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智能电网与用户的友好互动赋予了需求侧管理新内容。通过应用先进的通信、传感、计量技术和计算方法,采用智能化电表、电器与用户紧密相连,有效地促进了需求侧管理全面开展。首先介绍了智能电网环境下需求侧管理的特点,阐述了需求侧管理内容:消减高峰时段负荷、增加低谷用电负荷和移峰填谷;其次介绍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峰谷分时电价数学模型,并详细说明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最后总结了智能电网对电力需求管理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一项推动电力建设与管理发展活动,随着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发展,通过进行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运行系统的建立,对于促进电网供电运行的合理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电网运行管理以及电力营销活动中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内容。本文将在结合我国电力建设与发展中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工作现状,对其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智能电网建设对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推动作用等进行分析基础上,进行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建议的总结分析,以促进电网建设与电力事业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不应仅注重发电侧的量和质,更应该注重需求侧的管理。采集更为全面的用户侧用电信息及时反馈回电力企业,通过必要的措施加强需求侧管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也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久之计。智能电网的发展引导并促使电网需求侧管理不断丰富内容适应要求,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该文结合当前智能电网发展,对智能电网条件下的需求侧发展趋势做了基础性展望研究。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智能电网的重要性,分析了智能用电和智能电表及其特点,详细论述了智能电表在智能用电中的重要作用,即提高负荷预测准确度、优化首选新能源、提高分布式能源利用效率、提供故障分析依据、提供智能化需求侧管理、实现用户参与互动、创建电网友好环境、杜绝传统窃电行为、加快电力营销现代化进程等.指出智能电表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装备,必将对实现智能电网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5.
需求侧管理(DemandSide Management,DSM)是未来智能电网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DSM算法帮助消费者成为电力系统更积极的贡献者,通过可移动的负载来达到系统调度的目的。文章首先介绍了智能电网,接着概括了智能电网下DSM的新变化,最后通过将DSM分为4个重要部分来探讨了智能电网下它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智能需求侧管理系统作为智能电网中合理供配电的重要决策系统,已经成为许多电力营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了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现状后,对实际运行中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探用户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下,对电力发展的需求标准也越来越高端化,而智能电网运用高科技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电力资源需求,使电力能源与信息需求能够实现平衡发展,对电力事业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将智能电网下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规划以及具体实施机制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电力市场改革不断深入下的电力营销,和社会能源压力日益紧迫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出电力需求侧管理和电力营销是相辅相成的观点,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降低高峰负荷增长,提高用电的效率,从而为电力营销创造良好环境,而电力营销的日益成熟,则反过来又能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分析智能电网下智能需求侧管理的目标及其支撑设备,对涉及的物联网技术做了简介和分析,探讨智能需求侧管理中的高级计量架构AMI、异构接入、云计算及物联网在智能需求侧管理中的综合应用,为面对智能电网的智能需求侧管理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潘慧 《广东科技》2006,(6):23-24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用电结构的改变,城市以及地区电网昼夜电力负荷差值越来越大。由于空调用电主要集中在室外气温较高的中午和下午时段,使得原本已是波浪型电力负荷的高峰时段负荷激增,大多数城市电网出现高峰电力不够用,而低谷电力用不了的情况。这种不断增加的电力负荷差给电网安全、合理和经济地运行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由此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仅靠电网调度来满足昼夜电力需求变化已经非常困难。通过用户侧的用电负荷调整来实现电力负荷均衡,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针对配网大数据应用背景下难以建立用户用电行为刻画模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聚类和随机矩阵理论的电力用户用电行为刻画方法.首先利用K-means聚类法对海量用户用电特征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用电模式对用户进行群体划分.然后基于随机矩阵理论建立用户用电行为分析模型,利用各用户群体的经济数据、气候数据及电力价格数据等辨识与用户群体用电量相关联的因素,实现对电力用户用电行为的刻画.最后通过甘肃省武威市电网实际用电数据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电力精准营销和制定电力需求侧响应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袁丽 《科技资讯》2014,(34):10-10
电力企业是国家发展经济建设的重要行业,在当前大力发展智能电网的大环境下,电力需求、电力生产、电力营销等都面临着新的竞争和挑战,消费者的需求和要求进一步加大提高,作为与用户紧密联系的电力需求侧,应加快管理创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邓孟昆 《广东科技》2013,(10):95-9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也在逐年攀升,对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有了新的要求。目前,供电企业亟需解决电力供需矛盾,并且缓解电力紧缺的现状。而用电需求侧管理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咱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供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加强用电需求侧的管理,是提高用电检查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在不断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机制中,实现用电检查工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智能电网是电力用户和供应商之间双向通信的下一代电网.有效的需求响应管理可以降低发电成本和用户用电费用.在供电方引入多个火力发电和多个可再生能源电力公司,提出一种面向用户需求的电力公司选择方案,以最大限度降低用户成本,同时可以改变用电的峰谷期.通过整合可调度负载与电力公司的选择制定联合方案,提出用电与供电之间的博弈模型.利用分布式算法,证明博弈均衡的存在.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联合方案可使用户成本最低,并且可以达到电网削峰填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电力作为我国当前应用最为普遍的能源,电力事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我国近几年来对于电力事业发展也愈加重视,电力的相关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尤其是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电力网络的运输效率和稳定性,提高了供电的质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在不断得到完善,这给电力营销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工作,已经由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向网络智能化管理的方向转变,极大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发展,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就针对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用电营销工作进行探讨,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智能电网与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供电企业需要变革传统电力营销服务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和发展电力营销策略,在日益激烈的电力竞争中创造更高的营销效益。分析了智能电网背景下供电企业电力营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探讨了开展电力营销管理创新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德国一直致力于在可再生能源时代领军世界,而智能电网是未来低碳电力系统的重要一环,其中企业、政府的支持与管制对智能电网的发展尤为重要。德国E-Energy(信息化能源)试点项目,旨在通过一个开放式的区域电力市场,将发电商、用电可调节的消费者、能源服务供应商、电网运营商集成为一体,借助信息和通信技术将发电直至消费的全部流程集成在一个平台,及时地交换信息进而优化整个系统。而需求侧作为缓解电力供需平衡的一种重要资源,在电力用户主动参与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综述德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实践及经验,分析其对中国电网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自动化以及数字化是现代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电力电子是实现电网智能化的前提,它在智能电网的应用既是电网技术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它制约着整个电网的技术发展,同时影响电网输出的电能质量和电压的稳定性,智能电网作为我国一项基础性的设施,是保证我国人民用电安全,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中的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该文就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展开了分析,就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海发红 《科技信息》2011,(33):I0020-I0020
智能电网是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物联网作为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在智能电网的发、输、变、配,用电环节的应用,调高了电力规划化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居民用电需求的激增,建立智能电网成为国家电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电网的控制与调度过程中,工作计划、行政事务、文件报告等应进行协同管理,系统中数据应该完成区域性的共享与传输。本文主要探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中的数据总线技术,通过分析数据总线技术的各个组成部分,指出双向三态形式总线在电网调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