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的冻结法在淤泥质土及特殊工程土体中,由于所需的冻结温度低、冻结扩展速度慢、形成冻结壁的强度低等原因,在施工时容易出现片帮、底鼓、突水、涌砂等事故.轻则影响工程进度,重则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用三圈冻结法优化淤泥质土深基坑开挖的方案,并应用大型数值模拟软件ADINA进行模拟分析.对普通冻结法、连续桩及三圈冻结法等围护结构的位移进行了对比,得出三圈冻结法围护结构不仅最大位移小,而且位移随深度变化平稳.  相似文献   

2.
钢管压力注浆型抗滑挡墙是一种将注浆方法与微型桩群方法联合使用的技术,可将滑坡中的一部分滑动体加固成抗滑体来达到对滑坡治理的目的。以振清5标K64+600桥滑坡为例,详细介绍钢管压力注浆微型桩设计、注浆参数的选定及抗滑挡墙的设计方案,并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和现场试验检验的方法,分析验证采用钢花管压力注浆型抗滑挡墙后滑坡土体的强度得到很大提高。结果表明,该方法加固效果显著,能够达到滑坡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自移式掘进机辅助支护设备的稳定性,依据围岩与支护的作用关系分析作用在自移式掘进机辅助支护设备上的围岩压力。在此基础上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优化改进,同时增加了垂直导杆机构,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改进设计,既提高了自移式掘进机辅助支护设备结构的合理性,同时增加导杆机构减小顶梁的前移量,提高了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以沈阳蒲河煤矿软岩巷道支护为工程背景,针对软岩巷道两帮收敛量大、顶底板移近量大、巷道变形严重的特点,通过采用新研发的具有高强度、高延伸率的对接式长锚杆进行支护代替老式的锚杆+锚索支护方式,实现了支护体与巷道围岩变形协调、作用力协调,解决了传统支护技术不适应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的难题,有效控制了巷道的变形,延长了巷道的服务周期。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子系统的尺寸不断减小,研制体积小、重量轻、能量密度高并且能够持续供能的微型发电机将对电子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振动能在日常环境中广泛存在,振动能微型发电机是将振动能转化成能给电子系统供能的装置.驻极体式微型发电机是振动能采集微型发电机的一种,是目前微能源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从驻极体材料及注极方法、振动能拾取方式和转换效率的提高3个方面介绍了驻极体式微型发电机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急倾斜煤层巷道大多采用单一的支护体系,变形破坏极为严重.为了找出适合急倾斜煤层巷道的支护体系,对急倾斜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赵家坝煤矿3964运输平巷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岩石点荷载试验、围岩松动圈测试和数值模拟软件,对该巷道围岩力学性质、围岩松动范围、应力分布、变形情况分别进行研究,得出急倾斜煤层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提出了锚网索钢带+注浆的支护体系.工程实践表明,该支护体系大大增强了急倾斜煤层巷道的稳定性,为急倾斜煤层巷道支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以及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桩顶压桩和桩底托桩承载特性分别进行模拟分析,研究了自平衡静载试验法中的转换系数。分析桩长、土类对荷载传递特性及转换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砂土还是在黏土中,随着桩长的增加,转换系数的变化曲线均呈凹形,类似抛物线形状分布;转换系数存在着极小值,不同土类转换系数的极小值不同,在35~55m桩长范围内可能出现托桩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压桩的极限承载力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针对北京长沟峪煤矿东二西四槽回采巷道的地质条件,利用FLAC^2D软件模拟研究了该巷道的非对称变形特征及强度薄弱部位,确定了用于这类巷道的合理的锚网索支护方案,通过现场实施,进行了巷道表面位移、围岩深部位移、锚杆(索)动态锚固力等内容的矿压监测。数据显示,该支护方案设计合理,取得了理想的支护效果及显著的经济效益,对类似急倾斜煤层支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采用似圆弧状潜在滑动面模型和传递系数法对红透山铜矿工业场地超高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及剩余下滑力和支护力进行计算。根据该边坡的加固方案借助FLAC软件对该加固方案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为边坡加固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该加回方案能够保证边坡的稳定,可作为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微型涡流发生器控制SCCH增升构型流动分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等弦长带后掠半模SCCH增升构型襟翼附面层发生流动分离,线性段增升效率降低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方法,开展微型涡流发生器控制襟翼附面层流动分离研究.首先,采用数值方法分析SCCH增升构型的基本流动现象,获得襟翼流动分离特性,作为微型涡流发生器设计依据;其次,根据涡流发生器工作原理,结合SCCH增升构型襟翼结构与流动分离特性,提出本文微型涡流发生器设计思想和初步设计方案;再次,采用数值方法研究微型涡流发生器控制增升装置流动分离的作用机理,研究微型涡流发生器布置方式、弦向位置、安装角、高度、展向间距等几何参数对流动控制效能的影响规律,提出控制襟翼流动分离的微型涡流发生器设计方案,供风洞试验验证;完成数值设计之后,采用风洞试验方法,进行微型涡流发生器设计方案验证与可能的方案筛选,以验证数值模拟方法、设计方法及涡流发生器设计方案;最后,分析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研究结果,提出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增升装置微型涡流发生器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及技术路线,供型号研制借鉴与采纳.研究结果表明,本文针对SCCH着陆构型提出的微型涡流发生器设计方案,经CFD和风洞试验验证,在着陆及下滑进场飞行状态,最大增升与增阻量分别达到10%和14%,符合着陆飞行状态对增升装置的设计要求,且CFD方法提出的设计方案最佳,具有惟一性;同时也表明,本文提出的增升装置微型涡流发生器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及技术路线可用于型号研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