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郝天乐  王昱之 《河南科技》2023,(22):100-104
【目的】以甘肃省舟曲县为研究区域,对舟曲县2020年的土地状况进行模拟,并以此为基础预测其2035年土地变化趋势。【方法】运用GeoSOS-FLUS模型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实际测试结果与模拟结果相吻合。【结果】草地及建设用地大幅减少,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增加趋势显著。其中,未利用地增长最快,动态度为1.83%,主要从草地、建设用地转入。预计至2035年,舟曲县建设用地和水域增长微弱,林地、草地将会大幅增加,耕地及未利用地将成为减少最快的用地。【结论】通过综合分析舟曲县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揭示了该地区在过去20年及未来15年的土地利用演变情况,同时反映出FLUS模型在实际模拟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舟曲县及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掌握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双层连续摊铺施工技术,使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双层连续摊铺施工工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方法】本研究就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双层连续摊铺施工技术要点,分析双层连续摊铺施工技术的优缺点,通过对比验证双层连续摊铺的特点,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双层连续摊铺施工提供技术支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双层连续摊铺施工技术,不但能够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节约资源成本,更能在摊铺过程中,降低病害概率,提高摊铺路面整体结构强度、承载力、层间黏结性和稳定性。【结论】本研究可以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阳 《河南科技》2023,(4):100-104
【目的】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对于理解区域人地关系演化至关重要。【方法】以陕西省为例,基于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数量变化、方向变化、空间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陕西省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显著,变化总面积达11 815.9 km2,占陕西省总面积的5.75%,主要变化地类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整体来看,耕地净面积持续下降,主要流向由草地与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中流向建设用地,新增面积主要来自草地与建设用地面积的减少;林地面积与建设用地持续增长,其中,林地新增面积主要来源耕地和草地,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得益于耕地的转入。从地域上看,关中平原快速城镇化侵占大量优质耕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是主导的地类变化类型,陕北地区以耕地与林草地之间的互换为主,未利用地的开垦次之。陕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活跃度较低,总体表现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加的趋势;(2)研究期内,耕地属于高速衰减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属于高速扩张类型。水域与其他用地是研究区域内较为“敏感”的用地类型;(3)2000—...  相似文献   

4.
陈琳 《河南科技》2023,(4):94-99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生境质量变化的过程,为维护自然系统平衡、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方法】基于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模块的强大功能,以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省为研究区,在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研究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改变与生境质量变化的联系。【结果】(1)四川省的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而耕地和草地呈现出缩减的趋势;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在耕地、草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相互发生转换,耕地是建设用地转入的最大的来源。(2)四川省生境质量空间集聚性表现为增强,热点不断增加,冷点减少。【结论】四川省生境质量总体变化较稳定,但仍要注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努力恢复和提升生境质量。  相似文献   

5.
刘渺 《河南科技》2023,(9):84-87
【目的】隧道施工在穿越破碎带过程中容易出现大变形,影响结构安全。【方法】针对在建渝昆高铁华山松隧道项目的地质特征,通过现场监控测量及类似工程案例分析,采用“地质调查法+物探(TSP)+超前钻探”等综合超前探测手段,确定“中管棚+小导管”双层超前加固,拱架型号提高、大直径锁脚及短进尺开挖等施工控制手段。【结果】结果表明:隧道拱顶最大变形量仅为20 mm,有效地控制了大变形风险。【结论】本研究可为类似工程安全施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对垃圾焚烧厂渗滤液进行有机物去除和脱氮特性研究,考察了缺氧/好氧(A/O)池容比、硝化液回流比和温度对COD和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BBR的最佳运行条件为池容比A/O 1∶3、硝化液回流比300%、室温25℃。在该运行条件下稳定运行,MBBR工艺对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达到64%和97%,能够实现对高浓度氨氮的有效去除。经过好氧MBBR处理后,垃圾渗滤液的COD和氨氮显著降低,可满足深度处理单元的进水水质要求,表明MBBR工艺在处理垃圾渗滤液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7.
吴洁  王萌 《河南科技》2023,(20):134-138
【目的】揭示隔热窗膜近几十年的发展态势,研究隔热机理及工艺路线的演变。【方法】依托专利和期刊检索工具,对最早的多层复合隔热膜、磁控溅射/蒸发镀膜的无机隔热膜、原色膜/染色膜、涂布的隔热透明涂料,后期的智能窗膜进行系统全面的检索和多维度的分析研究。【结果】以上技术解决了汽车和建筑用隔热窗膜领域长久以来的隔热、环保、防晒等问题。【结论】国内隔热窗膜的相关企业应当加强专利布局,在隔热窗膜领域、待开拓的市场地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利布局,进行海外专利风险研判。  相似文献   

8.
MBBR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中的脱氮特性,采用移动床生物膜(MBBR)系统,在污水平均C/N为3.5的条件下,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及曝气量对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中氮和有机物降解的影响,并分析了COD、NH4+-N及TN在移动床生物膜系统中的沿程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移动床生物膜中实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控制HRT为14 h,曝气量为100 L.h-1,溶解氧在4.5 mg.L-1左右时,COD、NH4+-N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3.53%、78.51%和62.89%;随着HRT的增加,COD、NH4+-N和TN的去除率都相应提高,且NH4+-N和TN去除率增加的幅度更大;随着曝气量的减小,COD、NH4+-N和TN的去除率相应降低,且NH4+-N和TN去除率下降得更明显;NH4+-N和TN的浓度基本上是按进水、反应器和沉淀池沿程降低,且主要去除发生在反应器内,反应器内部水质和其出水水质十分相近,表明该MBBR反应器的流态是完全混合式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解决现有装配式建筑钢筋套筒连接中存在的钢筋定位难、灌浆饱满度难以保证等问题,提高连接强度。【方法】对现有套筒进行加装改造,通过增加灌浆组件和连接组件,设计出一种新型钢筋灌浆套筒。【结果】对灌浆套筒使用过程进行研究及试验验证,可知所设计的钢筋灌浆套筒能有效提高钢筋强度,减小所需套筒的尺寸。【结论】该设计具有明显的有益效果,既提高连接强度,又减少施工成本,对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提高AC91表面钛层的综合性能。【方法】采用离子注入技术研究了N离子注入剂量对镁合金表面Ti膜的力学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随着N离子注入剂量的提高,镁合金表面Ti膜的显微硬度随之增大,这是由于表面Ti膜形成Ti/TiN复合涂层结构,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后摩擦系数降低,高剂量的N离子注入下摩擦系数进一步降低至0.299,摩擦试验前后磨损量失重最少,膜层的耐磨损性能得到提高。【结论】N离子注入可以有效提高镁合金表面钛层的综合性能,从而提高其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高分卫星监测大别山区西段林草湿地覆盖变化,对其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估,为后续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提供相关数据支撑。【方法】针对大别山西段典型生态屏障区,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综合运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制作了1980—2018年6期1:25万卫星遥感影像图和1:25万土地利用、覆盖遥感解译图。在此基础上,对大别山西段土地利用/覆盖各地类的面积进行统计计算,并对林草湿地覆盖的空间格局及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从1980—2018年变化趋势来看:研究区内耕地总量持续减少,总面积减少了781.42 km2;草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总面积减少了23.77 km2;湿地呈现先减少后快速增加的趋势,总面积增加了168.43 km2;林地面积呈波动变化,但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总面积减少了142.68 km2。【结论】通过多期次遥感图像分析能够获取该地区土地利用和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可为当地土地规划、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大量开通和客流量的持续增加,对车站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车站建设进行研究。【方法】依托“人工智能+轨道交通”理念,分析车站运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智能支付、安检票检一体机、可视化候车、智能导乘、能源智能管控、客流管家、智能化应急管理等方式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车站”。【结果】使车站由原来单一的功能逐渐发生变化,将车站和乘客需求相结合,实现轨道交通向个性化服务转变,让“客流”变为“客户”,同时做到智慧管理,使整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实现多层次、多环节的智能控制,实现系统优化升级。【结论】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车站建设可为乘客出行和企业运营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减少运营管理人员数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助力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保证农民种植的果蔬质量,防止果蔬在运输过程中因磕碰而使CO2浓度过高,导致水果腐烂。【方法】本研究通过使用旋转网袋装置、压力感应装置、球形扩展装置、双出入口以及选装清洗、烘干设计来对套膜打包进行仿真设计,并使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该装置的关键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在运输路面状况不良时,接触力会传递到果实的深处,果实内部的组织细胞会吸收该能量,对果实造成损伤,从而造成果实品质的下降。因此,合理巧妙地利用包装,能减少水果在运输过程中所受到的机械损伤,避免产品价值的流失。【结论】仿真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设计的水果打包套膜小车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14.
张雨晴 《河南科技》2023,(13):99-104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和生境质量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为保持及提高区域生境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2005、2010、2015、2020年15年间四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InVEST模型的Habitat Quality(生境质量)模块对陕西省生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1)2005—2020年间陕西省建设用地、林地、草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显著减少;(2)陕西省高生境质量区域分布于秦岭山地部分及陕北山区,低生境质量及较低生境质量区域集中在关中西安市及周边城市区域。【结论】生境质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生境质量的保护和提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地震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研究选择尼泊尔某高速公路路堑边坡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强震地区地震荷载作用条件下,采用有限元方法,就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的稳定性和位移变化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高边坡的稳定性随地震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高边坡的位移随地震强度的增加而变大。另外,还就削坡+锚杆支护或削坡+锚杆+土钉的边坡治理方案进行了对比,通过改变锚杆角度等工程设计要素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提出了更加合理的边坡治理方案。【结论】对强震地区类似的高边坡稳定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智能电表发展需求,设计一款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数字电表。【方法】以STC89C52为硬件核心来执行电能的运算处理、信息的读取显示和开关的定时控制。同时,增加时钟电路、WiFi电路和开盖报警等功能,帮助人们通过手机查看家用设备用电消耗情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结果】通过对所设计的多功能数字电表软、硬件联合调试,该系统可正常运行,能检测不同用电设备不同时间段的耗电量。【结论】试验结果验证了该多功能数字电表可有效地检测电能情况。  相似文献   

17.
胡洪铭 《河南科技》2023,(23):106-110
【目的】以社会文化同源、空间结构类似、发展逻辑趋同的亚太都市区为例,归纳其人口演变特征。【方法】以东京都市区、首尔都市区为研究对象,剖析高密度都市区人口演变基本规律,对照分析成都都市区演变历程与现状特点,研判其发展趋势。【结论】基于类比模型,提出成都都市区人口规模宜控制在3 000万人左右。我国超大城市空间拓展逐渐进入都市区发展阶段,但对都市区人口演变规律却缺少深入研究,人口政策上存在较大的学术争议。【结果】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加强近郊新城建设用地供给、增加老城区住房供给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CFG桩+振冲碎石桩可提高原始地基承载力,并达到消除土体液化之目的。【方法】选择开封地区的粉土地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FG桩+振冲碎石桩组合型地基的处理方法,通过现场试验验证处理效果。【结果】结果表明:经过CFG桩+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后的粉土地基强度显著提高,并且强度变得略微均匀一些,液化基本得到消除。【结论】采用该方法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从桩间土的75 kPa,增至复合地基的300 kPa,满足荷载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技术是实现高效、零污染的发电技术,其通过电化学反应,将氢气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在家用热电联产、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方法】本研究主要对某款PEM燃料电池的仿真特性进行研究。通过Simulink仿真软件来搭建燃料电池系统模型,重点研究测试阳极氢气和阴极氧气的分压力、工作温度等因素变化时,电池堆的电流-电压曲线,对PEMFC的性能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由仿真研究可知,仿真试验结果与典型燃料电池极化特性的曲线基本相同,该款PEMFC具有良好的稳态输出性能。【结论】本研究的结论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性能的优化调整、提高电池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微藻培养及厌氧发酵耦合过程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筛选最佳的能源微藻培养环境。【方法】估算从BG-11培养基、奶牛场废水和葡萄酒厂废水中分别收获的藻类生物质(即Algae M、Algae D和Algae W)经厌氧发酵产出1 m3CH4过程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潜力。【结果】三种藻类生物质在培养收获阶段的能源消耗均高于厌氧发酵阶段,同时,Algae W不仅能源消耗最低,且该微藻生物质在产出1 m3CH4过程中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潜值也最低。【结论】通过葡萄酒厂废水培养的微藻生物质在产甲烷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另外,藻类生长量和产甲烷量的增加有利于产甲烷过程能源消耗量的减少和环境影响潜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