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线索来看,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抽象王国到现实世界的实质性嬗变过程。随着世界观转变的最终完成,马克思找到了文化得以生成和发展的真实根源——实践,并最终将"人的文化"的系统研究融贯和体现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中,从而使"自然—人—社会"构成了完整的统一性总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使其在基本理论的层面上得到重释和澄明,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理性”思想基础上建立了社会批判理论,目的在于寻找解决社会困境的出路。其中,哈贝马斯虽然吸取了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某些成分,提出了社会进化思想。但哈贝马斯的社会进化思想与马克思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人的解放等学说方面存在严重分歧,最终从本质上背离了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原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人本质理论是在对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以及它们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批判中生成的。根据不同时期批判对象的特性,马克思依次揭示了寓于批判对象中的人本质的内涵。在次第展开的革命的批判中,马克思人本质理论逐渐完善,并且最终在批判中创立了唯物史观,使人本质理论在唯物史观的照耀下形成了完整而科学的形态。马克思从确立人的自由本质,到批判人本质的不同异化形式,最终揭示社会关系既是人本质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人本质的异化,其人本质理论的批判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逻辑过程。批判是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生成方式,并且仍然是当下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社会协调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人的发展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最高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必备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展并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协调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科学思想中最伟大成果。它的创立是对以往社会历史观的彻底变革。梳理马克思实现这一变革的思想进程当然十分重要,但通过梳理概括马克思实现这一变革的理论关节点,也是不可忽缺的。由社会历史观的理论性质所决定,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对社会生活本质的概括、对意识与生活关系的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变革的三个理论关节点。  相似文献   

6.
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社会和谐观,以"现实的人"为思考的中心,以对"人"的关怀为动力,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社会和谐的中心思想,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指明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说明和谐社会具有自由、公正的本质向度。而自由和公正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人文精神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继承了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和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合理内核,并根据当时市民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点,以物质生产关系为核心,确立了市民社会是以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三者相统一的动态系统。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程,而且可以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其社会发展理论所依据的一种理论范式,其特质在于存在着多维向度: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所有制向度、历史主体人的发展的向度、"真正人类历史"的向度、生产工具的向度.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究得出:东方社会可以有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跨越式发展".中国选择"跨越式发展"道路具有必然性和可能性,是中国实现迅速崛起的唯一选择,同时验证了马克思社会形态"跨越式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人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凸显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享观、人与自然的平等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的人文关怀观;其时代价值升华了"生态人"理论的人学价值,深化了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深刻内涵与外延,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朱月宇 《科技信息》2013,(17):169-169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对人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适时的调整工作方向,将自由个性发展,人的能力及社会关系发展,以及人的主体性理论有机的结合,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大学生的交往能力。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具有实践性。  相似文献   

11.
各个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阐述了各自关于未来社会分配的思想,这些思想为马克思创立按劳分配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是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思想渊源。此外,马克思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局限性,为创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马克思完成了按劳分配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定义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指出了人的发展的关系性。同时,马克思理解的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思想意识形态诸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解瑞平 《科技信息》2011,(29):I0162-I0162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使用"全球化"这个词语,但在他的著作中却明确提出并深入研究了全球化问题,这也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深入阅读和研究马克思关于全球化思想的基础上,就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共产党人的命运与全球化思想的关系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对现代性的理解、反省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毕生的理论主题。马克思正是在对资本全球化社会的反思性批判中,使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出场。对启蒙现代性两大基石——抽象的人和绝对理性的批判与反省,造就马克思现代性视域的核心层面。我们要以马克思反思现代性的思想为指导,借鉴西方哲学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的思想资源,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引导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科学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交往关系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等多个维度对世界历史思想作了系统而精辟的阐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人们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它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权利观是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观点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呈现出两次理论转向。第一次理论转向是受康德自由主义的权利法哲学影响,提出了"法的形而上学思想"、"形式法与实体法的学说",这一时期的权利观理论带有明显的理性主义色彩,主张人的理性行为与自由权利的不可分性,高度重视人的自由在法律上的重要性。第二次理论转向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反思与批判青年黑格尔主义的法学观点,把权利看作是一个社会历史现象,主张权利问题的社会历史性与物质制约性。马克思权利观的转向对于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与权利观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的"七·一"讲话,核心内容是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进一步发挥。本文旨在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新视觉,进一步揭示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实质。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核心是"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进一步发挥,本文的要诣就是要提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和谐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传统之中,可谓中国传统"和合"哲学在当代的映照,其深层的内涵又与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精神相互融通。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产主义——人类理想王国进行了初步设想,其中就凸显出对人全面发展的关注,贯穿着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大一统"的和谐思想。解读它,不仅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早期相关理论,而且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把社会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悠久的理论传统.近代以来,对"社会有机体"进行专门系统而又有价值的探讨则始于黑格尔.包括圣西门、孔德和斯宾塞等人.这些思想家们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中所蕴含的合理成分,被马克思所批判吸收,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在对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中,在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互动中最终形成的.其经历了一个逐步提出和清晰化的过程,按照历史和逻辑的顺序,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对社会有机体理论的酝酿过程;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有机体思想;在随后的<资本论>等著作中社会有机体理论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既定的社会现实孕育既定思想的稚体,催生既定思想的发展.对特定理论资源的批判继承也为既定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增加了养分。纵观马克思的文本,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自由历史、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的延伸以及施蒂纳的"唯一者"概念的现实化,成为了马克思批判和借鉴的标靶,同时也为马克思构思个体自由思想提供了理论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