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魏萍 《甘肃科技》2011,27(2):5-7
1998年我国开始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工作,2000年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启动,2001年国家林业局又将其列为全国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六项工程之一。天保工程的实施,对于加快榆中县造林绿化步伐,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提高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挥森林三大效益,促进森林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实施第二期天然林保护工程能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实施第二期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意义及具体营林生产对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岷江林区森林覆被率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森林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4.
巫小鸿 《广东科技》2011,20(10):58-59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天然林资源管护是天保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系统阐述管护任务及责任区情况、森林管护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天然林保护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一项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重点建设工程.以吉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促进了林业系统标准化、结构化和系统化,使林业信息共享成为可能,提高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管理水平.在研究过程中,解决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结构与技术标准、知识库、方法库和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基础信息数据的分类、组织与挖掘、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测试等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6.
天然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战略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林资源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也是我国森林经营的主要对象。天然林资源的发展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对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常胜忠  刘长东  马燕 《科技信息》2012,(28):443-443
在延安的北部,分布有大量的天然次生林,被誉为陕西省的俩叶“肺”,生态区位尤为重要。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禁止一切采伐活动,使这里的林分得以保护,生态环境逐渐好转,生态功能修复明显。在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投入资金即将停止的情况下,森林的保护工作愈加重要,森林保护与投入的矛盾日益明显。应用森林近自然经营理念,可以尝试解决森林保护与投入的矛盾,为延安北部林区的保护与发展探求出路。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大力造林固然对于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要,但考虑到林业的未来及国营林场对今后生存与发展的经济需求,在注重人工林公益效能的同时,必须注重其经济效能的发挥。即在营造人工林的初始,就要做到其公益效能与经济效能的结合与兼顾,也就是要求其公益效能与经济效能都达到最大化。本文论证了森林公益效能与经济效能结合与兼顾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使两种效能均达最大化的办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对天然林的重新分类和区划,调整森林资源经营方向,促进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发展为措施,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为根本目的。因此,保护天然林资源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发展可持续林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蒲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效益和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之一。详细介绍了蒲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环境及成效,分析了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蒲县生态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国土保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森林资源的国土保安功能、以及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战略地位,认为影响我国国土安全的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等。要从根本上保障国土安全,就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做到林水结合,标本兼治。通过加强宣传,完善法规制度和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力度等措施,保障我国森林资源的稳步上升,充分发挥森林保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足迹分析中,区分消费型生态足迹和生产型生态足迹,生产型生态足迹又区分区域实际使用的和用于外部消费的生态足迹,提出区分总生态承载力和可利用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为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应用于自然保护区等小范围地域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方法框架.以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区,应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其已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可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和总生态承载力,通过比较生态承载力与区内实际生产型生态足迹,目前保护区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对林、农等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强,产业层次较低,对经济、社会、环境长期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滑坡是山区道路桥梁工程常见的地质灾害,而滑坡体受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发生的蠕动变形将严重威胁到桥梁的结构安全和高速公路行车的安全。以安徽省某高速公路桥墩处滑坡为例,通过现场调查的研究手段,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条件以及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通过滑坡理论计算分析,论证了该滑坡的稳定性。根据滑坡的特点,提出"支挡防护+防排水"的综合治理措施,加固后坡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证明了加固方案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对类似滑坡工程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福建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天然乔木林的生物量碳库及其变化,并提出增汇策略,为天然林的固碳能力提升和科学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福建省2003—2018年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结合主要林分组含碳率、根冠比,估算福建省天然乔木林碳储量变化和碳密度。【结果】福建省天然乔木林碳储量由2003年的156.11 Tg增加到2018年的248.68 Tg,年均增长率为3.15%;碳密度由2003年的47.30 Mg/hm2增加到2018年的76.24 Mg/hm2,年均增长1.93 Mg/hm2。天然乔木林碳储量以阔叶类树种(含针阔混交林)占主体,4个清查时期占比均超过70%,最高达86.47%。2003—2018年,天然乔木林幼龄林和中龄林面积占比58.78%~73.76%,碳储量占比50.72%~61.90%,面积和碳储量都以幼、中龄林为主,但占比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且呈现碳储量占比明显低于面积占比的特征。天然乔木林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各林分的碳密度总体上以阔叶类高于针叶类。【结论】福建省天然乔木林碳储量呈较快增长趋势,碳密度不断提高,碳汇能力明显增强,随着天然林保护、生态修复的持续,现阶段以中幼龄林为主的天然乔木林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未来固碳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化工专业传统实习模式——纯粹的下厂参观或纯粹的仿真模拟实习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现状提出了"仿真实习与现场参观相结合"的实习教学模式,笔者已将这种模式应用到实习教学实践中,两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实习教学模式经济实用,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多样性特征,森林病虫鼠害发生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说明导致森林病虫鼠害大发生的森林生物多样性原因在于:森林树种、森林类型及其分布状况比较单纯;林分结构多样性简单;灌草植被种类虽多,超群种类较少;人为干扰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趋于减少;天敌种群数量低,不能有效控制森林有害生物种群上升.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的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森林水文生态效益计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所论述的系统包括三类技术方法:(1)利用电子计算机对现有资料定量分析,以便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如一国或一省)建立数学模型,并同林区划分联系起来,(2)到林场或其他森林经营企业作一次考案,以便发展多种用途的林业,(3)建立一个长期固定的实验站,以便观察和记录在不同集水处或一些典型森林群落的森林效益,提供计量和评价的参数。文中分别给出了上述三类技术方法的实例,它们构成了一个计量和评价森林水文生态效益的f完整系统。  相似文献   

18.
以西宁市瓦窑沟流域自然地理和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研究了该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认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瓦窑沟流域水土流失现象产生的主要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研究区水土流失的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管节—接头的弹性地基梁法及顶管施工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曲线顶管工程的特点,通过建立管节-接头力学模型及弹性地基梁法,对顶管施工的顶力、管接头张开量、管段内力、土体抗力及土体的稳定性等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研究成果在大口径小半径曲线管施工实践中的成功应用,证明其对今后同类工作中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实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宝鸡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全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宝鸡建设生态城市具有其优越的自然环境、悠久灿烂的人文文化、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资源、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坚实的社会基础等优越的条件,但也存在城市占地规模过小,空间环境紧张,城市生态系统超载;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城市"三废"污染严重,生态问题愈来愈突出;生态屏障脆弱,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提出生态城市建设应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发挥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绿化;以生态重点工程带动生态城市全面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