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
先进的课程理念,只有在课堂上扎根生长,并开花结果,新课程所预示的教育远景才能实现。而作为备课的直接产物—教学方案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蓝图,要研究教学的"破"与"立",无法绕开教案问题。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言:"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这样看来,教案改革应与课程改革同行,创新教案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必然要进行语文教案创新。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课程的研究。美学视野下的语文课程是指编制者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而规定的内容、范围、分量、进程等的总和,即明确语文教育"应该教学什么"的问题。它是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的首要工作,也是语文教育研究的第一项内容。"健康的语文课程"的研究从宏观深入中观、微观,从笼统模糊走向明确具体,这就为构建系统完整、要素分明的语文课程体系提供了学理支撑。作为"健康的语文课程"至少应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课程中的语言课程、文章课程、文学课程等三大板块。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改革不能为了"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会有利于新课程的健康迈进.  相似文献   

5.
周秋霞 《科技信息》2009,(9):249-249
语文课程理念的一系列重要更新,热切呼唤着教师角色相应作出深刻的转换。这种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新成长而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建构。这就需要首先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感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  相似文献   

6.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21世纪语文新课程的一条基本理念,这一基本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而能否充分开发阅读教学的虚灵空间又是彰显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之特色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神会妙悟文学性文本的艺术空白时,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鼓励学生发挥审美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审美体验;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正确区分对号入座式的解读;了解文学性文本的空白类型,想象文本空白里的虚灵之美.  相似文献   

7.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体现,很多中外教育家总是把对学生的思维培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训练思想(维)"。回顾半个多世纪的语文教育史,人们对思维培育重要性的觉悟是很缓慢的。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大纲从"逻辑教学"到"发展智力"再到"发展思维",实现了认识上的2次飞跃。近几年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出台,思维教学也越来越被重视起来。新课程标准将"发展思维"确立为课程理念,正式将其列入课程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科学定位标志着语文课程"发展思维"正走向一个认识自觉的新阶段。该文通过对建国以来语文课程文件关于思维"词语"的统计,进行纵横向的分析,更加清楚地了解语文课程文件中对于思维发展的具体要求,以期一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思维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来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中提出的发展思维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刘君英  肖慧 《科技信息》2012,(21):258-258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技校语文课程体现得尤为突出。技校教材主要以人文为主题,可以将其理解为一所关乎生活而不关乎分数与名次的,实用的、支持表达与交流的学校,其工具特性和人文精神浸润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发挥着有形和无形的作用。对技校生来说,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知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与学生自我发展"课题实验,基于革除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并着眼于语文教育的发展,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更新语文教育理念,整合教材,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建构符合新课程的语文课程体系,深入研究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方法,课题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多方面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从语文新课程改革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研究、语文课程结构的研究、语文课程资源的研究、语文课程评价的研究等方面,对2005年语文报刊中有关语文课程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自2001年新课程开始实验以来,在义务教育阶段,汉语"口语交际"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被明文规定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阶段,汉语"口语交际"与"写作"并重,被列入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的"表达与交流"板块,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要点.然而受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课标的预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文章分析了当前汉语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自启动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我们固然无法抹煞,但是课程标准中缺失课程内容(语文知识)这一问题也逐渐成为摆在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者面前不可忽视的难题,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对"语文知识"进行重新反思。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出在内容上,亦即出现在"语文知识"上。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改革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全新革命,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呢?  相似文献   

14.
梁彤 《科技资讯》2006,(29):130-130
高教中文课标的改革(课改)的实施,使得需要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使新的教学理念得到全面的实施。为了使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更好地适应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本文对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不仅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而且应加强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作能力,阅读能力,更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中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积极扩宽语文学习以及语文实际运用领域,注重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语文课程应加强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应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注重跨学科学习,同时应该扩展语文的实际应用.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科学、有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是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该文主要从教学时间、教学空间以及教学理念三个方面具体探讨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具体方案,旨在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唐三春 《南昌高专学报》2009,(2):143-144,151
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从思想观念到教学行为的一次根本性改革.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顺应这种大势,正确体现国家意志和时代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精心钻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深入了解教学对象,宏观把握教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努力拓展语文课程资源,为祖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人才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9.
倾听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倾听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和品质,是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的必备条件。但教育教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小学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教育教学,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而我国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对其学习乃至今后的工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具有健全人格,拥有健康心理是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新课程提出了"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的宏伟教育目标,这一目标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目标,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实行语文课程的德育渗透呢?所谓"浇花浇根花才旺,育人育心心才正"。而文学的润"心"细无声值得一试!巧用课本文学,挖掘课本文学的德育潜质,让文学与精神相遇相撞,无声启悟于心灵。让学生从文学中解读自我弱点,从文学中确定自我方向,从文学中把握人生态度;愿语文教师都携起手来,极力引导学生在与文学的对话中净化心灵,让文学育人育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