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传统城镇化在本质内涵、目标内容以及实现方式上的全面提升,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吉林省城镇化发展问题的研判,研究了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并对其主要路径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化长期的片面畸形发展已经使城镇化发展呈现了病态特征,具体表现在城镇化与工业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协调性,以及城市空间结构混乱与中心城市功能不突出等.据此提出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应是资源利用高效、环境生态本底优越、经济持续集约发展、文化繁荣昌盛、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大中小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协调发展的"四化"统筹和"三型"一体的城镇化.最后从特色城镇体系的构建、吉林中部城市群的塑造、重点功能区的推进以及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等视角对吉林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路径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弊端越发明显.分析了城市化背景下中小城市建筑文化发展的现状:传统建筑保护不当和过度保护、现代建筑存在千篇一律和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建筑伦理文化观等;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市建筑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加强监管建筑伦理道德、确定传统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发展地域性的城市建筑文化等建议.以益阳市为例,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市建筑文化建设的多项措施,以期解决现有城市发展中的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以经济增长度、社会发展度、生态适宜度、文化辨识度、制度接受度为研究思路,运用熵权法对2008-2017年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空间自相关、时间权重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动态演化机理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区域差异明显,高水平的城市发展主要以厦门市和福州市为主,泉州市的城市发展呈现出中等水平状态,而其他城市则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且表现为正向相关性,空间集聚类型呈高值集聚;城镇化率与城镇化发展为质量同步型,主要表现为以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为主的HH型及其他地级市的LL型.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逐年提升,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地域差距明显;在局域尺度下,城镇化发展质量呈现出向高水平发展的动态过程,表现出两极-多级分化分布,区域间差距趋于分散.  相似文献   

4.
结合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实际,总结出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二级指标6类,即城市人口与地域指标、城市经济指标、城市生活方式指标、城市发展潜力指标、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三级指标21类.对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和Q聚类分析,对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做出对比,将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划分为4类,在此基础上对4类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5.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型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安徽城市文化遗存丰富且别具特色,要利用现代科技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把城市建设成为底蕴厚重、特色鲜明、包容开放的人文魅力空间;突出文化、生态和生活质量的建设导向,将更多的城市建设成为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海绵城市和人文城市。  相似文献   

6.
刘道兴 《河南科学》2014,(6):925-929
长期以来,把城市作为经济载体的思路主导城市发展,形成了"经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导致城市出现种种弊端和"城市病".实际上,城镇化应当以人为核心,城市首先是人居中心,应当把城市规划建设成为"人文城市".而实现城市发展从"经济城市"向"人文城市"的转型升级,才是"新型城镇化"的点睛之笔.面对城镇化加快和城市规模急剧扩大的新形势,河南省应当深刻把握人文城市建设的内涵、途径和举措,努力把河南城市打造成为历史文化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全面提高城市文化艺术品位,为建设美丽河南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将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智力支撑,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巨大引擎.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以提升城乡文化、公共服务为中心,实现城乡社会和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社区体育服务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方面,但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为新旧价值取向错位、边缘人群体育活动参与不足、体育文化服务不到位、终身教育理念缺失等几个方面。解决这些矛盾的对策,主要包括强化社区体育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加强城乡体育文化服务的引导,更加明确地倡导终身教育的价值取向,并借此实现新城镇化过程中社区体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医疗服务等发展不平衡不全面,城镇居民城市权利被忽视被削弱。为了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与全面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做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文章借鉴大卫·哈维的空间理论中关于城市空间问题的总结以及如何帮助居民争取城市权利的方法,并结合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具体的本土化问题,探索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权利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产业""城市""人口"三个维度构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近三年16地市的城镇化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安徽省各类地区产业、城市、人口因素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城镇化质量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不同区域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且在"产城人"方面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应分类发展,加快构建省域城镇化发展的协调联动机制及相关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沙,其历史文化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长沙的历史风貌不复存在,众多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建筑被拆除或破坏,严重影响了城市文化生态和城市文化建设。我们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意义,通过采取有效方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的关系,加强成片大范围历史建筑的保护,从而更好地保护长沙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相似文献   

12.
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同时蕴藏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对译者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即文化沟是翻译的主要障碍。为了准确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在文化移植的过程中,必要的妥协和补偿手段势在必行。常用的文化移植的方法有:释义、归化、加注、增译、虚实互化等。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意识形态风行的情况下,通过对文化整合其他组成成分并维系社会生活的整体秩序的功能的分析,对全球化意识形态、文化帝国主义以及社会科学的“麦当劳化“概念进行诠释,指出当今各国一定要注意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文化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过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之后进行文化转型。中国文化转型已于2006年全面启动。其特点是:在文化转型中,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出更加矫健的步伐;起步晚但承载的任务重;通过文化转型使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相得益彰。公益性文化事业在政府主持经营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成为文化转型过程的新亮点。转型期文化作用于各种主体时将更加彰显先进文化的力量。转型期文化将与其他环境因素共同对主体发挥积极的作用,使我国公民的主体意识更加凸显,促使中国公民在国际交往中更具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文化共生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普遍社会现象,也是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所依托和运转的文化共生模式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基本模式。运用共生理论与方法推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折扣”问题是我国参与国际文化贸易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利用信息粗交流理论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文化折扣问题的成因和本质;在此基础上,简要叙述了“文化接近”对于发展国际文化贸易的现实意义;最后,在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点关于我国发展国际文化贸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探讨文化景观与文化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景观与文化空间的类型,阐释了绿洲的转型对其影响,介绍了绿洲世界遗产典型的文化景观与文化空间,并就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市场文化与文化市场化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给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机遇,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化,充分了解化与市场的内在关系,为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化建设尝试作了合理诠释。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上海文化研究在史料的整理和史实的梳理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可是由城市研究激发的深入犀利的理论思考则乏善可陈.绝大多数研究著作只不过使用不同的材料,来证明"现代化"叙事的正确和"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不可抗拒.从"文化传统"和"都市经验"的角度来反思上海文化研究的现状,希望能在充分发掘上海经验的同时,提供另一种回应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壮族有一种可称为崇智的文化根系 ,表现为对智慧、灵活、机敏的企盼和崇拜 ,这种文化根系在壮族的古代神话中有一系列的原始意象 ,以后又发展成为歌圩这类智慧文化的绿荫和形成刘三姐智慧型的典型形象 ,以至形成壮族特有的文化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