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利用2000~2012年MODIS数据集中空间分辨率为1000m,时间分辨率为1个月的NDVI数据集对黑龙江省生长季里整体植被及不同植被类型的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年际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结合降水及气温等气象数据分析了各气候因子与不同类型植被多年来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生长季整体植被覆盖度较高,空间差异较大,引起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植被类型不同,林地植被NDVI较高,耕地次之,草地最低.(2)黑龙江省13年间NDVI变化趋势为:全省总体平均NDVI无明显变化,但不同植被类型NDVI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其中耕地、草地植被NDVI 2000~2012年呈显著上升趋势;林地总体无明显变化,林地内部及周边地区林地转耕地草地的区域NDVI下降明显.(3)从像元尺度看,降水和温度对植被NDVI在不同地区影响差异较大,研究区大部分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均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其中降水相关性强于气温.  相似文献   

2.
绥化地区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境内有低山丘陵、台地及平原三种地貌类型。属中温带湿润及半湿润地区。土壤类型有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盐渍土及风沙土。境内生态条件经向分异规律明显。植被区划原则首先是综合性原则,但也要遵循等级性原则及主导性原则。据此将绥化地区植被划分四个植被地区:I温带湿润针阔混交林植被地区;Ⅱ温带偏湿半湿润森林灌丛草甸植被地区;Ⅲ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植被地区;Ⅳ温带偏干半湿润草甸草原植被地区。在四个植被地区内划分七个植被地带,每个植被地带详细论述了范围、面积、生态条件、植物种属组成、区系特征、植被类型、改良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3.
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生殖行为及生殖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胎生蜥蜴系卵胎生蜥蜴,每年繁殖一次,产仔期集中在7月初到8月末,分娩时间为每天上午十一点到下午四点,平均窝仔数为7.8(7~11).胎生蜥蜴的生殖行为复杂.胎生蜥蜴雌性采取高投入的生殖策略,其平均生殖投入率为0.383;雌蜥体重、生殖投入率与窝仔数呈正相关,体长与窝仔数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4.
微卫星属于短串联重复序列,微卫星标记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蜥蜴是爬行纲动物种类繁多的类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Gen Bank上公布我国共有15种蜥蜴开发出278个微卫星标记.通过分析和探讨这些微卫星标记的开发方式及应用前景,旨在为今后其他蜥蜴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胎生蜥蜴在交配过程中,由于雄性咬住雌性的腹部而形成明显的交配痕.通过实验室饲养和观察,对胎生蜥蜴雌性腹部的交配痕数量、位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胎生蜥蜴的交配痕的位置主要集中在腹部的后部,而左右两侧没有明显差异,交配痕的数量为1~7个(以2~4个居多),与雌性的头体长、腹长、体重正相关,而与尾长不相关.胎生蜥蜴雌性腹部交配痕形成机制、与交配次数、后代成活率之间的关系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甘肃临夏太子山植被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太子山林区的植被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该林区植被属于森林草原植被和亚高山针叶林带。分布于太子山的中国种子植物,具有明显的温带高山草原性特点,并兼有青藏高原和中部干旱地区的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7.
不同植被类型对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重要影响,文章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挂墩发育的黄壤为例,在野外观察、室内实验基础上,将相同气候、母岩、地形条件的杉竹林和茶园下发育的黄壤进行理化性质的比较,得出植被类型的不同是导致土壤结构、颜色、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等一系列理化性质差异的原因,揭示不同的植被条件对土壤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对发育于大兴安岭干旱阳坡上的草地植被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依据该类型植被的特点将其命名为山地草原化植被,作为植被型处理.  相似文献   

9.
对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及其现状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表明,火山群现有地衣苔藓群落,地衣草类群落等11种基本类型.近年来由于养蚕毁林,垦田毁林、毁草,乱砍乱伐等盲目性开发,使火山群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为此我们提出了保护五大连池火山群植被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胎生蜥蜴(Lacerta V ivipara Jacquin)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方法应用Grimelius银染法.结果在胎生蜥蜴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其分布密度曲线大致呈“N”字形,其中胃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高峰,幽门次之,回肠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以锥体形为主,其次还有梭形、椭圆形,条形等.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及腺泡之间.结论胎生蜥蜴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根据其形态,我们认为胎生蜥蜴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11.
于2011年6月-2013年12月,统计了甘肃徽县核桃林主要有害生物,共计有虫害7种、病害2种;进一步深入研究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 japonica Moore)的发生规律、虫口密度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银杏大蚕蛾发生虫口密度与降水量、湿度和植被覆盖率呈正相关,与海拔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多年平均地下水位数据为依据,将地下水位划分为6个环境梯度,各梯度上6次重复采集植被样地数据.从物种多样性、植被盖度等几方面分析了不同地下水位梯度上植被的受损过程,以及不同河段的受损程度.结果表明:(1)草本植物丰富度受损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4m,而木本植物丰富度受损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8m;(2)植被盖度减少始于草本植物盖度受损,与群落多样性受损的临界地下水位相同,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4m;在地下水埋深大于6m之后,植被盖度不断减少则是由木本植物盖度的减少所引起.(3)生态受损程度可归为三类:潜在沙漠化类(轻度退化),轻度沙漠化类(中度退化),中度或重度沙漠化类(重度退化).三种退化类型的地下水埋深依次增大,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盖度依次减小,沙漠化指数也依次增强.  相似文献   

13.
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湘鄂交界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桑植县境内。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九个植被型。植物区系成分中很多是古老珍稀植物种,且具有多样性及过渡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九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及成土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南省九嶷山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考察,在畚箕窝、三分石、婆婆石等地采集了7个典型自然土壤剖面样品和耕地土壤样品.在分析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地貌、气象气候和植被类型的相关资料和考察结果,对自然保护区主要土壤类型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此研究可加深对九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通过2000~2006年对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实地深入调查,并结合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的历史资料及现代有关成果,从经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海拔、生境、垂直分布等生态因子对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总数与海拔、纬度成负相关关系;而与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成正相关关系;在经度E128°~E130°之间物种数较多,其他地区则较少;灌丛、阔叶林等为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适栖生境.在平原、丘陵低山灌丛、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分布着全省所有的物种.  相似文献   

16.
蜥蜴皮肤感受器作为分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鬣蜥科(Agamidae)和壁虎科(Gekkonidae)共6属10种蜥蜴的皮肤感受器进行了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表明鬣蜥科沙蜥属(Phrynocephalus)5种沙蜥具有共同的感受器显微构造,并且感受器显微构造具有种间差别,但是其差别不明显。鬣蜥科龙蜥属的草绿龙蜥(Japalura flaviceps)不具有感受器。壁虎科4属4种壁虎皆具有皮肤感受器,并且,不同属的种类的感受器显微构造差别明显。另外与有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表明,不同分类类群的种类可以具有相似的皮肤感受器显微构造。本文根据上述结果讨论了皮肤感受器的有无及感受器显微构造的差别作为蜥蜴类分类指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丽斑麻蜥(Eyemias argus)为黑龙江省3种蜥蜴的优势种,通过157只(98 、59)丽斑麻蜥的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等分析,将为基础研究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8.
灌丛是庐山植被分布最广泛为类型。通过对灌丛的区系成分、种类组成、生活型、叶的特征以及群落的结构类型和分布的分析,说明它具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植被的特征;群落和主要种类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灌丛和阔叶林、针叶林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可促使它们向上发展,恢复成林。  相似文献   

19.
齐齐哈尔大学校园植物名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齐齐哈尔大学的东、西、中、南4个校区的植被进行了系统调查,校园中共有植物48科99属129种,其中较大的属为蒲公英属(Taraxacum),委陵菜属(Potentilla),蒿属(Artemisia),蓼属(Polygonum)和柳属(Salix).东区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共有植物105种,占总数的81.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