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研究带刚性连梁的双肢力墙及其结构控制性能,首先,介绍四种形式刚性连梁的试验研究即普通钢筋砼刚性连梁、劲性钢筋砼刚性连梁、带摩擦滑动节点的钢筋砼刚性连梁以及带钢支撑摩擦滑节点的刚性连梁。由于具有良好度、刚度以及强震后易修复的特性,带钢支撑摩擦 动节点的刚性连续最适用于  相似文献   

2.
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刚性连梁及普通连梁性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进行了四种形式11个试件刚性连梁及跨高比为4.6的普通钢筋砼连梁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结果表明:劲性钢筋砼的刚性连梁及带钢支撑摩擦滑动节点的刚性连梁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跨高比较大的普通钢筋砼连梁具有良好的延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层建筑在城市中不断地增加,作为高层建筑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连接墙肢与墙肢、墙肢与框架柱的梁称为连梁。连梁一般具有跨度小、截面大,与连梁相连的墙体刚度又很大等特点。一般在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的作用下,连梁的内力往往很大。此外,高层建筑中,由于连梁两端墙肢的不均匀压缩,会引起连梁两端的竖向位移差,这也将在连梁内产生内力。在设计时,即使采取降低连梁内力的各种措施,如增大剪力墙的洞口宽度、在连梁中部开水平缝、在计算内力和位移时对连梁刚度…  相似文献   

4.
带可更换连梁的新型联肢剪力墙的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型可更换连梁,在连梁中部设置耗能部件,地震时塑形变形集中在耗能部件(可更换段),震后方便更换,非更换段在地震作用下不屈服.介绍了可更换连梁的设计方法,并对带有可更换连梁的新型联肢剪力墙和传统联肢剪力墙进行了时程分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震作用下,可更换连梁没有屈服,对墙肢提供约束,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可更换连梁屈服,其塑形变形集中在可更换段,非更换段保持弹性;与传统联肢剪力墙相比,新型联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显著改善.最后,提出了新型连梁变形与层间位移角的关系,为可更换段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陈峰  张旭 《科技促进发展》2010,(8):143-143,142
在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连接墙肢与墙肢,墙肢与框架柱的梁称为连梁。连梁一般具有跨度小、截面大,与连梁相连的墙体刚度又很大等特点。一般在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的作用下,连梁的内力往往很大。本文主要介绍了在高层建筑中,剪力墙连梁设计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后张无粘结预应力装配式短肢剪力墙拟静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两种基于干性连接的新型后张无粘结装配式短肢剪力墙--直接装配式和混合装配式短肢墙--的抗震性能,进行了两榀八层新型短肢剪力墙拟静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合理设计的后张无粘结装配式短肢剪力墙,可以实现"强墙弱梁";连梁的裂缝及损伤均只集中出现在连梁与墙肢的结合部,其它部分基本保持弹性;后张无粘结预应力装配式短肢剪力墙在地震作用下连梁大部分保持弹性,塑性变形主要出现连梁与墙肢的连接部位,有利于震后修复;混合装配式短肢墙因墙肢与连梁处纵向普通钢筋的加入,其极限承载力较直接装配式短肢墙提高了23%.  相似文献   

7.
对一座带连廊——复杂体型高层结构进行了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一个1:25的高层建筑模型,通过对其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的分析,发现由于质心和刚心相距较远,结构扭转振型在结构动力反应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量;由于设备层层高明显低于普通楼层,造成其线刚度较大,形成刚性层,致使其上下相邻层层间位移、扭转反应发生突变,刚性连接的连廊在保证结构两肢肢尖协同工作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从应变分析来看,两肢肢背连粱在中震及大震阶段应变反应更大,说明连梁在保证两肢肢背协同工作的同时,将产生较大的内力。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构件连梁在地震中起到了一种耗能的作用,对减少墙肢内力、延缓墙肢屈服有着重要的作用.介绍了连梁的变形及破坏,即延性破坏和脆性破坏,指出了使连梁设计满足强剪弱弯的原则时所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具有多个不同参数的RC框剪结构模型进行了多条强震记录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和Pushover分析.通过对比各算例的计算结果,归纳总结了RC框剪结构的典型耗能分布模式和损伤机制,并对影响结构损伤机制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RC框剪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可能会形成“强墙肢弱连梁”和“强连梁弱墙肢”的典型损伤机制.前者可使结构获得稳定可控的耗能分布模式,后者则会导致结构形成位置不确定的局部耗能集中层.连梁与墙肢相对刚度比是影响结构损伤机制的重要因素,较小的连梁与墙肢相对刚度比可使结构易于形成“强墙肢弱连梁”的损伤机制;改变框架和剪力墙的相对比例则不会影响结构的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联肢剪力墙在水平力作用下的破坏机制,介绍了联肢剪力墙连梁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新型带防屈曲支撑的钢连梁结构体系,并对其进行了概念分析和应用前景分析,指出了带防屈曲支撑钢连梁结构体系有待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刚梁对双肢剪力墙动力特性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连续化方法推导出在任意水平集中力的作用下,带刚梁的双肢剪力墙结构的内力、侧移的计算公式,并利用所得公式,计算结构的动力特性,探讨刚梁刚度、设置高度对结构基本周期及振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有限元软件HyperMesh,采用等效结构应力法研究支座加劲肋宽度及其位置对正弦波纹腹板梁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支座加劲肋宽度增加至加劲肋与腹板接触时,并且加劲肋位于正弦波纹腹板的波峰处时,正弦波纹腹板梁的疲劳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3.
不规则布置梁节点的设计是钢结构设计中的难点.文中以不规则布置梁加强环式梁柱节点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该类型节点的足尺模型试验,了解节点的受力性能和破坏机理.基于试验结果,采用理想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和Von Mises屈服准则,并考虑几何非线性的影响,建立了与试验模型对应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利用有限元程序进行了参数分析.综合试验、有限元分析结果,提出了不规则布置梁加强环式梁柱节点承载力和刚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类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刚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该文对附着在空间运动体上柔性悬臂梁的动力刚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微元法建立了中心刚体作任意三维运动时梁作横向二雏振动和纵向一维振动的柔性梁动力学方程,此动力学方程计及了动力刚化效应。采用假设模态法对柔性梁进行离散,离散时计及了横向变形对纵向变形的耦合。通过一个仿真算例分析了动力刚化效应对梁变形运动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滑模变结构控制在柔性机械臂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假设模态法,对带有末端荷载的柔性机械臂,推导出考虑动力刚化影响的柔性机械臂有限统一致线性化动力学模型。通过极点配置技术设计滑模超曲面参数,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实现关节转角的运动轨迹控制。采用LQR方法设计弹性模态器,抑制由于刚体运动而激发的弹性振动。文中最后针对一单杆柔性机械臂进行了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后的结构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后的结构非线性行为,基于Timoshenko分层梁理论,选取恰当的混凝土和钢筋的本构关系,考虑了混凝土的拉伸刚化效应和中性轴变化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力、变形的影响,有效地模拟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开裂、屈服和失效全过程.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单调加载下的受力性能,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探讨了梁开裂后的刚度和截面的应力重分布现象.算例表明分层梁单元模型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非线性分析有良好的适应性,对梁开裂后的使用性能评估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范围运动柔性梁的连续力法撞击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研究了柔性梁作大范围旋转运动时的撞击动力学问题.采用子系统法建立了考虑"动力刚化"效应的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并采用假设模态法描述变形,将偏微分形式的动力学方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采用Hertz接触理论和非线性阻尼理论建立接触-碰撞模型,导出柔性梁含碰撞的动力学方程.文中给出了算例,验证了该文方法,并对大范围旋转运动下的柔性梁的动力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超宽加劲梁在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分布规律,为超宽加劲梁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剪力柔性梁格法,通过Midas/Civil建立空间有限元梁格模型,对自锚式悬索桥加劲梁受力性能进行分析。【结果】在施工过程中,加劲梁横截面各腹板处顶、底板中纵向应力的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预应力张拉工况中,加劲梁外侧边腹板处压应力最大;体系转化工况中,中腹板处压应力增量最大。体系转换过程中加劲梁顶、底板的应力变化规律不同,顶板中的压应力值在体系转换完成后达到最大,底板最大压应力值则出现在体系转换过程中。施加二期恒载,对吊索进行被动张拉,能够有效地减少主动张拉吊索过程产生的顶、底板应力差值。【结论】主缆轴力与预应力作用是造成加劲梁内应力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预应力钢束的数量及位置,能够使加劲梁内应力分布更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