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空名所承诺的指称对象事实上不存在,有些科学上的理论字词也是空名。空名既无所指,又可如何解释其语意?本文以科学名词为例,论证两种常见空名理论假装论与创造论皆有困难,提出全新语意函数「反事实指称」,作为第三种理论进路,务求在不增加本体承诺的情况下适切地限制语意,克服语意与本体的两难局面。前两种理论皆导向科学非实在论,新理论却与科学实在论相容,故为语言与实在关系提供更多可能之讨论方向,是其另一吸引之处。  相似文献   

2.
数学虚构主义是"数学实体不存在、数学中不存在真理、数学在世界的说明和科学事业中可有可无"的一种典型的当代数学反实在论的解释。通过对数学虚构主义的批判性分析,得出"数学虚构主义的反实在论规划整体上并不成功","数学在世界的说明和科学中是至关重要,而非可有可无"、"数学实体确实不存在"和"数学中存在真理,但其本质需进一步研究"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无奇迹论证作为科学实在论的主要论证包含了一个潜在的推理:如果一个理论做出了成功的预测,那么这足以说明该理论的真理性。然而,历史上无数的例子表明,基于理论的预测成功而被当作真理性的东西,在后来证明是错误的。为了应对这一历史性的挑战,实在论者对这一推理形式进行了诸多修改。目前有可能的辩护形式包括结构实在论的观点和强调证实的理论。但是结构实在论在一些关键的概念上还存在争议,同时由于是一种很强的选择性实在论立场而让许多实在论者难以接受。证实的方法虽然能够解决历史的反例带来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非历史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本体的结构实在论以结构主义方法论僭越形而上学,表现为本体论认识不明确。结构不取决于元素,这是错误的本体论命题。为了存在,不诉诸于个体,这是错误的认识论命题。建构的结构实在论提出"本体论综合",试图解决"悲观元归纳"问题。但是,对结构和实体谁为本体论模棱两可。为赋予数学结构以物理内容,结构变成衍生品。为应对不充分决定性命题,认识论上需令结构处于优先位置。理论术语是一个体系,并非某一术语单独构成本体论。科学发展过程中理论术语根据经验作适当增减。结构实在论没有处理好本体论与理论术语之间关系。结构实在论中形而上学与本体论有重叠,因果关系是其必须回答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认识论的结构实在论,还是本体论的结构实在论,都没有在本体论层面和解释层面去直面库恩的论证,它们通常停留在结构层面,并求助于数学结构的连续性。从建构结构实在论的立场看,这种回避问题的方法于事无补,为实在论作有效辩护的唯一方法是在本体论层面直面库恩的论证,对明显的本体论不连续性给出一个可接受的说明,同时为科学发展中连续性的更为深层的意义作辩护。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哲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对抗的大背景下,德特勒夫森复活了希尔伯特的有限主义。他把自己的思想称为希尔伯特工具主义,这是一种改良版的实在论。通过对弗雷格问题的解决,我们看到希尔伯特工具主义者是如何既承认抽象对象的存在,又发展出关于抽象对象的认识论。通过在有限思维中加入抽象的元素,他解决了抽象对象存在的问题。通过复制主义策略和证明模式认识论,他解决了认识抽象对象的问题。这种实在论既不同于弗雷格的实在论,也不同于菲尔德的唯名论,它是一种介于实在论和唯名论间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实在观念的认识论根源,揭示出实在论的超越本性,并以此为基础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科学实在论,提出当代科学实在论视野中的现象、质料或殊相和传统形而上学实在论所谓的理念、形式或共相一样,都不能作为科学理论的实在基础,只有处在实践活动中的人本身才能为科学理论提供一种现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常人心理话语似乎承诺了信念、欲望等心理实体,这引发了心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在反实在论阵营中,以主张抛弃常人心理学的消去唯物论为代表;近年则兴起心理虚构论这种新的诠释立场,其关注点从实体转到话语,主张常人心理学是应予保留的有用虚构,人们在述说心理话语时并未承诺心理实体,而只是在断言虚构中的事情或在佯装游戏。心理虚构论有工具论色彩,面对着自我反驳等一系列质疑挑战,但这些困难尚不足以驳倒它。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2):125-129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同时也是对人生存的指导,在本体论的视域下,人之存在找到了自我定位,即是说认识世界的理论理性与道德自律的实践理性作用于人之行为活动。然而,在历史上,本体论的建构往往是不合理的,如古希腊自然本体论人屈从于自然、中世纪上帝本体论上帝主宰人、近代机械本体论人征服自然,在这种不合理的本体论视域下,理论理性功能与实践理性功能被扭曲与误用,人与自然的关系亦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和谐共生本体论的提出,给本体论两大功能的复归找到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实在论与电磁场理论林定夷历来的哲学家们对于科学理论常常抱着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两种绝然不同的观念。在历史上,实在论和反实在论都演变出多种不同的形态,但其核心问题始终是:成熟科学的理论术语是否有所指称,或日在真实世界中是否有它的对应物?近几十年来,在国际科...  相似文献   

11.
塔斯基的语义真理论常被当作符合论.通过区分塔斯基式真定义的普遍特征和具体的定义形式,并对不同语言构造具有不同语义特征的定义实例,揭示出塔斯基所持的是一种语义工具论.塔斯基的真理论并不是符合论.  相似文献   

12.
In order to establish patterns of materialization of the beliefs we are going to consider that these have defined mathematical structures. It will allow us to understand better processes of the textual, architectonic, normative, educative, etc., materialization of an ideology. The materialization is the conversion by means of certain mathematical correspondences, of an abstract set whose elements are beliefs or ideas, in an impure set whose elements are material or energetic. Text is a materialization of ideology and it is any representation of the Reality represented by symbolic means. In all text T we can observe diverse topological structures: Metric Textual Space, Textual Topology and a Textual Lattice.  相似文献   

13.
密度泛函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世纪,科学家更多地从原子层次上认识和研究化学。20世纪科学家则更多地从分子层次上认识和研究化学。进入21世纪,化学会在哪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难题?什么是未来化学的新生长点?化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占有什么地位?这些都是对化学有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意义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的专业是化学,我从学化学,教化学,到研究化学已有几十年了,可是现在我却有点搞不清楚化学的定义了。我深深感到科学的发展太快了,需要对本门科学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这是我进入21世纪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在新的世纪如何定位和审视化学,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世界科学前沿发展态势分析》课题组对此进行了探讨。课题组首先选定了化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20种期刊,对这些期刊1999—2003年出现的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出了化学领域这几年的热点词,并通过与有关专家进行讨论,进一步整合出了下面13个重要研究方向:催化不对称合成、单分子、多孔材料、分子器件、光子晶体、化学动力学、活性自由基聚合、密度泛函理论、烯烃复分解反应、组合化学、酶催化、超分子化学分子自组装、燃料电池。课题组针对这些研究方向,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就这些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同  相似文献   

14.
We put forward a new view of relativity theory that makes the existence of a flow of time compatible with the four-dimensional block universe. To this end, we apply the creation-discovery view elaborated for quantum mechanics to relativity theory and in such a way that time and space become creations instead of discoveries and an underlying non temporal and non spatial reality comes into existence. We study the nature of this underlying non temporal and non spatial reality and reinterpret many aspects of the theory within this new view. We show that data of relativistic measurements are sufficient to derive the three-dimensionality of physical space. The nature of light and massive entities is reconsidered, and an analogy with human cognition is worked out.  相似文献   

15.
In his article In Between Us, Yoni van den Eede expands existing theories of mediation into the realm of the social and the political, focusing on the notions of opacity and transparency. His approach is rich and promising, but two pitfalls should be avoided. First, his concept of ‘in-between’ runs the risk to conceptualize mediation as a process ‘between’ pre-given entities.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work in postphenomenology and actor-network theory, though, mediation should rather be seen as the origin of entities, not as an intermediary between them. Second, Van den Eede’s separate discussion of transparency and opacity in ‘use’ and in ‘context’ runs the risk to make invisible the complementarity of the two dimensions. While transparency of use embodies an experiential form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ransparency and opacity, transparency of context embodies a more cognitive dimension of the distinction. Only by linking the two it becomes possibl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mpact that technological mediations can have. Users and designers need a ‘double vision’ to simultaneously see the transparency of both use and context.  相似文献   

16.
论心智逻辑理论与心智模型理论融合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献表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全面的、精确的和统一的研究人类推理心理学理论,而心智逻辑理论和心智模型理论是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两个主流理论。心智逻辑理论认为人类运用推理图式进行推理;心智模型理论则认为人类通过构造心智模型实现推理。本文讨论了两个理论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并提出未来两理论融合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7.
常微分方程在经历了长期的求精确解的努力后逐渐停滞,庞加莱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几何方法,开创了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李雅普诺夫则在庞加莱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转而进入了新的稳定性研究.通过对两者的比较研究,我们能够对科学历程中新思想、新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自信     
科学自立是国家自立的基础,科学自立的前提是科学自信。科学自信不在科学存量,而在科学潜质。这种潜质可以从哲理自信、语言自信和精神自信三个方面来体现。中国有机系统自然观,在分析科学走向综合的整体化背景下,将越来越凸显优势。汉字信息处理成功后,汉语的立体性、简洁性和衍生性,对科学发展有特殊意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国科学历史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属于民族灵魂。科学自信不是故步自封,对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都要认真研究和细致吸收,但必须坚持主体性、求实性和择优性。  相似文献   

19.
拉瓦锡的酸理论一般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酸理论,是化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拉瓦锡对氧化做过四个等级的划分,酸属于第二、三、四氧化度.以往的研究中对第四氧化度概念产生的过程和背景较为忽视.本文回顾了拉瓦锡的酸理论,并重点考察了1785-1787年拉瓦锡和贝托莱的研究工作,对第四氧化度概念产生的过程和背景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拉瓦锡的酸理论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着很多的错误与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氧化学说与燃素学说的理论预设与推理规则是基本相同的.  相似文献   

20.
密尔继承培根的排除归纳法的思想,提出著名的五种实验研究方法,并对因果关系给以定义,其定义的核心是普遍因果律.既然密尔不接受康德的先验理论,他就必须为普遍因果律的合理性给以经验主义的辩护.他把普遍因果律奠定在简单枚举法的基础之上,他的这一辩护一般被认为是不成功的.关于因果关系,密尔在休谟的两类事件恒常汇合的基础上加进了"无条件性"的限制.这一限制带来两个严重后果:使原因和结果之间的时间次序成为不必要的和使因果关系的载体由现象或事件变为实体与其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