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08,(14):63-63
“祁连山土壤呼吸沿环境梯度变化规律的研究”系甘肃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合作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71071)。该研究旨在填补祁连山和内陆河地区土壤呼吸本底资料的空白,为正确评价祁连山土壤系统乃至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08,(2):63-63
针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大多土壤贫瘠,病虫草害严重,夏秋季高温强光和季节性干旱导致夏秋茶产量低、品质差等生态问题研究,研究提出丘陵茶园生态系统人工设计,模拟山区生态环境,创建亚热带丘陵茶园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搞好水土保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开发与实施苛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土壤侵蚀与环境调控及提高旱农生产力为主攻方向,突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同时,在土壤侵蚀力学、土壤质量演变、土壤物质迁移过程、节水农业的生物学基础、流域水文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科研成果,对国家宏观决策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  相似文献   

4.
1内容概述 针对整理施工中导致土层颠倒或混合、土壤压实、土壤结构性变差等问题(尤其是新增耕地和土方量较大区域),研究整理区“分层剥离、交错回填”的土壤剖面重构模式、开发适宜土壤介质水土系统优化的构造技术,探讨土壤剥离与回填分块实施模式,使土壤结构、水分运移最优,研究土壤深松技术,解决因机械碾压造成的压实问题,保持优化整理区土壤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动态与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是东北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然而,区域尺度、长时间序列的系统分析比较缺乏。在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等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宗明、宋开山、张柏等系统揭示了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动态及其驱动力、黑土农田土壤碳汇效应、内陆湖泊水质参数变化特征与区域生态环境宏观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0):56-56
1:5万高精度数字土壤是现代社会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全国分县完成了1:5万比例尺土壤图和与之相匹配的县土种志,这是我国最详尽、最有实用价值的土壤资源基础数据.由于历史和技术等原因,各地图件与资料的丢失、损毁十分严重,抢救、整理和保护宝贵的土壤调查资料,建设和完成全国高精度数字土壤已经非常紧迫.  相似文献   

7.
逯庆章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7):72-72,74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近几年来,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蓄水量持续减小,湖面面积不断缩小;沼泽湿地萎缩;草原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鸟岛连陆、鸟类数量减少,青海湖裸鲤及普氏原羚资源濒临灭绝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把青海湖环湖地区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挖掘生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潜力,保持土壤环境良性循环"围绕氮和磷在土壤中损失量大、作物利用率低和污染环境等问题开展系统研究.揭示了小麦等作物通过根系与根际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活化土壤中难溶性营养元素(以磷为主),提高其利用效率的机理;并从小麦及其具异源遗传背景的杂种中筛选能活化和高效利用土壤养分的种质资源,研究其遗传控制及品种改良技术,开辟了作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育种新途径.系统研究了氮磷施入土壤后的去向以及如何提高其利用效率,减少养分对环境的污染,为高效肥料研制和农作物持续增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研发高盐碱石油污染土壤和废水的生物-物理协同修复关键技术,利用耐盐碱石油烃降解菌和表面活性剂生产菌,辅以土壤改良剂,提出盐碱化、板结化土壤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和油田废水处理新方案。采用自然环境中筛选的土著微生物进行驯化,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小,构建多功能微生物菌群,研发微生物菌群的高密度发酵技术和多功能微生物菌剂及有机肥使用工艺,为高盐碱含量石油污染土壤和石油废水的生物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有关“生态环境”词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环境和生态环境。过去,我亦有过同样看法,认为生态环境就是环境。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之后,才发觉生态环境并不能说就是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关键生态区的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世界与我国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与威胁,这已成为地球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极严重障碍,引起了国际政治界、科学界与社会公众团体以及媒体的极大关注.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资源(淡水、粮食、能源、可耕地、森林、草地)的相对/绝对匮缺,环境(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温室气体剧增引起的全球变暖及由此导致的极端气候、灾害的连锁反应,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丧失与灭绝,以及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扩展等.生态区评价(ecoregional as-sessment or bioregional assessment)对以上问题给予科学机理的评定,政策方面的评判与调整和管理对策的制定,这是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一重要步骤,是为了解决各国普遍存在且日益紧张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育之间的矛盾而进行的区域性或问题倾向性评价,是将科学家的科学问题与决策者的政策和行政管理者的可行性紧密结合起来的综合方案.评价方案虽因对象与方法很不相同,但均对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开发与保育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于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石油泄漏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其中对土壤的污染尤为严重,我国石油污染土地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长期的石油污染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石油中多环芳烃对人还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等作用,石油污染土壤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技术由于其操作简单、费用低、效果好以及无二次污染等优势已经成为石油污染治理方法的主流。但是,微生物降解石油速度缓慢、存活率低、现场盐碱度、温度、污染物种类及浓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因此,寻找环境适应性强的高效石油降解微生物菌株,建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强化工艺以及联合生物修复技术,己经成为改进和完善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工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产生了“人化的自然”,“人化的自然”是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结果。“生态环境再生产”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生态环境再生产”具有历史必然性。研究、建构生态环境再生产理论,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生态环境理论的完备,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开发和改造等工程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3,(11):78-78
根据近几年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吉林省的农田土壤环境还属于清洁生产水平,但是出现了重金属累积的现象。中部黑土区的土壤环境质量有恶化的趋势,部分区域已经达到了警戒线水平。矿区周围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状况比较严重,镍矿周围镍污染程度严重的达到3~20倍;镉污染也达到了土壤二级标准的上限;铜部分区域污染程度达到了2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14,(9):61-62
由于石油的开采、运输、储存、事故性泄漏等原因,截止到2003年,我国落地原油、油砂、岩屑、泥浆等固体废弃物累计堆存量4290万吨,占地面积3.3×10^6hm^2,引起土壤、地下水和其他水系的严重污染。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包括填埋法、焚烧法、化学氧化法、生物处理法、热洗涤法、溶剂萃取法、含油污泥综合利用等方式,其中,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具有经济、可行、污染物降解彻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美国石油污染场地修复案例中超过50%采用生物修复技术,是美国EPA 优先推荐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6.
1背景及意义 1.1贵州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贵州山地和丘陵共占土地总面积的92.3%,喀斯特分布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8%。由于人口严重超载,导致毁林毁草、陡坡垦殖的现象长期难以解决,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08,(6):47-47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由于受水位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难度很大,血吸虫病的流行严重影响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长江三峡工程和国家“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方针实施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行为因素变化,血吸虫病传播模式及流行规律也随之改变。因此,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改变及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是当前我国血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正确评估、监测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及时调整疾病控制策略与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构词法、国际共识和中国实践,再次讨论"生态环境建设"提法,并认为:"生态环境"不应成为环境领域和生态领域的术语;"生态"与"环境"的具体含义应视其用于生态学抑或用于环境科学而定;"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态恢复)不应包含"新建"与"创建";应放弃"生态环境建设"而保留"生态建设",后者应主要用于人工生态系统,并可英译为"ecological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出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既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存在着深刻的制度根源。只有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树立新的生态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生态环境资源得到合理和有效配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0.
建议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替代“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认为,“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其弊端在于“生态环境”而不在于“生态建设”。因此,建议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代“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