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以黑龙江省域政区为研究单元,采用熵值法、标准差指数、锡尔系数方法,从时空布局和演变两个侧面,在对黑龙江省城市化度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化空间布局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以及地域空间差异,剖析了导致空间差异的形成因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城市化布局从时间断面上来看空间差异明显,从时间动态上来看变化幅度不明显;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为经济因素,空间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南北空间差异,其中南部地带内差异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依据200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人口普查分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人口流动综合指数等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流动人口规模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出"核心-外围"结构。研究的78个单元中,哈尔滨、大庆等主要地级市属于人口净流入型活跃区,黑河、同江等边境市、县多属于平衡型活跃区,中西部地区人口净流出型市、县连片分布,全省人口流动非活跃区数量大幅增加。各地区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在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省内市、县内人口流动是黑龙江省人口流动的主导模式。黑龙江省流动人口流入地的选择受经济因素、政府支出因素和城镇化水平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8.15万km^2范围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地统计学和模糊评价法从土地的肥力质量和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一步分析研究区内地球化学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综合地球化学质量较好,土地的环境质量很高,土质非常清洁、安全.同...  相似文献   

4.
"三生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序优化的"三生空间"能够保障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有力落实。本文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指数、比较优势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内30个城市的"三生空间"功能进行评价,并得到其国土空间特征及相应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的"三生空间"功能差异明显,基本呈现"强少弱多"的格局。生产空间功能方面,多数城市的生产空间功能得分差异不显著。生态空间功能方面,中原城市群内河南中部大片区域生态空间功能相对滞后。生活空间功能方面,大部分城市的功能评价等级为较低和低。(2)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三生空间"功能的耦合协调类型以轻度协调和轻度失调为主。从分布格局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边缘高内部低"的空间分布形态。(3)通过计算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三生空间"功能的比较优势指数,将中原城市群国土空间划分为6种优势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国土空间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5.
针对安徽省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问题,运用了层次分析、灰色关联度法、熵值法等方法,构建了基于因子分析法对研究合肥市旅游产业潜力值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指标相关性模型、基于熵值法的安徽省各市旅游产业潜力排名模型3个模型.此外,综合运用了MATLAB、SPSS Modeler等软件编程求解,得出了旅游产业潜力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安徽省各市旅游产业潜力排名等结论,最后得出安徽省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并给出了一些提高安徽省旅游潜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该领域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以福建省设区市城市旅游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从旅游业绩竞争力、旅游潜力竞争力、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三个评价要素选取量化指标,构建福建省设区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FA)得出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综合评价值,并通过比较分析福建省设区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布差异,提出福建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李青芝 《河南科技》2023,(9):107-111
【目的】探究西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改善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方法】基于“自然-经济-社会”模型,选取20个指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西安市2013—2019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并采用因子分析法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西安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变化趋势:2013—2014年、2016—2018年处于上升期,2014—2016年、2018—2019年处于下降期,始终在临界安全水平内波动变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环境质量是影响西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结论】西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发展较稳定,后续可以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及环境质量等方面提高土地质量,从而不断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黑龙江省13地市为研究对象,从旅游市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支持力、交通承载力和旅游吸引力等维度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结合首位度和变异系数等技术手段,对各地市2005~2015年间旅游竞争力的空间格局演变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全省各地市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呈现出位于1、2梯次水平的地市变少,3、4、5梯次地市增多的趋势.(2)从综合排名来看,哈尔滨、牡丹江在11年间一直分别占据第一、第二的竞争优势,大兴安岭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在2011年有所提升,鹤岗、绥化和七台河3地市旅游竞争力一直相对较弱,处于末端层次.  相似文献   

9.
针对福建省建设用地后备资源紧缺等问题,从"山-海-原"("山"指低丘缓坡地,"海"指沿海滩涂地,"原"指低效用地)角度对建设用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利用经济发展适宜性和生态安全评价指数数据,基于多目标规划模型理论创建建设用地"山-海-原"一体化优化配置模型,优化配置2020年福建省土地开发指标.研究表明,1)利用夜间灯光数据评价的经济发展适宜性与GDP年际变化显著正相关.福建省经济发展适宜性从东部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2)到2020年,福建省新增建设用地空间的71.09%(约14.1万公顷)可来源于低丘缓坡地("山"),集中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8.51%(约5.6万公顷)来源于低效用地("原"),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0.39%(约0.087万公顷)来源于沿海滩涂("海"),主要为晋江市和东山县.建设用地"山-海-原"一体化优化配置方法可为多山多丘陵的地区合理配置建设用地开发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乌伊岭自然保护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状况,在自然保护区内选取了40个采样点采集样本,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研究了保护区土壤中的Cu、Zn、Pb、Cd、Cr、As 6种重金属的含量,以黑龙江省土壤背景值为标准,通过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评价法、潜在危害指数法四种方法评价保护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结果表明:保护区土壤重金属含量保持在自然背景水平,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和黑龙江土壤背景值.各重金属元素变异系数从大到小排序为:Cr>Cu>As>Zn>Cd>Pb.变异程度均处于中度变异,该地区环境受外界影响处于正常范围.从单因子污染、综合污染、累积污染、潜在危害4个方面评价乌伊岭重金属状况,结果均为无污染.该区域环境保护良好,生态稳定.  相似文献   

11.
揭示群落物种空间格局与过程是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实验于2017年7月在黑龙江省凉水自然保护区采用陷阱法调查地表鞘翅目土壤动物,基于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20 m×20 m空间尺度地表鞘翅目土壤动物对于食物资源利用的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所有调查共捕获地表鞘翅目成虫246只,经鉴定分为7科25种,其中葬甲科(Silphidae)、步甲科(Carabidae)和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为群落的优势科.葬甲科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食物资源的调控表现为明显的中心聚集现象,绝大多数个体聚集在样地中心食物资源附近.葬甲科分布格局与鞘翅目群落的格局类似,食物资源主要对葬甲科具有调控作用,且葬甲科个体数在鞘翅目群落中占有较大比例,因而鞘翅目群落空间格局与葬甲科空间格局具有一致性,葬甲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鞘翅目群落的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人口时空格局及其调整变化是人口学研究的焦点问题.该文利用黑龙江省第六次普查数据,选取人口密度、人口老龄化、劳动化、城市化、非农化和大学化指标,从全国背景下的人口时空格局差异和基于省辖市、县域为地域单元的人口时空格局差异两个层面分析黑龙江省人口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具有人口密度低、城市化水平高、人口空间格局差异大、人口空间格局时间变化相对较小的特点.研究对于引导黑龙江省人口时空格局科学调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山东省17个地市为研究单元,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山东省入境游客的年际变化、时间分布、空间集聚性和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研究表明:山东省各地级市入境游客到访率年际变化不大,但地区间、市域间差异显著;除个别地级市外,年际集中指数较大,时间变化不稳定;从市域层面看,入境游客空间分布集中性强,首位度高,市域差异显著;从地区分布看,山东入境游客呈明显集中分布格局,主要集聚于鲁东地区,游客空间分布差异悬殊.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0~2012年MODIS数据集中空间分辨率为1000m,时间分辨率为1个月的NDVI数据集对黑龙江省生长季里整体植被及不同植被类型的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年际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结合降水及气温等气象数据分析了各气候因子与不同类型植被多年来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生长季整体植被覆盖度较高,空间差异较大,引起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植被类型不同,林地植被NDVI较高,耕地次之,草地最低.(2)黑龙江省13年间NDVI变化趋势为:全省总体平均NDVI无明显变化,但不同植被类型NDVI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其中耕地、草地植被NDVI 2000~2012年呈显著上升趋势;林地总体无明显变化,林地内部及周边地区林地转耕地草地的区域NDVI下降明显.(3)从像元尺度看,降水和温度对植被NDVI在不同地区影响差异较大,研究区大部分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均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其中降水相关性强于气温.  相似文献   

15.
在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及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二者空间演变耦合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不均衡指数及回归分析的方法对2005—2016年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产出地理集中度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2)不一致指数较低的地区较为集中,主要是长株潭城市群,不一致指数较高的地区分布较为分散,主要是郴州市、永州市和岳阳市;(3)2005—2016年湖南省不均衡指数总体表现为不均衡程度显著下降;(4)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对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非均衡格局具有正向影响,创新集聚效应、创新联系和工资成本因素对二者的非均衡格局具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安徽省各市新型城镇化水平,首先从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五个方面构建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利用综合评价法和组合评价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进行评价,得到各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排名,其中合肥市的城镇化水平最高,排名第一.其次利用灰色预测法预测各市未来三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最后结合组合评价和预测结果,给出加快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公路基础设施对城镇化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公路基础设施对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影响.从而得出:(1)在东北地区内,公路对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产生的贡献是正向的,并且因此产生了一种"局部趋同、总体分异"的空间格局.(2)在公路设施里,高速公路对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贡献最高,其次是一级公路与二级公路,最低的是三四级公路,对城镇化贡献影响不明显.因此从这种趋势可以总结出公路设施对东北地区城镇化贡献产生了一种"高等级公路偏好"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土地供需矛盾、利用效率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实现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极差标准化法、熵值法、耦合协调等,对2006—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综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2006—2016年,17地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土地利用效益波动态势较为明显,空间上呈现"济南—青岛"双核格局.(2)研究时段内,耦合度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上升幅度为0.001~0.029 6,但整体处于中高度耦合阶段;协调度整体稳步上升,上升幅度为0.010~0.045 8,但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轻度失调阶段;呈现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异格局.(3)整体上,土地利用效益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两者间的差距趋于收敛.研究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存在新型城镇化与土地供给不充足矛盾,亟需调整城镇化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现二者的良性共振.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选取长沙市望城区为研究区域,构建望城区产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对2011—2016年望城区产城乡一体化程度进行综合测算.结果表明:2016年望城区产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达到较高一体化程度,但各评价因素之间存在水平上的发展差异.其中,社会安全、经济、生态环境和人口发展的一体化成效明显,对产城乡一体化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居民生活质量和空间统筹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在后续发展中优化空间格局,强化用途管制;挖掘内生动力,注重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深化改革,创新产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利用洛伦兹曲线、人口集中化指数、人口重心等人口分布指标对黑龙江省六次人口普查各市县朝鲜族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其近六十年人口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轨迹,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近六十年来黑龙江省朝鲜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黑龙江省南部,形成"两片三点"聚集区,人口呈现高度集中于朝鲜族乡、朝鲜族村和各区域中心城市的不均衡态势,人口分布重心也出现明显移动,人口跨省跨国迁移、城市化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是导致其人口分布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