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漆画作为一个画种和一门新的学科专业,在中国高校的教学与研究之中,起步较晚,成长的速度不快,所以漆画教学科研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漆画艺术的发展及漆画人才的培养。据此,经过较长时间的漆画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之后,结合漆画发展的未来,针对目前高校漆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国传统纹样》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从“思”、“形”的角度提出了“变通”之道:通过对“思”、“形”的变通,将现代设计理念和视觉规律融入中国传统纹样的教学之中,探讨如何让这门基础课更受学生的欢迎,更有教学效果,让其在全盘两化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保留着独特的魅力,使之既具备现代理性和逻辑的艺术表现形式,又能扩大传统纹样的精髓,并从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纹样》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创新性的建议和想法.  相似文献   

3.
<正>“数字地球”的概念是1998年1月31日由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提出的。“数字地球”是将遥感、遥测、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通讯系统、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集成。“数字地球”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科研机构以及IT界的高度关注,因为它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正在进  相似文献   

4.
“超女”现象是在后现代语境下出现的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符合后现代文化的主要美学特征;“超女”现象背后隐藏着不可回避的后现代文化机密,是科技发展、市场驱使以及意识形态进行权力控制的结果,超女和文化资本家是最大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道德标准、为人处事、修身养性等方面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 ,也是中国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基础。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进一步繁荣我国体育事业 ,振奋民族精神 ,提高民族素质 ,与世界体育接轨 ,本文着重研究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现代体育的影响 ,意在推陈出新 ,古为今用 ,更好地发展我国现代体育事业。一、“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内涵与现代意义伟大的民族必然有伟大的文化 ,历史悠久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指导性文件,历届中国共产党全国大民代表大会的报告都备受瞩目。从“富裕中国”到“美丽中国”,笔者通过党的十二大以来党的纲领性报告中的不同阐述,试图总结社会发展的轨迹,进而分析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并通过文献研究、社会矛盾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两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发展映射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命题,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又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占据主导地位。许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但大多只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进行研究,忽略了“天人合一”的整体价值。本文从“天”、“人”范畴的内涵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个向度来阐述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明代著名漆工黄成所著的《髹饰录》,是中国古代漆艺文献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作。黄成在《髹饰录》一书中,借助“乾坤”的概念,将该书分为两部分,并且处处以“八卦”、“五行”的思想,来归纳与布局所描述的漆艺内容。通过分析该书对明代流行的漆艺知识的精心安排,来探究作者编撰这部漆艺书籍的思考逻辑,以期对明代漆艺的审美,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古建筑木装修在现代装饰中的应用河南省林科所熊治国装修,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独特的含义,它与现代建筑中通行的“装修”概念不同,在现代建筑中,装修是指主体建筑表面的装饰部分或进行这种作业的施工手段,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修,则特指门、窗、户、牖、栏...  相似文献   

10.
“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结合具体的文学语境来考察。先秦时,受儒家推崇的《诗》成为权威的话语资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志”深化了其内涵。两汉诗论中介入“情”的因素,出现里程碑式的诗学理论《诗大序》,使走向“诗缘情”成为可能。亚魏晋时对诗歌本有了更清晰的把捱,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的概念,最终完成向“诗缘情”的过渡,从中也可以找寻到诗论发生变异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1985年由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三位学人率先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这不仅仅是一个扩大的文学史分期问题。事实上20世纪文学的不同阶段除了它们各自的个性特征外,更多地具有世纪的共性特征。总体说来,20世纪是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大碰撞,大交流中形成现代文学的民族意识(包括现代思维和现代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以文学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新旧变更的时代激流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过程。把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  相似文献   

12.
<正> 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和财政部联合举办的大型展览——“六·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展览,5月3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展览,集中了我国“六·五”期间两千多项科研成果,可以看作是当今中国科研水平和力量的检阅和展现。展览分为八个部分,即机械电子、能源、材料、交通运输、农村、轻工纺织、新技术、社会发展。在新技术展区,我省参展的“豫北国土资源调查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成果吸引了大批参观人员。“豫北国土资源调查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是于1984年10月由河南省人民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国著作权网络侵权案件中适用“通知-删除”规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以促进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方法】从“中国裁判文书网”筛选相关51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对“通知-删除”规则在这些案件中的适用情况进行整理、总结。【结果】尽管“通知-删除”规则是处理著作权网络侵权问题的主要规则,但仍然存在适用主体标准不清、有效通知要件不明、必要措施限度不清和对重复侵权适用不灵等问题。【结论】我国可以通过以“服务和控制”为基础确定适用主体、从“形式和实质”两方面明确有效通知、以“目的和限度”为基础设定必要措施和鼓励以“自愿”为基础的过滤措施等方面来完善“通知-删除”规则。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图学得到迅速发展。由于传统工程图学与计算机图学的密切联系,图学界提出了“现代工程图学”的概念。本文着重探讨了现代工程图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学批评中的“清”这一范畴,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产生,或者以宏观的思想史为背景,从形上思维的角度来探讨它的发展、演变过程。或者以某位具体作家的风格、某个具体文本的风格为切入点对“清”的某个具体特征进行微观的考察。从艺术联类相通的角度来探讨诗歌批评领域中的“清”,其源头必然追溯至魏晋时代用于评论新声风格的“清”字,而通过考察魏晋新声与五言诗的关系,“清”在批评领域的迁移旁衍的轨迹在在可辨:它最初用于评论音乐(新声),然后兼而用来评论入乐的五言诗,再到评论不入乐的五言诗,最终旁衍至整个文学批评领域。  相似文献   

16.
<正> 邓小平同志根据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出发,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作用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漳州师院学报》2020,(1):96-101
"谓语动词"是一个重要的语法术语,理当在EFL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大量文献研读和调查研究却发现:由于理据不足、概念不清,该术语的涵义至今含糊;涵义含糊会导致学生难以学会复杂谓语、难以克服汉语连动负迁移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因而急需处理。应对策略包括两部分,首先加强理据推导、理清概念涵义,以便正本溯源,有理有据;然后提高应用效率,以便让EFL教学提高学习趣味及学习实效。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是中国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对他的认识是一个带有鲜明主观性的历史接受过程。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杜甫的两项影响深远的誉称即“诗圣”、“诗史”说具体的来源、内涵的历时性演变以及彼此的关联。这两项誉称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唐宋时期,“诗圣”称颂的是杜甫的诗歌艺术,“诗史”肯定的是他的人格情操,而明清时期以及现代之理解恰恰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9.
消费文化背景下,将中国传统图案的符号象征意义引入“符号消费”的视域中,成为创造文化体验的一种设计资源.传统图案元素以“文化符号”出场,使设计师得以围绕图案的象征意义这一本体,以现代设计的理念重新建构传统图案的形式语言,创造一个基于现代生活方式的视觉景观,使消费者在“符号消费”中获得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20.
《漳州师院学报》2021,(4):41-45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也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领域,尤其表现在上古及先秦文学研究上。闻一多学术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新出文献的重视和多重文献的自觉运用。其之所以能够成功运用出土文献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既得力于其对朴学传统的继承,也与其对近、现代西方学术方法的自觉借用息息相关。闻一多的这种研究进路已由"二重证据"发展为"三重证据",具有重要的学术典范意义。所有这些,无疑对今天的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具有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