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是土壤环境中的重要污染物,其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植物修复技术是目前修复土壤复合污染重要方法之一,但植物本身修复能力有限,需借助化学、微生物、基因工程等手段对其修复效果进行强化。本文对国内外近几年来植物修复重金属-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强化措施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重点讨论了植物根际生长促进菌及菌根在强化修复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该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中原油田周边土壤中PAHs的污染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12月和2007年7月两次采集中原油田周边土壤样品,测定了16种优先监控的PAHs的污染状况.从区域分布上看,土壤样品中PAHs的含量随着与油泥堆积地距离的增大急剧降低.从季节上看,7月份采集的土壤样品中PAHs的含量显著低于12月份采集的土壤样品中PAHs的含量.两次采集的土壤样品中PAHs的组分特征和荧蒽/芘的比值的分析结果表明,在靠近油泥堆积地的土壤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源,且随着与油泥堆积地距离的增大,石油源的作用逐渐减少,燃烧源的作用逐渐增大,到达一定距离后,燃烧源和石油源共同作用一起成为土壤中PAHs的主要来源.内梅罗综合指数分析评价结果表明,7月份土壤受到PAHs的污染明显轻于12月份.但是,总体而言中原油田周边土壤属于较高生态风险区. 相似文献
4.
世界海洋环境中的塑料污染现状分析及治理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料碎片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目前已成为海洋污染的重要来源,是当今海洋环境中不可忽视的新型污染物。本文对近几年国际上有关海洋塑料污染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综述了塑料碎片在世界海洋环境中的含量分布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分析了国际上为应对海洋塑料污染采取的相关行动举措,同时对加强海洋塑料污染的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重金属镉(Cd)及其复合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因其具有治理成本的低廉性、环境美学的兼容性和治理过程的原位性等优势,随之成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本文概述了Cd超积累植物的筛选及耐性机理与修复潜力的评价等方面的国内外进展,总结了Cd-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Cd-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相关的重要工作,着重评述了Cd复合污染土壤的化学强化、农业生态强化及其它方法的研发现状,展望了这一领域今后的重点研究内容和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谢华玲;杨艳萍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5,(1):103-110
澳大利亚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为应对这一挑战,澳大利亚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起相继推出多项治理行动计划,并配套开展了全链条、多维度的治理绩效评估工作,以期提高治理效果与成本效益。本研究对澳大利亚土壤盐渍化治理的多元评估工作展开了深入剖析,聚焦前期资金投入优先顺序的科学性评估、各类治理措施的经济效益评估,以及特定国家行动计划的综合成效评估三类代表性评估工作,重点围绕其实施情况、治理模式以及成本效益等方面展开分析。最后,在总结澳大利亚土壤盐渍化治理评估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的启示与建议。强调指出,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治理模式、科学制定相关政策,并建立健全项目评估机制,以期有效推进我国盐碱地的综合改良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研究的概况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国内外农业污染防治研究领域的历史与现状,阐明了农业污染防治新思路,即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路线与措施,并进一步对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的高效投入机制和集成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土壤微形态学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发展至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广泛应用于土壤学各个领域,解决了很多土壤学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微形态学方法进行土壤形成演化和系统分类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近年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开展土壤系统分类制的基层分类上,应当把土壤微结构作为重要依据,以丰富土壤基层分类的内容,提高我国土壤系统分类在基层分类研究和应用上的水平.本文试从土壤形成演化和土壤系统分类中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征两方面叙述土壤微形态学的应用.特别是总结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人为土、富铁土、变性土及其它土纲应用土壤微形态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加强人为土、土壤基层分类的微形态研究以及土壤微形态的动态定量研究是土壤系统分类中土壤微形态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9.
11.
等离子体环保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离子体环保技术随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而得到迅速发展,本文简述了利用等离子体进行污染控制的基本过程,介绍了应用于处理环境污染的各种等离子体技术及特点,重点考察了国内外应用等离子体技术降解有害污染物和降解废弃物并回收高附加值产物的研究,展望了其进入商业运行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振中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26(2):30-35
我国大气污染严重,污染废气排放总量处于较高水平。为控制和整治大气污染。“九五”以来,我国在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开发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大气污染的防治也取得重要进展。本文综述了对我国大气造成污染的几种主要污染物及其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大气污染优化控制理论的一些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国内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了大气污染优化控制理论在以下几个具体应用领域的进展:(1)工业污染源的优化布局。应用伴随方法计算目标函数的梯度以求解优化问题,给出了理论框架。进行了数值试验。(2)短期空气质量的动态控制。应用实际气象数据和污染源数据进行了优化控制数值模拟。(3)化学风险的预先评价与控制。应用伴随方法,对运动化学源进行风险评价。规划最佳运输路线;针对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中处理日本二战期间遗弃化学武器的有关问题。妥善选择化武销毁工厂的地址。以上优化控制问题,以气象预报模式和大气污染预报模式为基础,而以伴随方法和最优化算法为求解途径,数值试验表明理论的正确性和方法的高效率。新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与数值模式和观测技术紧密结合,并且顺应了计算机速度和容量高速增长的趋势。从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目前流行的两层、三层网络数据库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有色金属物性数据库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SOA、多层、分布式体系结构应用开发模型.该模型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利用软件开发新技术,提出了基于RIA的有色金属物性数据库客户端实现方式,吸取了"胖客户端"和"度客户端"的优点,解决了传统客户端部署或动态图形绘制等方面的问题 在模型中,增加了服务层,实现了系统服务的对外发布.解决了异构平台、跨系统的业务集成和重组 采用了服务器集群技术,动态的实现了负载均衡,优化了系统性能 改进了数据访问层,增加了O/R映射,屏蔽了下层数据库的细节信息,使系统能够架构在多种类型的数据库上,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5.
16.
17.
Summary Absorption of metal ions by KB, HeLa and L-59 cells has been analyzed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in the course of culture. Ions of the elements of the fourth period in the periodic chart such as Fe(II), Cu(II), Zn(II), Mn(II) and Ni(II) were not taken up, but those of the higher periods, such as Cd(II), Pb(II), Hg(II) and Ag(I) were were taken up easily. The uptake behavior by the cultured cells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metals, that metals in the fourth period are essential elements, and most of the elements of the fifth and the sixth periods are non-essential or toxic elements.The initial rate of Cd(II) uptake and the Cd(II) concentration has a sigmoidal relationship. Cd(II) was absorbed homotropically through cell membranes. The uptake of Cd(II) was specifically inhibited by Cu(II), but was affected little by Zn(II). The toxicity of Cd(II) to KB cells was greatly enhanced in the presence of Cu(II). On the contrary, the toxicity of Cd(II) was reduced by the addition of Zn(II) at several concentrations of Cd(II). The toxicity of Cd(II) did not depend on the amount of Cd(II) absorbed in the cells, but was determined by cofactors such as Cu(II).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d(II) and Cu(II) may be important for Itai-itai diseas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