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研究滨海软土地区高铁地基的沉降问题,以哈大高铁营口东站附近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为研究对象,对路基填筑过程和工后长期地基沉降进行观测。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ADINA建立相应的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地基表面沉降规律。研究表明:地基沉降主要发生在路基填筑施工期内,填筑期的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70%以上;路基填筑施工过程中,地基沉降曲线呈倒钟形,刺入现象明显,在CFG桩周沉降曲线呈“∩”形。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建立了工后长期地基沉降预测模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路基填筑完工三个月后(大约100d)预测公式精度较高,最终预测沉降量与观测值误差在0.21%~0.56%之间,可以满足工后长期沉降预测要求。上述研究成果将为处理滨海地区高速软土路基工程,预测和控制工后沉降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软粘土地基上建筑物不均匀震陷离心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土工离心机振动台试验研究了软粘土地基上建筑物不均匀震陷问题,考察了结构物不对称性对不均匀震陷的影响.试验采用超固结高岭土地基和三维不对称结构物模型,以及整体对称的随机地震波输入,并利用弯曲元监测施振前后软土地基剪切波速以表征软土结构的演化.试验表明,软土地基不均匀震陷由地震瞬时沉降和震后长期固结沉降组成,基础不均匀沉降主要发生在地震瞬时,震后长期沉降虽然显著但相对均匀.结构物对称性对软土地基震陷影响显著,与一维或二维结构相比,三维不对称结构引起了显著的不均匀震陷,该震陷量占地震引起总沉降的一半左右,导致基础呈现出复杂的空间扭转破坏特征.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路堤传递地基差异沉降特性及控制限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高速铁路地基差异沉降在路堤中的传递扩散特性,运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路基在小变形条件下地基差异沉降与路基面不均匀变形的映射关系,并在得到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校正的基础上,讨论了地基差异沉降模式、路堤高度等因素对路基面不均匀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地基差异沉降在路堤中的扩散程度随地基差异沉降渐变段长度与路堤高度比值的增大而减小,比值大于3~5以后,地基差异沉降与路基面不均匀变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路基面不均匀变形与地基差异沉降呈正相关性,并随路堤高度、地基差异沉降渐变段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基于路基面不均匀变形限值提出了地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丰富了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变形控制技术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大面积吹填软土地基处理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某造、修船基地软土地基处理工程情况,根据地层条件和使用功能等将地基分为A区和B区:A区采用真空预压法处理;B区采用真空预压和表层拌和换填法处理。按设计要求采用取土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和静载荷试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A区的含水量下降了31%左右,B区的含水量下降了39%左右;A区的承载力提高了47-78kPa,B区的承载力提高了160-223kPa,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短期集中降雨过程造成的瞬时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是诱发大多数浅层滑坡的主要因素. 在GIS的支持下, 以香港浅层降雨滑坡为例, 采用基于非饱和渗流理论的瞬时降雨响应模型对滑坡稳定性的瞬时孔隙水压力的响应行为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 对典型降雨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和滑坡稳定性在时间(降雨过程)和空间(不同深度和平面位置)上的响应行为和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 并与孔隙水压力的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 重点对不同岩土类型和不同渗透性质的斜坡的稳定性在降雨过程中的响应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 同时讨论了前期降雨和不透水下垫面等因素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以及孔隙水压力的降雨响应时间等特征. 通过研究, 可以更好地理解降雨对滑坡作用的水文过程和诱发机制, 为进行有效的滑坡风险性分析和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室内模型实验和现场观测均已发现了波浪引起的海床孔隙水压力存在瞬态和累积两种响应, 已有工作大多只单独研究其中的一种孔隙水压响应机理.分析得到了波浪诱导残余孔隙水压的理论解答,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在所得理论解的基础上, 进行参量研究, 给出了孔隙水压瞬态和累积响应分析的应用范围. 提出了一种便于工程应用的预测波浪载荷下海床液化势的近似解.  相似文献   

7.
基于变形时间效应的高速铁路地基压缩层厚度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堤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是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的主要来源,地基有时间效应的变形是引起高速铁路长期服役性能劣化的核心因素,掌握具有变形时间效应的地基土层区域是合理计算地基工后沉降、优化地基加固方案的技术关键.基于分形的无标度特性,确立塑性变形速率随时间的分形关系,揭示了地基土变形随荷载水平呈现快速稳定、长期稳定、长期破坏和快速破坏的四种演化状态类别,提出了表征变形速率变化快慢的土体变形状态"分维数判别法";开展了单元结构填土模型和三轴流变试验,获得了中低压缩性粉质黏土的变形状态荷载阈值及其与抗剪强度或极限承载力的比值;基于摩尔-库伦准则,采用强度折减方法,获得了地基土变形状态强度参数,结合地基土中应力,得到了由库伦强度理论表达的变形状态控制方程,明确了地基沿深度具有时间效应变形区域的深度即为基于变形时间效应的地基压缩层厚度.提出的"时间效应法"确定压缩层厚度为进一步完善高速铁路的地基沉降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撑.  相似文献   

8.
考虑温度影响的UH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温度对饱和粘土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真强度概念并结合潜在强度的确定方法推导出不同温度下饱和粘土临界状态应力比的理论计算公式;随之将温度作为变量引入到姚仰平等人提出的UH模型(采用统一硬化(Unified Hardening)参数建立的三维超固结土弹塑性本构模型)中,建立了能够考虑温度影响的UH模型;并根据姚仰平等人提出的变换应力方法,将模型简单地三维化.该模型继承并发展了UH模型,不仅能够描述某一恒温下超固结土的硬化、软化、剪胀等应力应变特性,而且能够反映由于升温引起的体积变化特性.与修正剑桥模型相比,所提出的模型仅增加了一个参数来反映粘土的前期固结压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特性.在常温时此模型就退化成原始的UH模型,而在常温且无超固结时就退化为修正剑桥模型.模型的温度适用范围为介于孔隙水熔点与沸点之间的温度(例如本文所采用试验所涉及的介于适用范围内的温度20℃~95℃).通过与已有的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模型能够较为合理地描述超固结土的基本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相似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桩板结构复合地基模型试验进行设计,找出了合适的相似常数,通过模型试验得出了桩板结构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  相似文献   

10.
从Boltzmann方程出发,根据带电粒子在中性大气中的传输理论,综合考虑弹性散射、激发、离化以及二次电子生成等重要物理过程,用数值方法求解沉降电子传输方程,获得随高度、能量和投掷角变化的微分沉降电子数通量.在单成分(N2)大气近似条件下,模式计算结果较好地描述了沉降电子通量谱在极区高层大气中的传输规律和特性;由沉降电子微分通量计算得到的中性成分电离率主要特征与已有经验模式较好地吻合.将FAST卫星飞越EISCAT雷达上空时观测到的沉降电子能谱作为模式输入,计算获得了与由雷达观测数据反演得到的中性大气电离率相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首先介绍了农田渍害的表现特征;其次根据监测原理,将国内外农田溃害遥感监测的主要方法分为地表指示标志法、地下水位反演法和与非遥感方法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法,并分别对各类方法的原理、技术、适用范围及优缺点进行分析,发现各种方法均能解决特定的农田渍害监测问题,同时也存在着缺陷和局限性;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两种潜在的遥感监测方...  相似文献   

12.
PLC井下自动排水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下自动控制排水系统在开采的过程和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PLC可编程控制系统技术在自动控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煤矿井下主排水泵房使用PLC控制,实现自动控制,系统通过检测水仓水位和其它参数,控制水泵轮流工作与适时启动备用泵,合理调度水泵运行,保证了煤矿排水系统的安全.本文以煤矿井下作业为例,从影响井下排水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的主要因素出发,提出了抗干扰的措施,讨论PLC基本原理及其在井下排水中的应用.通过介绍排水系统的组成及仪表系统的配置、排水的控制原理及监控系统的构成等在排水自动化控制工程实例说明PLC在排水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国内外深部工程普遍面临的高温状况,探讨了深部高温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围绕岩体导热性质研究、水热耦合迁移问题和工程环境对传热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了深部岩体传热机理的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建立了深部工程的热交换理论体系、矿山地热学的理论体系和地下工程制冷降温系统的热力学基础。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深部岩体流固耦合传热问题的研究思路:开展深部工程区域的的渗流场监测和开展岩体的流固耦合传热实验和建立岩体在应力-渗流-温度耦合条件下的传热模型,揭示深部岩体的传热机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应用野外称重法测定的折算系数对莫高窟林地的蒸散量进行估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莫高窟林地的年蒸散量为6091mm,符合耗散结构的非线性原理,是较高水平蒸散耗散结构存在的表现。莫高窟林地75%的水分是通过植物根系将深层土壤水分转运出地面后以蒸腾的形式耗散掉的。蒸散量作为各参与因子时空异质性的综合反映,随着土壤水分状况、气候环境、植被种类和植物体量的变化呈现广泛非线性表现。而非线性系统不满足线性叠加原理。因此,本文通过使用折算系数,避免了用蒸发量和蒸腾量的简单的相互叠加,充分考虑了土壤蒸发、植被蒸腾和气候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莫高窟林地蒸散量是极干旱气候条件下高水分耗散结构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5.
过江隧道穿越既有铁路的相互影响是一个难点.依托重庆长江隧道穿越襄渝铁路工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过江隧道施工对既有铁路两个方向地表沉降的影响都很小,最大值为2.549 mm,故受影响的既有铁路附近地层不需做特殊加固处理,但要加强监控;既有铁路对过江隧道结构安全性及洞周位移影响也较小,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结构最小安全系数为6.8,过江隧道结构仍是偏于安全的,故隧道结构可不作加固处理,只需加强监控.研究成果为保证既有铁路的正常运营及过江隧道的结构安全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可为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某公司所制造的水源热泵为基础,针对制冷量 Q0=180kW 的蒸发器的内部结构,利用 CFD技术对其壳程侧做了流场与热场的模拟分析,得到了具有一定价值的分析结果:1)原设计中不仅单弓形折流板的数量较多而且折流板较厚,占用了一定有效换热面积,势必影响了壳程水侧的换热效果和造成了较大压降;2)由于进水管侧的水温与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之间存在较大的温差,会在管板上产生较大的热应力,有造成管板与换热管的接触破坏的可能;3)通过对原设计的速度矢量分析,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原设计存在较多的流动死区,这些流动死区,会影响水侧换热.根据这些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地解决方案,并建立了改进后的蒸发器模型  相似文献   

17.
作为建筑材料和地基的土体处于常温、常压、常态的大气环境下,大气氧化过程是缓慢的、不易察觉的,但对土质长期劣化效果不容忽视.本文以此命题为出发点,以大气氧化过程中微观孔隙变化特征为突破口,联合扫描电镜测试、压汞法及氮吸附法研究大气环境作用对湛江黏土的微观结构改造作用及其对土性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大气氧化后土色由青灰色、绿灰色变为淡黄棕、黄棕色,颗粒团聚程度增强,塑性降低,膨胀性与收缩性减弱,灵敏性与结构屈服强度明显降低.大气环境作用对d0.1?m孔隙组产生"缩合"效果,对d1?m孔隙组产生"胀散"效果,表现为氧化土的总孔隙体积减小,但d1?m的孔隙体积明显增大,局部出现断裂孔隙,"墨水瓶"型孔隙减少,开放性孔隙向封闭性孔隙转化.湛江黏土在大气影响下土性发生异变并不是土的矿物本性变化所引起,而是水-土-电解质-大气间的化学反应与运动导致颗粒联结形式更改进而重塑微观结构所导致,土的超微观结构形态变化是发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因素.鉴于大气氧化过程导致的结构强度的减损效果对土体稳定性的影响是长期的且潜在危害较大,应加强监测环境物化因素变化对岩土工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