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信息人"是在信息文明语境下对人本质的一种解读,它是人本概念的具体化、新形态或当代特征,也是一种历史概念;在"信息人"的探究过程中,我们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人的本质观的转型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得"信息人"正在为传统人本论展示出新的前景,在论述中也必然会牵涉其他相关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代哲学理念六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哲学是"爱智" 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智慧和思想,也并非只能使人具有智慧和思想,它更应是人类对于智慧和思想的追问和寻求.也就是说,"爱智"的哲学把智慧和思想当作探究的对象和指向,而且任何哲学决非既定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而是以某种方式使人生活得更好的一种"智慧之爱".因此,现实中每个人都应当是一个"爱智慧的人",不能只有"智商"而缺乏"智慧",熟背教条却没有思想.  相似文献   

3.
“信息主义”的原初含义是描述当代社会的技术特征的,但由于各个学术领域中研究方法和观察视野上普遍存在的“信息转向”,无疑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去分析人类认识成果中的新特点。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中也兴起了一种信息主义的趋向。一方面,这种趋向来自于科学哲学所反思的对象——科学研究中信息主义的兴起。另一方面,科学哲学内部自从“语言学转向”和“语言主义”兴起后,也表现出走向信息主义的趋向。从这样一种视域去重新审视科学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可以启发我们获得新的认识,开阔科学哲学反思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4.
哲学人类学是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思潮之一,以"人是什么"问题为轴心,围绕人在本质上是"工具制作的动物"或"理性、精神的动物"展开争论,形成了"工具论"和"理性论"两大传统。奥特加·加塞特提出人并非天生的"工具动物"或"理性动物",人的本质并非即成的、被给予的,而是需要通过专属于人的技术活动不断获取;人通过技术在建构自身存在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生活。但技术并非人的本质属性,而是生活中"第二性"的创造活动。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奥特加追问的是"人做什么",而不是"人是什么",由此超越了传统哲学人类学的争论,从人的存在出发思考技术,并面向人类生活建构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5.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呈现出信息社会的雏形,信息成为影响世界建构的一种新型力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在特定技术基础上的信息,生产出一个自我指涉的意义系统,控制了作为社会交往基础的符号体系和形式结构,形成社会交往障碍,造成了交往中社会意义的缺失。这种借助技术手段的社会交往使得社会沦为词语装配的机器,而人成为世界中被技术和信息操纵的客体与“他者”。  相似文献   

6.
从信息的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刘钢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1):45-49,74
“信息”的哲学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未引起哲学界真正重视。最近西方哲学界提出“信息哲学”(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简称PI)研究纲领,把“信息”作为哲学基本概念列入研究范畴,认为它和存在、知识、意义具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哲学面临着信息转向。本文将着重介绍信息哲学这门新兴的、具有交叉科学性质的哲学学科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在这样一种本质为"技消费"的新型消费形态中,信息技术在其中既"解蔽"又"遮蔽"了消费:一方面,它使我们已有的消费需求实现了从一定程度的"混沌"到更为清晰明了的转变,同时又使我们潜在的消费需求得到挖掘,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消费,从而通过技术使得消费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人的存在本性——需要;但另一方面,它会使共享经济中我们的消费理性和消费技能建立于技术理性之上,消费者受到技术更大的"宰制",这可能引发"技术理性战胜个体理性"和共享经济中"操作自主性"的加强。为了避免共享经济中新的消费"遮蔽"所带来的负面可能性,需要在社会建构技术的基础上,改写已有共享经济中的"技术代码",从而避免消费个体可能因"遮蔽"所带来的新的"异化"。  相似文献   

8.
我们可以把米歇尔·福柯看成是一个技术哲学家。一方面,福柯区分了"硬技术"与"软技术",认为前者是指技术物及其制作活动,后者是指与治理功能密切相关的实践理性;另一方面,福柯也提出了一套技术分类学:即作为"硬技术"的生产技术和作为"软技术"的权力技术、符号系统技术和自我技术。在这一技术分类学视域下,"硬技术"与"软技术"之间的相互交叠、相互转化,构成了一个连贯的技术体系。福柯因而深刻地洞见到技术与权力、技术与真理以及技术与伦理之间的本质同源性。  相似文献   

9.
知觉是主体认识外在世界的唯一途径。不同于传统知觉哲学将知觉视为主体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神秘之幕,弗洛里迪信息哲学进路中的知觉模型将知觉视为数据提供者,是主体与外在世界相互作用的界面。他的综合抽象层次法和行动基语义学提供了一个实践取向的知觉模型。然而这个知觉模型并不能完全解决知觉过程中规范性的突现如何桥接的难题。米丽肯的符号理论提供了相应的补充,将符号功能实现区分为应该实现的功能、符号使用者意向实现的功能和实际实现的功能三个层次。通过自然主义与建构主义研究进路的结合,可以解释知觉过程规范性的产生,为经验知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扩增现实作为真实世界物体与虚拟物体所组合而成的技术,其由"真实"和"虚拟"两部分混合而成的特性正是人类认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特性.从人类的基本感知到高级认知都存在着与人相关的"虚拟"附加信息,附加信息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它能有效地决定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走向信息技术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哲学是信息时代的技术哲学:它可以是一般技术哲学的具体化,从而是一种部门技术哲学;它也可以是已经兴起的计算机哲学、数字哲学、赛博哲学、逻辑机器哲学、网络哲学等等的概括;而更重要的,它还应该是技术哲学的新形态或当代形态。在走向信息技术哲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技术观的转型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得信息技术哲学正在为技术哲学展示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以物理学为主导的自然科学在探索世界过程中,将人类理解的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境界。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科学发展的另一线索,即“意向性科学”的路线。在新的世纪中,科学技术的背景将逐渐转移到“意向性科学”。物理学在20世纪是科学的典范,波普尔、卡尔纳普、库恩、查尔默斯等均以物理学为样本建立起自己的科学哲学理论。意向性科学的核心概念或中心话题是“信息”。科学观的变革必然导致哲学观的转变,而信息哲学有可能成为21世纪科技哲学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3.
从申农信息论到虚拟现实,信息科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与此相应,哲学的反思也从信息本质发展到虚拟哲学。本文试图对这两个历程的演变和探讨的问题做一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建立信息哲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工程哲学》(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的出版是工程界、哲学界的一件幸事。如果说《工程哲学引论》(李伯聪著,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出版时,工程哲学还是一个“待娩的胎儿”,如今这个胎儿已经降生,成为一个“待哺的婴儿”。让我们一起来哺育她,呵护她,使它健康成长,成长为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并驾齐驱的哲学分枝。不难发现,《工程哲学》与《工程哲学引论》有着非常亲密的血缘关系,它坚持了实践哲学的研究范式,坚持了造物的主题,坚持了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同时又是对《工程哲学引论》的超越。它没有停留…  相似文献   

15.
技术与工程,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是两个既相关联又有差异的研究领域.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对话,并试图对二者关系做一梳理和探讨.文中当代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波塞尔教授认为,就技术哲学是与工程哲学的关系而言,尚无必要把二者划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研究领域.文中强调了技术(工程)不同于科学的特质在于其中所包含的意向或价值因素.工程中使用的是人工制品,工程哲学是否属于技术哲学,取决于有关的定义.从理论的意义上看,工程哲学已经预设了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16.
论芒福德的技术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芒福德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技术哲学家,是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首先从技术人类学角度将技术史分为使用水和木材的始技术、煤和铁的古技术以及电和合金的新技术三个阶段,然后将历史上的技术分为两类:多元技术和单一技术。他认为人与技术协调发展的多元技术逐渐被以“巨型机器”为代表的单一技术所取代,产生了“机器的神话”,人被沦为机器的奴隶。芒福德提倡一种“民主的技术”,以改变单一技术的文明,从而恢复人在技术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人和技术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科学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科学哲学--科学是被社会建构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看技术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技术哲学--技术是被社会建构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社会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社会哲学--社会是被社会地建构的。  相似文献   

18.
技术传统与技术哲学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个理解和描述各种传统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传统。技术传统的最直接含义是一个技术能够存在的最小单位,由一个操作规则系统、一套工艺学知识所构成,同时还要有稳定的可传习性。技术传统构成着我们人类的生存方式。在我们生存方式的构成中技术传统不仅是一个技能共同体,而且还是生存共同体,它所完成的是文明的伦理功能,是支撑德性社会的世俗基础。考察技术传统能够给知识、技术、世界、生存等概念带来富有意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社会建构论与技术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探讨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对技术哲学的潜在意义,认为社会建构论虽然多数坚持对称性原则,但如果打破对称性原则,就可以帮助技术哲学在微观经验意义上回答诸如技术的本质、技术的社会影响等广泛的宏观哲学问题。借鉴社会建构论的经验方法应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