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香花 《河南科技》2003,(9X):10-10
我省小麦育种家培育出了一大批小麦新品种,栽培技术研究也不断更新,优良的品种必须有合理的栽培技术才能有高产优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应用花药培养的技术,进行单培体育种,是育种方法上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它能够使隐性基因迅速表现出来,提高选择效率,加快育种速度,因而国内外对这项技术都非常重视。我国在花药培养方面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在烟草和水稻等作物上已经育成了新品种。然而,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冬小麦,由于花粉植株诱导频率低,难度大,至今还很少有育成花培冬小麦新品种的报导。省农科院生理室和小麦所从1976年开始用花药培养新技术应用于冬小麦育种研究,经过六年的努力,已经培育出一个综合性状优良、耐旱、耐寒、早熟、适合中上等肥力水平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花培2321。现将其研究方法、培育过程和产量表现等叙述于下。  相似文献   

3.
核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利用核辐射技术创造农作物遗传资源和选育良种,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和环境保护,同时也用于农副产品和食品的辐照加工。 辐射育种传统的农业辐射育种方法是用钴-60y射线照射农作物种子,使其诱变为改良品种。 据统计,截止1994年我国利用辐射技术已在37种植物上共培育出422个优良突变新品种,已有345个品种得到推广应用,占世界诱变育种总数1/3,居世界各国之首,其中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6个。如新育成的浙辐802水稻,种植面积已突破140万hm2,获…  相似文献   

4.
“九五”以来,我省积极开展优质专用型育种和抗逆性育种,取得重大突破。如在小麦品种方面,先后育成了综合性状优异的高产品种豫麦34、豫麦47等适合加工饼干、蛋糕、面包、面条的优质专用型小麦品种。我省广泛开展生理生化、遗传规律和种质资源创新等农作物育种基础性研究工作,先后采用了诱变育种、太空育种、花药培养、离子束及同位素辐射、转基因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先进的育种手段,促进了育种水平的提高,缩短了品种选育周期,加快了品种选育步伐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5.
<正> 生物的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异花授粉作物玉米、高粱的杂种优势早已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近些年来自花授粉作物杂种水稻也已用于生产,对提高产量都起到了巨大作用。目前唯独主要作物小麦的杂种优势还没有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其原因是小麦为自花授粉作物,靠人工授粉产生大量的杂交种供大面积生产应用困难较大,或者说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些育种家往往采用三系配套方式培育出杂种小麦在生产上试种。这一方式需要繁殖不育系、配制杂交种,手续较为复杂。为了使制种简单化,优势不受异型胞质影响,有些育种家已开始进行化学杀雄配制杂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沈天民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征集了7300多种小麦资料开始搞育种研究,曾培育出“豫麦20号”、“樊寨中1-10号”等10多个良种。在多年的育种工作中,沈天民发现所有的小麦资料都是普通小麦杂交,亩产达到500公斤以后,不易稳产,提高产...  相似文献   

7.
<正> 我省核技术应用研究起步早,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重视,具有一定优势。自一九五八年以来,我省已取得七十多项核技术应用成果,蔬菜辐射保鲜,核技术在水利方面的应用已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辐射育种、核仪器仪表等近二十项核技术应用研究荣获省重大科技成果奖。我省的核技术应用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来,遍及工业、农业、医学、水利、食品、化工、科研等领域。现  相似文献   

8.
<正> 自从Arther(1891)首次报道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以来,世界各小麦产区都开展了大量的品种抗性鉴定工作,筛选出一批抗(耐)病品种和抗源在生产和育种上应用,对控制赤霉病的危害起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河南省是赤霉病的偶发区,过去选育和推广小麦品种,只注重对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因而导致近几年我省赤霉病连续发生。因此,我们1984—1987年利用本省菌系对我省现行推广的小麦品种和一批有希望的品系进行抗赤霉病性鉴定,希望筛选出抗病良种和抗源材料,为生产上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抗病育种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一、育种目标问题我省地处北纬31°21′—36°20′之间,小麦产区跨黄淮平原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两大生态类型区。育种目标与邻近省份不尽相同,省内也有很大区别。大体说来,豫北(黄河以北)和陇海铁路沿线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较正常需水量少三分之一以上。春旱尤为严重,干热风也常发生,安阳地区还存在越冬冻害问题。干旱是丰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应把耐旱性作为育种中抗逆性要  相似文献   

10.
<正> 小麦是我省粮食生产的一大优势,小麦产量高低直接决定着我省粮食生产局势,甚至影响到国民经济全局。省委、省政府提出,1990年我省小麦总产要达到200亿公斤,这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但是,近三年来,我省小麦生产发展比较缓慢,全省人民对比极为关注。为了促使我省小麦生产尽快登上一个新台阶,有必要对近几年我省小麦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研究。一、近年来我省小麦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近年来我省小麦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主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记者日前从河南省优质小麦新品种郑州9023暨第十二届小麦品种展览观摩会上获悉,我省是小麦生产大省,面积、总产和单产均居全国前列,小麦育种水平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八五”以来,在省科委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省的小麦育种取得了显著成就,所育成的小麦品种在我省及皖北、苏北、鲁西南等黄淮南片麦区大面积生产上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如豫麦18、21、41、49、51、54、55等不仅是河南省第六次、第七次和第八次小麦品种更换的主导品种,也是苏北、皖北、鲁西南生产上的当家品种,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九五”…  相似文献   

12.
<正> 小麦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7000万亩左右。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病害有20多种,主要是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一些病毒病等,此外,近年来黑穗病和纹枯病也在局部地区严重发生。由于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经济有效而又简便可行的方法,对控制小麦锈病和土传花叶病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省在1966年以前小麦条锈病曾大面积流行达4~5次,每次损失达5~10亿公斤,因此成为抗病育种的主要对  相似文献   

13.
<正>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主要产区。解放以来随着种植技术生产条件的改善,我省小麦产量和品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省小麦深加工跟不上,影响小麦资源优势的进一步发挥。根据我省小麦生产和深加工方面  相似文献   

14.
<正> 应我省邀请,日本水稻直播专家、原冈山大学一级教授赤松诚一先生最近携夫人来豫讲学和示范推广水稻直播先进技术。赤松诚一在对我省新乡、安阳、许昌、周口等地进行现场考察、示范讲学活  相似文献   

15.
<正> 省农科院研究水稻旱种技术,是适应我省气候特点,改革耕作制度的一项新技术,是一种独特的稻麦两熟种稻方法。在麦后旱直播,三叶期前旱种,以后根据当地降雨量和灌溉条件,按照水稻不同生长发育需水情况进行定期灌溉。缓和了种稻与缺水的矛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几年来,我省北部水稻生产发展很快,目前正处于由中产变高产的技术过渡阶段,普遍存在着用中产技术管理高产田的问题,我们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就目前我省北部水稻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下列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正> 日本农林渔部的Kyushu农业研究所培育出一种新型水稻,其谷粒大小与花生一般大。这种新水稻的谷粒重是60—70毫克,为正常水稻的3倍,粒长和粒宽分别为正常水稻的21—22倍、11—12倍。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来自日本和亚洲其它国家的大粒材料中选出10多个大粒的水稻品系。通过多代复交选择,从后代分离中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生物技术在食 品工业中的应用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细胞工程等方面。正日益受到国内外食品界的广泛关注。未来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生物技术和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日益完善。目前,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的食品工业,加速了食品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一、利用生物技术生产食品工业的原辅材料 利用基因工程可大大提高农作物品质,如生产出具有抗虫能力的西红柿、烟草等,已培育出自身带有咸味和奶味的且适于加工膨化的玉米新品种,培育出不饱合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油料作物及用于不同加工用途的专用小麦品种,培育出脂肪、蛋白含量较高的大豆新品种等。  相似文献   

19.
<正> 小麦赤霉病是我省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1985年在我省造成了严重的损失。1986和1987年发病面积一千万亩左右。小麦赤霉病为气候性病害。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和耕作制度的改革,已跨过长江,越过黄河,并逐渐向北扩展。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还没有免疫品种,也缺乏抗病品种,化学农药乃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手段。1986年我们选用15种杀菌剂、在全省多点试验,从中选出8种杀菌剂在1987年再次进行研究,以找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药剂和施药技术以指导大面积防治。  相似文献   

20.
<正>玉米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达2500万亩,机械化收获面积仅占3%左右。随着小麦、水稻机械化收获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对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因此,农业部已把推广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