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不同轨道高度以及同一轨道高度不同位置,空间薄膜充气管所受太阳辐射压力及其扭矩大小,以及所受外热流情况.研究发现影响空间薄膜充气管的太阳辐射压力及其产生的扭矩与轨道高度无关,但随轨道位置变化而变化;外热流是轨道高度和位置的函数:随着高度的增加,太阳直接辐射热流不发生变化,但在所有外热流中其数值最大,地球红外辐射热流和地球反照热流则随着轨道的增加而下降,且后者下降的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2.
为了计算考虑不同纬度和季节下地球反射率和发射率时的在轨外热流,建立了适用于任意地球轨道和飞行姿态条件下的反向蒙特卡罗(RMC)法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卫星表面遮挡与多次反射效应,通过连续坐标变换法确定飞行器在给定轨道参数下任意时刻的姿态,并将假设地球辐射特性为常数时的结果与商业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和计算程序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地球辐射特性随纬度变化时,飞行器在轨外热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所建立的RMC法模型在飞行器姿态控制以及代码计算中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地球反射率和发射率随纬度的变化对地球红外辐射和地球反射辐射的影响均较大,在所选取的轨道参数和抽查时刻,与反射率和发射率不变的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21.31%和80.05%,且均出现于星下点南纬57°;卫星表面遮挡和多次反射效应明显,天线导致其所在平面的地球反射辐射热流密度从19.2 W/m2变化到39.5 W/m2.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含水织物受红外辐照时 ,其回潮率对其表面反射红外辐出度的影响 ,并探讨了不同红外辐射主波长与反射辐出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该发明公开一种基于辐射耦合传热等效模拟的瞬态热平衡试验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1)计算卫星在轨运行时卫星的至少一表面的空间轨道外热流,以获取一第一外热流的模拟加热功率值;(2)计算太阳能帆板对所述卫星的至少一表面的辐射加热热流,以获取一第二外热流的模拟加热功率值;(3)计算真空试验容器的热沉对所述卫星的至少一表面的辐射加热热流,以获取一第三外热流的模拟加热功率值;(4)根据所述第一外热流的模拟加热功率值、第二外热流的模拟加热功率值和第三外热流的模拟加热功率值,获取一外热流模拟加热总功率值;(5)在卫星的至少一表面设置加热器,并且通过程控直流稳压电源输出一电流加载于所述加热器,同时根据所述外热流模拟加热总功率值进行加热,以实现辐射耦合传热等效模拟。  相似文献   

5.
对双反射镜圆锥扫描红外地平仪和楔镜圆锥扫描红外地平仪的工作原理及瞬时视场进行了比较,计算了两种类型红外地平仪的瞬时视场进出地球的扫描延时,分析了扫描延时对姿态角测量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比了多种织物对红外辐射的透射、反射和吸收的比例关系,分析了影响它们总和与红外辐射总能量差值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用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进行了一系列人体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的检测,发现了人体红外辐射光谱在2—3μm与黑体辐射差别较大,说明人体表面存在热致红外辐射外的其他红外辐射.正常人与冠心病人左侧内关穴归一化红外辐射强度在1.5—3.7μm波段有明显差异性.通过与ATP水解反应过程中释放的红外光谱比较推测可以用能量代谢解释2—3μm处的峰值.用激光照射肥大细胞可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说明中医灸法和激光穴位照射可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而产生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8.
姿态测量是飞行器实现自主导航的前提条件.针对单轴红外地平仪在飞行器姿态绝对测量中存在盲区的问题,提出了利用两轴红外地平仪进行全范围角度测量方案.在待测姿态角平面内,将地平仪两轴垂直放置,通过判断转动过程中两组传感器所在的象限位置,利用两轴必有一轴工作在非盲区的特点,合理选取输出量进行转角解算.解算结果和实验设定转角进行比较,二者静态偏差小于1°, 能实现360°全范围角度测量.两轴红外地平仪全范围角度测量克服了单轴红外地平仪角度测量范围的局限性,对飞行控制中姿态角反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红外地平仪组成形式的改进设计、光学扫描方案的改进设计和电机组件的改进设计三个方面阐述了单圆锥扫描红外地平仪小型化结构设计的方案.通过小型化结构设计,单圆锥扫描红外地平仪的体积、重量和功耗均有明显降低,达到了小型化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卫星姿态信号处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地球遥感卫星的技术难点之一是保持有足够的姿态控制精度.通常卫星的姿态由单一传感器获得,为得到高的姿态精度,需要对多个传感器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针对由惯性基准、红外地平仪和太阳敏感器组成的卫星姿态测量系统,提出并设计了带反馈的BP人工神经网络进行信号处理.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抑制红外地平仪轨道周期误差和卫星进入阴影区时对测量系统的影响,从而使系统的测量精度得以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含水率梯度和温度梯度对远红外干燥木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木试件的远红外干燥模拟试验表明,木材表层由于吸收辐射热,水分蒸发强烈,使W_表-W_平差值减小,降低了水分通过木材表面向临近空气层的蒸发强度;加热后期辐照面的脱水作用不及非辐照面。因此作者认为,远红外干燥厚木材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一个简单船体模型的热像模拟(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红外热像在国防、工农业生产及科研各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其理论建模又具有极其经济和有效的特点。为此,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根据国外的研究情况,在综合考虑各种热效应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简化,得到了相应的物理模型。在考虑到外界环境(太阳、天空、海面等)热辐射,空气对流换热和船体模型各部分之间传导及辐射等传热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稳态热交换方程组。在给定一组外界环境参数、船体模型几何结构参数和材料热物性参  相似文献   

13.
在用辐射测温法研究多孔介质燃烧器中火焰温度分布时,因石英玻璃窗不能透过热象仪所能响应的火焰红外辐波段,而不能直接测出玻璃内侧的火焰温度。该文通过对石英玻璃(属半透明介质)内热传导与热辐射耦合,边界为对流换热的数值计算,研究了石英玻璃内、外表面分布的变化规律的相应关联式,从而由所测石英玻璃外表面温度分布推算出内侧多孔介质表面层的火焰分布,这种消除玻璃对测量影响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喷嘴喷雾冷却的换热方式来研究旋转圆筒的换热特性。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观察圆筒外壁的温度分布及变化规律,并计算物料的热流密度。实验结果表明,物料到筒外壁之间的热阻会对换热过程产生严重的制约;未喷雾时,外壁面温度达到物料的30%,而喷雾时,达到11%。随着物料温度的升高,外壁平均温度会显著升高,物料的热流密度增长幅度也会逐渐的增大;并且温度越高,喷雾冷却的优势越明显。圆筒转速对温度的分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转速越高,温度分布越均匀,热流密度也会有所提升;当提升1 r/min时,热流密度提高不到1%;喷雾流量对换热效果的影响较大,热流密度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增长速率会逐渐减缓。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混凝土箱体结构的温度裂纹问题,基于太阳辐射与来自近环境表面低红外辐射之间的能量密度失配,研发出一种可以在白天用于混凝土箱体桥梁表面的自控温装置.该装置采用辐射降温涂层和复合定形相变材料相结合,多层控温的方式,外挂在腹板表面,从外向内依次分为滤波器、反射层、封装层、潜热层和连结层5个部分.以陕西神沙河大桥为例,通过...  相似文献   

16.
为改善光电探测靶的探测性能,研究了光电探测器对光幕区中弹丸红外热辐射能的获取,分析了幕厚、弹丸长度、弹丸辐射面积、大气衰减与光幕区弹丸红外热辐射特性的关系。采用将弹体划分为多个小面元的方法,建立了弹丸红外热辐射计算方程。研究了光电探测器的弹体红外热辐射通量计算方法。根据红外热辐射大气衰减理论,分析了不同波长光电探测器获得的弹丸红外热辐射能与大气透过率的关系,并计算了光电探测器在不同幕厚和作用距离下获得的弹丸红外热辐射能。结果表明:当探测距离一定时,弹丸作用于光幕的表面红外热辐射能与光电探测器接收辐射能成正比;当弹体长度与幕厚相等时,光电探测器获得的信号最强;距离越远大气的红外透过率越小,探测灵敏度越低;3~5μm波长光电探测器可获得最佳弹丸红外热辐射能。  相似文献   

17.
空间碎片碰撞风险评估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评估航天器遭遇空间碎片碰撞风险,基于GUI技术自主开发了一套空间碎片碰撞风险评估系统(MODRAS).并以特定轨道航天器为应用实例进行了风险评估,得到了空间碎片通量分布、航天器暴露面积、航天器遭遇的碰撞数等数据.结果表明,航天器遭遇空间碎片碰撞的概率与其运行轨道高度、倾角以及碎片大小等参数有关;改变航天器飞行路线及运行姿态可有效减少空间碎片的碰撞风险.  相似文献   

18.
Deming D  Seager S  Richardson LJ  Harrington J 《Nature》2005,434(7034):740-743
A class of extrasolar giant planets--the so-called 'hot Jupiters' (ref. 1)--orbit within 0.05 au of their primary stars (1 au is the Sun-Earth distance). These planets should be hot and so emit detectable infrared radiation. The planet HD 209458b (refs 3, 4) is an ideal candidate for the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is infrared light because it is eclipsed by the star. This planet has an anomalously large radius (1.35 times that of Jupiter), which may be the result of ongoing tidal dissipation, but this explanation requires a non-zero orbital eccentricity (approximately 0.03; refs 6, 7), maintained by interaction with a hypothetical second planet. Here we report detection of infrared (24 microm) radiation from HD 209458b, by observing the decrement in flux during secondary eclipse, when the planet passes behind the star. The planet's 24-microm flux is 55 +/- 10 microJy (1sigma), with a brightness temperature of 1,130 +/- 150 K, confirming the predicted heating by stellar irradiation. The secondary eclipse occurs at the midpoint between transits of the planet in front of the star (to within +/- 7 min, 1sigma), which means that a dynamically significant orbital eccentricity is unlik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