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前,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从需求侧、供给侧同步发力,从组织管理、工作运行等方面系统推进""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国家为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大举措、大动作频频出台,地方区域军民融合发展相继进入了快车道,迫切要求我们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大发展。一、三方面优势已经形成近几年,宁波狠抓军民融合产业培育工作,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成为全国双拥模范七连冠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时隔五年,国家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市场为创新导向的创新思路不变,但对产学研的结合力度由"相结合"变为"深度融合",这充分说明五年来我国企业创新发展步伐加快,产学研合作在逐步深入。同时国家出台一系列针对科技型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制定一系列引导科技型企业创新的平台,促进科技型企业通过产  相似文献   

3.
正媒体融合发展坚持传播正能量,顺应大趋势,不断扩大新合作,始终讲出好故事。为浙江加快推进"一转四创",打造"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营造良好的环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近年来,媒体融合从探索、局部突破,到全面、深度融合,呈现以下  相似文献   

4.
正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云计算就是互联网服务模式的一种创新,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关键基础设施。"十二五"末期,我国云计算总产值达1500亿元,预计到2019年,我国整个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到4300亿元。随着两化融合不断增强,云计算  相似文献   

5.
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正式发布,在此战略规划中,把"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提出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本文结合汾西重工"十二五"两化融合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核心思想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目标和思路,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4105"行动计划中,淮北市紧紧围绕推动创新发展,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目标,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实施"六大创新工程"为主抓手,加速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力求实现科技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淮北经济增长动力实现新转换,在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一)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重大创新部署:1.扎实推进"绍兴城北科创大走廊"建设。统筹"三区"政策、人才、资本、产业等创新要素,以高铁新区建设为增长极,以"一区五园"的绍兴国家级高新园区为主平台,以科技特色小镇为支点,加快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大企业集团研发中心在大走廊内集聚,促进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融合发展。2.统筹推进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加快诸暨、嵊新两大组团创新平台协同发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们现在面临融合的大趋势,科学技术创新也是如此,严格意义上讲,科学、技术、创新三者的融合是一个大趋势。一、知识与创新的三大融合(一)知识体系的融合与嬗变现如今,科学和技术融合速度加快,而且周期缩短。技术进步源自实践经验,向更加依赖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正5月10日上午,在"新工业革命"论坛上,我校与国内第一所高新区平台型产业大学——厦门火炬大学正式签署合作伙伴框架协议,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一起成为厦门火炬大学首批合作伙伴。根据协议,我校与厦门火炬大学将以厦门火炬高新区为依托,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独特优势,携手致力于高新产业人才培训,推进高新技术领域合作;优化高新区创新创业生态,共同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顺应新时代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未来,双方将在厦门火炬大学精品课程体系建设、教育创新与产业研究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杭州主城区之一,江干区早就在谋划建设"智慧新城区"。今年开年,江干区提出要"以城市大脑区级综合版为重点",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人才,加快智慧化手段应用,全面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高质量"智汇芯区"。  相似文献   

11.
《安徽科技》2015,(4):14-14
<正>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在省委、省政府"1+6"系列创新政策扶持下,亳州市委、市政府主动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中医药文化优势,抢抓"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机遇,积极推广应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和运营模式,大力实施"3G"工程,加快"三产"融合,促进"四化"同步,着力推进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亳州)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融合是科技经济融合的核心内容,大力推进包括产学研融合在内的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区域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数字化大背景下,"十四五"期间推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具备良好条件.本文概述了科技经济融合的六种基本组织模式及未来我国加强科技经济融合组织创新、建设创新联合体的5个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深度合作的一种模式,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对产教融合内涵的解析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从协同育人机制、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四个方面,探讨建立与新常态背景和产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轻工类专业依托紧密的校企合作育人优势,通过创建产业特色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校企互动互通,培育"双师型"队伍;发掘企业需求课题,拓展学生创新资源;"产教学"融合,改革实践教学等措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绵阳市作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是我国重要国防科研重地,也是促进军民融合战略的重点地区。该研究围绕绵阳地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优势力量展开分析,探讨了军民融合发展深度不足的限制条件,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路径,以便为绵阳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建议和决策参考,并支持绵阳市乃至四川省军民融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12是嘉兴市两化融合的大力推进年。这一年,嘉兴市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以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导向,重点围绕传统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五大工程",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分类、分批、分步地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建设》2023,(6):8-11
<正>“未来工厂”是浙江省在全国首创打造的智能制造标杆,是推进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创新之举、有效载体,是深化实施“一号发展工程”,打造“重要窗口”和实现“两个先行”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今年1月28日,浙江省委“新春第一会”旗帜鲜明提出打造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做好“高”“新”“融”大文章。“未来工厂”是浙江省在全国首创打造的智能制造标杆,是推进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创新之举、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7.
"跨界融合"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工业设计、信息消费等产业和要素的融合,使福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出领域广、平台多、程度深的态势。要快速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福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基本路径应是:以业态创新打造完备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文化+科技"促进"集成创新",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以文化打造福建旅游品牌;文化产业与现代农业融合,以创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对接,破解文化企业融资"瓶颈"。  相似文献   

18.
进入5G商用元年,5G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江西信息产业呈现融合发展的态势,但也面临融合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两化融合的水平有待提高、融合产业生态链亟待优化、产业发展基础有待加强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推动信息产业深入发展,建议江西把握5G融合发展的产业化方向,培育5G消费互联网新动能,推动"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构建AR/VR、车联网5G应用生态,夯实"5G+"信息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新常态下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翠屏区把"双创"作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措施,加快科技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进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激发科技人员活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促进科技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度融合,带动扩大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主要背景(一)科学技术推动"双创"发展的需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未来5年中,上海调整优化产业机构,需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这其中需要技术进步,更需要制度保障。面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上海将如何通过"十二五"规划来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上更加奋发有为;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更加奋发有为;在加快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更加奋发有为"?本刊特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全面解读上海"十二五"规划信息化发展方向及"智慧城市"发展蓝图,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