沪府外办综[2000]1557号),并得到“国际东亚科学—技术—医学史学会”之正式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决定独家赞助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16.
在英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专业学科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根据有关资料,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创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教学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英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教学不仅形成了系统化的结构,而且显示出学术性的特色。本文将从这两方面谈谈英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教学概况,以供国内从事这个领域教学和研究的同行们参  相似文献   

17.
2001年7月8—14日,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21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和中 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联合提出了申办下届大会的提案。7月13日当地时间下午4时(北 京时间14日5时),即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在莫斯科表决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授予北 京的数小时之后,国际科学史学会2001年第2次代表大会经过投票表决,决定由北京主办第2 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当国际科学史学会秘书长宣布这一结果时,全场掌声雷动,各国代表 纷纷向中国代表团表示祝贺,有的代表甚至举起当日刊载有“北京赢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炼金术在科学史上的状态从被驱逐转向被重建。普林西比和纽曼等学者的工作旨在否认科学革命编史中制金与化学的清晰界线,以使炼金术在科学史上获得重建。这一进路关注到制金和化学的连续性问题,但因模糊两者的进步性终会走向困局。在科学史上理性地重建炼金术,应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理清化学之于制金的进步性转换,从而确认炼金术的科学性。此进路将通过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实现。  相似文献   

19.
以李约瑟的工作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贡献和意义的讨论作为出发点,进而在一些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在目前国际上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背景下,对李约瑟的工作中的若干概念、假定与存在问题进行了科学编史学的分析,尝试发现一些国际上中国科学史研究在观念与方法上的新的动向,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史学是以科学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本文针对科学史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存在的模糊问题,从理论上对科学史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探讨,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界定了科学史学的研究范畴,以期厘清科学史学与科学史的关系,提高科学史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