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面梳理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历史过程,重点考察了工程的预研究、选址和建设历程,分析了围绕工程开展的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以及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对我国地质学、钻探技术以及地球深部探测的推动作用。最后,从工程预研、团队建设、管理机制、国际合作、自主创新、知识提炼等方面总结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
科学术语是表达科学概念和进行学术交流的工具。它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产物,又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国政府和科学工作者,都十分关心科学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五十年代初期开展过自然科学名词的统一工作。但限于历史条件,未能坚持始终。最近,中央决定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统一组织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这一重大决策,对于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意义极为深远。地球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与地球有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以Lyell的均变论作为现代地质学的开始。那么现代地质学已经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长河中,通过十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由近代到远古,由平原到高山,由地表到深部。由陆地到海洋,由感性到理性;有了很大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观察,亦由简单的肉眼观察,发展到了采用大型的电子仪器和现代计算机技术。新学科、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为了表达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而提出的新名词,从相邻学科引进的新名词,因为区域地质研究的需要而提出的地方性名词,数量急剧增加。历史上提出的术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保留下来了,有的有了新的涵义。地质学的名词术语,出现了极其复杂的情况。即使同是地质学家,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人也不免因为术语过于复杂而有如同陌路之感。科学术语的混乱,阻碍着科学的发展。地质学史上的历次重大变革,当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但因为科学思想的混乱而导致的名词术语的烦琐,无疑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地槽论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859年,美国学者Hall首先提出地槽的思想。16年后,Dana正式应用地槽(Geosynclinal)这一术语。在当时的条件下,地槽、地台概念的提出,确实起到了推动地质学,尤其是区域地质学发展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Hall和Dana是正确的。然而,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地槽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同时也开始暴露出它的无法克服的弱点。这些弱点的突出表现、就是名词术语的混乱。在那一段时期,各种各样的地槽术语纷至沓来,几乎每一条山脉都需要一个特定的术语来加以描述。地槽论失去了概括自然现象的能力,终于走向反面,在达到鼎盛的同时,开始趋于衰亡。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名词术语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我们应当重视自然科学术语的研究工作。统一自然科学术语,并非一个简单的取舍过程;而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把握现代科学潮流的脉搏,放眼未来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从实际出发,加以科学的甄别和选择。因此,与其说自然科学术语的审定工作是一项编辑工作和组织工作,莫不如说是一项复杂的基础研究工作。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海洋地质学的名词审定工作中,多次学习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有关统一自然科学名词的基本原则,简要地回顾了海洋地质学的历史,冷静地分析了海洋地质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感到要做好海洋地质学的名词审定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选词要立足于现在和将来,适当照顾历史上的重要经典术语。这一次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无疑要以充分反映八十年代的科学水平,反映时代特色为重点。就海洋地质学而言,就要着力反映诸如板块构造,古海洋学、现代海上调查技术等新进展。这是基本的立足点。但是,科学发展有其历史演变过程,一些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名词术语,即使现已不很常用,也应当适当加以反映。二、要结合我国实际,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充分考虑我国的历史、现状,传统和语言习惯,力求名词的统一。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社会主义大国。虽然近百年来我们在许多科学领域里落后了,但是,通过解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自然科学及相关的术语体系。这一体系是现代文明与我国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科学名词的审定要充分尊重这一历史事实。决不能把自然科学名词的审定降低成为编篡一本英汉辞典。外国的名词术语,也有一词多义或一物多名的情况。对于这些词语的取舍,原则上都应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在这一前提下实现标准化。例如“bar”是海洋地质、海洋地貌和海洋工程中常见的一个名词。英文中有多种用法,因而译名也有“拦门沙”、“沙洲”或“闩沙”等多种。我们在审定这一词语时认为,应当将“bar”作为“沙坝”一词的英文对应词,而以“mouth bar” 作为拦门沙一词的英文对应词,在使用中不应混淆。“闩沙”这一提法,则予取消。这样就可以体现以我为主。当然在翻译英文文献时,不能简单地加以反演而不顾作者的原义。但这完全是另一个问题,正说明自然科学名词的审定并不是一件编篡英汉辞典的简单工作。三、要树立全局观念,相邻学科之间要互相照应,互相尊重。就海洋地质学而言,要以海为主。大陆地质的常用术语,即使在海洋地质学中十分重要,也要忍痛割爱,不应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导致术语的重复。如拉斑玄武岩(tholeiite)、冰期(ice stage)、米兰科维奇旋回(Milankovitch cycle)、交错层理(cross-bedding)、软流圈(asthe-nosphere)、中央裂谷(central rift)、大陆裂谷(Continental rift),克拉通(craton)、对流元(convective cell)等术语,虽然在海洋地质学中也常用,但在大陆地质学中更为重要,应由地质学部分予以搜集。海洋地质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既是广义海洋学的一部分,又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这就决定了它的地位和复杂性。我们在选词中,力求确保主体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从物理学、化学和数学中引进的名词术语,无法舍弃的,也要尽量与这些基础学科保持一致,遇有特殊情况,则应加以诠注。四、力求保留基本术语。对一般名词和复合名词要严格把关,仅保留其中具有独立内涵的术语。例如,深海是一个基本概念,理应作为基本术语予以保留,因此我们在审定过程中保留了“深海”(abyssal)。复合名词中只选用了深海平原(abyssal plain)、深海红粘土(abyssal red clay)等少数几个具有独立内涵的词语。其它如深海区(abyssal region),深海岩石(abyssal rock),深海沉积物(abyssal sediments)等复合名词则一律予以舍弃。这样做,首先可以避免名词过多而陷于烦琐;其次有利于体现以我为主,洋为中用,根据我国实际需要统一自然科学名词的要求;第三,原则统一,基本术语规范化,非基本术语又不规定过死,可以使科学工作者在表达科学概念时有较大的自由度,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五、要做到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必须通过某些名词的诠注,阐明其确切内涵。在地质学中,有许多词义相近的常用名词,都有保留的价值。对于这些术语,应加以诠注,说明其异同,以便科学工作者正确使用。例如在海洋沉积学中,堆积作用(accumulation),沉积作用(deposition),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加积作用(accretion)等词,词义相近,岸线(coastline)和滨线(shoreline)的词义亦颇接近。西方学者在应用中不甚严谨。对于这些名词,必须通过诠注明确其内涵及阐明问题的不同角度,使科技工作者运用时有所遵循。六、选择名词时,要尽量考虑逻辑上的完整性。在地质学中,分类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分类的科学性取决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深度,自然科学名词审定,无疑将会遇到分类问题,除了了解当代分类的现状外,还要注意照顾逻辑上的完整性,使分概念外延的总和等于总概念的内涵。例如有活动大陆边缘(active margin),就必须有被动大陆边缘(Passive margin),它们是大陆边缘这一总概念中不可分割的两个分概念。再如潮间带(Intertidal zone),潮下带(subtidal zone)和潮上带(Supratidal zone)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缺一不可,类似的情况在海洋地质学中颇多,也要加以注意。七、区域海洋地质名词是本学科的特殊问题。我们原则上只选一级术语。但对那些与我国区域海洋地质研究有密切关系的二、三级术语,也要适当地加以选择。例如板块构造名词的选择,我们只保留六个大型板块的名词,其它小板块,则只选东亚地区与我国地质发展关系比较密切的词语如科拉板块(Kuea plate),菲律宾板块(phillipine Plate)等。八、要注意吸收新鲜词汇,尤其是反映新学科生长点的新词汇。古海洋学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学科,虽然它专属的名词术语并不很多,但选词时必须加以注意。其它如风暴沉积。灾变地质作用等也有类似的情况。九、正名工作应当作为自然科学名词审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我国的许多地质学术语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同一名词不同译法甚多,有些译名显然欠妥,还有些名词又从别的学科转引而来。情况比较复杂。这种状况招致了许多不必要的混乱,不利于我国科学的发展。因此,在审定自然科学名词的同时,应予正名。正名工作较为复杂。往往不是某一分支学科所能解决的,应当有更高一级的讨论和协调。通过自然科学名词审定,我们不仅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而且深感此项工作已经刻不容缓。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发展,科学事业突飞猛进,现在不抓名词术语的统一,不仅直接影响科学的发展,而且势必给以后的名词术语统一工作带来越来越多的困难。科学术语是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要按照我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统一名词,不仅要熟悉中外科学发展的动向,还要了解科学概念的历史沿革。因此要有一支老中青科学家相结合的队伍来从事这项事业,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作用,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老科学家阅历丰富,对概念的历史沿革最熟悉。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是我国现代科学的开拓人,直接参加过名词术语的引进和创造,有着丰富的经验。由他们把舵,名词统一工作就可以少走弯路,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要广泛征求第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对于一些约定俗成、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术语,要取慎重态度。组织好名词审定工作者与第一线科技人员的交流,也是决定这一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相邻学科进行切磋和交流,尽量达到思想上一致,不仅可以避免术语的重复和遗漏,而且可以更好地保证体例的统一,有利于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和标准化。这一点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是澳大利亚科学史家奥尔德罗伊德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地质学通史著作。作者通过多方位、多视角的讨论,展示了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进程。在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历史的同时,还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地球可以看作是有生命的实体;在宇宙中运行的地球,具有生命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地球上陆和海的分布很有意思。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地球仪上任何一块大陆,与之相对一侧(以地球球心为中心的另一侧),几乎全是海洋。非洲大陆的背后是中太平洋,亚欧大陆的背后是南太平洋,北美洲大陆的背后是印度洋,南美洲大陆的背后是西太平洋,澳大利亚大陆背后是大西洋,南极大陆的背后则是北冰洋。这些现象是偶然形成的,还是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目前人们还说不清楚。为了解释这种现象,有人借鉴了地球收缩说,它是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形成之前提出来的。这种学说  相似文献   

5.
地球科学,严格地讲,是一门现代自然科学。它是研究地球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问。地学思维的基本内涵是现代地球科学工作者关于地球问题的深层认识。它是地球客体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综合反映。追溯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地球科学的发展史,同样也离不开对地球科学的基本组成、地质学、地理学、海洋学和气象学等学科历史发展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表明,44亿年前,贫瘠平坦地球几乎完全被海洋覆盖,仅有少数小岛屿存在,因此当时地球非常"安静和黯淡"。研究负责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分校安东尼·伯纳姆博士称,地球的历史就像是一本撕去第一章的书,其早期历史并不存在岩石,但是我们使用锆石元素能够描绘出早期地球的模样。在地球最初形成的7亿年里没有山脉和碰撞大陆,这是一个非常安静和  相似文献   

7.
正从生物的角度来看,地球的历史既充满了沧桑巨变,又稳定得如同上天眷顾。大陆在极地与赤道间来回漂移,山脉与海洋时而出现、时而消失。但无论是在冰河时期与非冰河时期,地球环境的变化都相对较小,使生命得以存续。虽然太阳帮助不大,但地球环境一直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太阳的亮度在成熟过程中慢慢增强。如今每平方米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约为1368瓦特,但  相似文献   

8.
正一项研究称,硅藻不仅能被火山灰云带到同温层并存活下来,它们还会飘落到距离遥远的岛屿上。研究作者亚历克斯·范·伊顿说:"一边是精致的、有硅质外壳的生物体,另一边是地球历史上最强烈的喷发活动之一,二者之间的对比何其之大。"范·伊顿在《地质学》杂志中称,这些硅  相似文献   

9.
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50多万年。听上去是很漫长的历史了,但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说还很短暂。我们能够在这个星球上再生存50万年吗?以下是导致世纪末日来临的10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海洋潮汐是近海岸发生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我国大陆和岛屿海岸线十分漫长,其中仅大陆海岸线就有18,000公里,中国古代沿海人民在与严重潮灾(风暴潮)进行旷日持久的艰苦斗争中,建立起闻名世界的雄伟海塘,修筑起潮闸。海潮之益不浅,无论在航海、军事、渔业,还是制盐、农业、工程等方面,中国古代对潮汐的利用是十分广泛,有较高水平的。正是在对海洋潮汐进行如此有成效的斗争和利用的漫长历史中,中国古代对海洋潮汐本身的研究也充分发展起来,并曾在世界历史上居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人类已经征服了世界上最高之巅珠穆朗玛峰,甚至踏上了仿佛遥不可及的月球表面,却对海洋,尤其是深海的探索,几乎一片空白。地球上有2/3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因此,从太空看去,这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地球上最长的山脉和最深的峡谷都位于海洋里。海洋不仅仅赋予了地球独一无二的面貌,更是地球上面积  相似文献   

12.
爱尔兰大鹿又称为"巨鹿"、"大角鹿",是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鹿.在更新统晚期和全新统早期(地质学专有名词),它们生活在亚欧大陆——从爱尔兰到贝加尔湖.然而,这种巨大的动物却在公元10600年前神秘地灭绝了,个中原因一直是个谜.一项对爱尔兰大鹿牙齿进行的新研究表明,这一体型强大的物种(大约肩高有2.1米)由于无法适应当时的气侯变化,最终从地球上消失.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由于当时爱尔兰的气侯变得寒冷干燥,植物减少,食物来源日渐匮乏,爱尔兰大鹿慢慢被饿死了.  相似文献   

13.
深海蕴藏着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深海微生物,但这些生物大部分还鲜为人知,深海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是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地球化学、太空生物学和海洋地质学研究的极好材料和重要基础,是早期生命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4.
当地下水激烈运动,冲出地壳,便形成了温泉。有些是在2000万年和4500万年前剧烈火山活动形成的。最高温度可达350℃。它们遍布地球的各个角落,每个大陆上,甚至在海洋中都有分布。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地球上最著名的七大温泉。  相似文献   

15.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科学史就是提出与解决问题的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基于海洋研究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掀起一场科学革命,导致地学研究范式发生根本转变。同时,板块构造理论在大陆地区的适用性,即"登陆"问题,成为新常规科学阶段的重大科学问题。围绕该问题,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焦点从海洋转向大陆,并传入中国。中国从批判性地学习、应用到发展该理论,为求解其"登陆"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考察中美地震学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理论验证活动,再现科学问题的由来、传播和求解过程,展示科学问题如何决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何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如何驱动科学的传播与进步,并以实证彰显问题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岩石圈     
《科学大观园》2005,(20):70
顾名思义,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顶部。 地球是一个半径有6370多千米的椭球体、它从表面向 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壳是地球的最表 层,由于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因此,又有大陆地壳和大洋  相似文献   

17.
地质学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且与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是人类了解地球演变历史、开采深部矿产资源、开展岩土工程建设的基础,其术语也有鲜明的特点。文章以2016年出版的《英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大辞典》所涉及的词汇为基础,对地质学术语的特征、构词特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以期对地质学相关文献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地质学的发展史,从萌芽地质思想到近代地质学的确立,可以说几乎就是一部学派之争的历史。地质学理论上的发展与突破往往是通过不同学派的争论实现的。而且不同学派之争愈激烈,往往是地质学理论愈发展的征兆。现代基础学科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揭示了地质学发展中的矛盾,从而加剧了地质学发展中学派之争。因而探求统一的方法论对于发展地质理论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分析地质论坛上诸学派之争和探求统一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两支独立的科学家小组的新研究,火星上一度存在液态炙热岩浆海洋。这一研究发现意味着火星温度冷却下来所需要的时间可能超过此前的预计。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对美国宇航局火星侦察轨道器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火星上的斜长岩。在太阳系内的斜长岩通常只存在于两个地方,一是地球的上层大陆地壳,另一个是月球高原。  相似文献   

20.
正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一个由中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多国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新近发现4亿多年前地球史上出现的首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仅发生在短短20万年之间。这一成果,为人类精确研究大灭绝的成因和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已知地球历史上,共发生过5次全球性的大规模集群灭绝事件。发生在4亿多年前奥陶纪末的生物大灭绝是其中第一次。这次大灭绝重创了海洋生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