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互联网背景下,实验教学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与互联网的充分融合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以"基础化学实验"为例,在分析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介绍了一种将传统实验教学与在线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总结了课程建设的经验,并根据应用反馈对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高校的教学模式.阐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对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混合式教学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微时代"带来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为高校动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传统面对面教学方式的亟待变革和微时代环境下师生各自的新需求,构建适合动画专业行之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的"单向传递"模式演变成"线上、线下"双向参与的教学模式,以探索动画教学模式最优实践效果,来推动高校动画教育人才培养向多样化与多适应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本文主要论述"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工作、效果及反思,为后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悄然改变为"面对面授课+网络授课"的混合式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推广混合式教学,通过混合教学手段和教学流程,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混合式对分课堂是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和适用于高校生命科学类学科教学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作者在分析高校生命科学类学科教学现状和课程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进行线上、线下交互式教学和学生进行课前、课中、课后连贯式学习的具体操作,并在实际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应用.混合式对分课堂可以有效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对促进学生生命科学类学科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本文分析地方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基础+应用+创新"三级能力培养体系,通过构建面向"机械工程+"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问产业需求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练、赛、创"三层实践教学体系、"赛学结合,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研教合一,以科研促教学"教学模式等环节的综合改革,形成一套完整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多学科交叉复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8.
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高职院校教学中,以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结合"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容、特点,详细阐述了该教学模式在《机械设计基础》课中的具体应用,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等环节.实践表明,实施"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态度转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走入高职课堂。该文在充分分析油层物理课程特点及授课现状基础上,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油层物理的课程建设,并提出"课前、课中、课后"的课程建设思路,同时以小节案例展示了课程建设情况,分析了授课效果。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多元化的过程性考核更加科学合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做合一。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突然袭来,对高等院校常规课程的开展造成负面冲击。各高校为了全面践行"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大胆利用MOOC平台开展完全线上教学。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各高校开学在即,线上教学成果与线下课程的再次有效对接,是保障本次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果与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必要途径。该研究在疫情下线上教学成果的基础上,以江西财经大学"计量经济学基础与EViews软件操作"课程为例,提出了以MOOC为支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的调整与重构,搭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常态化混合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与环节的集合体,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随着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大部分院校存在艺术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工作室教学模式与公司制教学模式分别起源于二十世纪的德国,欧洲、美国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艺术高校沿袭了这种培养模式,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近年来,国内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采用了工作室模式或者公司模式,但很少将这两种模式有效结合,更没有形成规范的体制。因此,构建"公司+工作室"有效结合的方式极为重要。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工作室+公司"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状况的梳理,探索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为了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提出了基于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的"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在测绘类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探索.结合课程特点和专业特色建设具有专业教育、爱国教育、法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解决课堂"课程思政"和网络"课程思政"教学的辩证关系,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提升"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变革,基于"互联网+"形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推动了教学实施的无界化;学习形态的多元化;考核评价的过程化。建构"理论学习+实践养成+全程评价""三位一体"的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力求"知、情、意、行"统一,不断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进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教师教学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14.
该文主要针对混合式教学法在中职办公自动化课程中的应用实践展开深入研究,重点通过基于任务驱动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基于任务驱动的混合式学习的实施、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等,将混合式教学法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该文结合省级课题《"三维五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办公自动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中提出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现以混合式教学法为例,为中职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更好地践行中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当今的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也产生了新的教学模式,其中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大势所趋。这种学习模式利用移动终端和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这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设计开发了碎片化学习模式,并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采用碎片化学习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内高校积极探索了各类教学改革.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分析线上教学模式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布鲁姆目标分类法,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设计"互联网+"时代"以学为主型"的混合式教学范式,并对如何进行线上线下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教学方式的高度融合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多模态理论为框架,创设“四位一体”的教学环境,以“产出导向”驱动评价体系,构建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实现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英语写作”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该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将多模态外语教学理论与翻转课堂有机融合并推陈出新,使得二者长处得以彰显,把英语写作有机地分为课前知识内化、课中知识传递和课后知识巩固的三段式教学,为提升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多元识读能力、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优化“互联网+教育”时代混合式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理念得到广泛的普及与应用,为此人们的生活工作理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高校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了互联网+模式的影响.因此其教学方式应该做出相应的创新和改进,以此来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基于此点,本文将高校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首先探究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互联网+"的意义,进而阐述了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途径,包括多媒体辅助教学、旋转课堂教学、微课教学等,以期为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育水平,给予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在线课程建设和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入手,分析了SPOC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对"SPOC+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医类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从SPOC构成、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解析,旨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出现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契机。混合式教学要求老师们改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灌输理论"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体验活动"。通过线下线上教学改革的探索,建立适合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设计以典型项目检测的实践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