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元复合驱技术是油田高含水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但是强碱三元复合驱后对于的储层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为了更好的研究微观孔隙变化情况我们通过微观孔隙实验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OCA接触角测定仪对于空隙结构变化以及接触角进行了检测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后,储层岩石向中性润湿变化,Ca2+与阴离子活性剂间的结合作用有可能使硅石表面从水湿向油湿转化,表面活性剂对油藏岩石的润湿作用受地层水中无机离子协同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压汞及恒速压汞等实验分析手段,对东方气田A井区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类型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部分为石英砂岩,结构成熟度较高。研究区储层孔隙类型多样,结构相对复杂,根据常规压汞资料可将储层分为三类。孔隙结构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张莉莉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3):75-78
有效利用含水低值期动态调整技术,对进一步改善区块开发效果、指导油田三元区块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矿场应用表明,深化井、层间连通关系等地质认识,使储层刻画更加清晰,可保证强碱三元复合驱方案调整更具针对性;采用分类、分区治理,明确各个区域井、层开发矛盾,可有效指导方案调整;开发效果受油层非均质性、注采井距、砂体控制程度、初含水、剩余油分布等因素影响,在含水低值期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可有效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5.
针对江苏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的问题,通过配方优化和岩心物模驱替实验,构建了适合区块原油的三元复合驱配方。首先通过动态界面张力评价,筛选出了具有较高界面活性的表面活性剂/碱体系;同时采用不同HLB值的表面活性剂复配,优化体系的亲水亲油平衡,获得了具有超低界面张力的二元体系。最后通过岩心驱替物理模拟实验,评价了碱/表二元复合驱、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的驱油能力。结果表明,对于普通稠油油藏,单纯碱/表二元体系由于无法提高波及系数导致其提高采收率能力较差,而三元驱体系可以兼顾波及系数与洗油效率,所以获得了较高的采收率,因此对于水驱稠油提高采收率的首要指标是提高驱油剂的波及效率。 相似文献
6.
三元复合驱组分协同作用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元复合驱中聚合物、碱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能够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各组分存在的色谱分离会使协同作用大为减弱。通过一维长岩心研究二元/三元体系各组分在线性流过程中吸附规律差异,然后制作二维平面物理模型研究三元复合驱径向流过程中各组分运移规律,判断出三者的协同作用距离,通过数值模拟以及矿场试验结果论证用变浓度多段塞代替单一段塞的可行性。研究表明:三元体系中由于碱的存在可以使超低界面张力保持距离和乳化能力强于二元体系,三元体系一维长岩心的采出程度比二元体系增加了6.32%;三元体系各组分协同作用距离集中在主流线1/2处,各组分运移距离为: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在后续水驱的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存在解吸附现象;使用变浓度多段塞组合注入,可以在保持相近采收率情况下减少15%的表面活性剂和4.5%的聚合物用量。 相似文献
7.
确定三元复合驱对储层关键物性特征参数变化的影响程度是保证三元复合驱应用效果的重要前提。利用岩芯驱替及原子力显微镜探测等实验;对大庆油田某区块三元复合驱前后岩芯润湿性、敏感性、孔隙度与渗透率等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相对渗透率测定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后储层岩石润湿性会发生改变;亲油性储层岩芯可反转为亲水润湿性;敏感性实验表明;三元复合体系对储层不同敏感性造成不同影响;主要表现在驱后水敏性增加但速敏性、酸敏性、碱敏性等有所降低。对储层孔渗统计分析表明;三元复合驱后岩芯孔隙度和渗透率绝对值均有所增加;且二者相关性较好;结合原子力显微镜对岩芯微观孔隙结构的观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孔渗改善的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8.
三元复合驱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立了三元复合驱数学模型,该模型罗全面地反映了三元复合驱的主要驱油机理以及在复合化学驱油过程中包含的主要质量传递现象,并结合实验模型详细地描述了传质过程中涉及的大量物理化学现象。该模型适用于低PH值三元复合驱体系,忽略也微乳液相,同时采用了新的化学反应平衡模型。运用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三维油藏数值模拟。与国外化学驱软件UTCHEM的计算结果对比发现,该模型的计算结果可靠,计算速度大幅度提高,同时 相似文献
9.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69-74
为了优选出强碱三元复合驱后增油效果最好的调驱剂体系,以大庆杏树岗油田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了恒速和恒压条件下的多种调驱剂在强碱三元复合驱后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强碱三元复合驱后注入高浓度聚合物溶液、无碱二元复合体系、弱碱三元复合体系、聚合物凝胶+无碱二元复合体系组合以及聚合物凝胶+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组合都可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其中聚合物凝胶+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组合液流转向效果较好,含水率下降幅度较大,采收率增幅也较大。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三元复合驱数学模型 ,该模型较全面地反映了三元复合驱的主要驱油机理以及在复合化学驱油过程中包含的主要质量传递现象 ,并结合实验模型详细地描述了传质过程中涉及的大量物理化学现象。该模型适用于低 pH值三元复合驱体系 ,忽略了微乳液相 ,同时采用了新的化学反应平衡模型。运用建立的数学模型 ,进行了三维油藏数值模拟。与国外化学驱软件UTCHEM的计算结果对比发现 ,该模型的计算结果可靠 ,计算速度大幅度提高 ,同时内存占用量和计算的稳定性等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从而证明了本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以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延长组长2段为研究对象, 联合场发射扫描电镜与图像处理技术, 开展铸体切片观察和处理以及恒速压汞测试, 并对其表征的孔隙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及差异机制分析。对铸体切片进行阈值划分图像二值化处理后, 得到孔径分布具有连续性等优点。与恒速压汞得到的孔径分布进行比较, 发现二者在反映主体孔径时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应用恒速压汞实验数据计算相对渗透率曲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截取一段实际储层岩样 ,利用恒速压汞实验技术测定其孔喉频数分布 ,并拟合成连续分布函数 ,该函数符合伽马函数分布。对剩余岩样进行了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测定。以所拟合的孔喉频数分布为主要输入参数 ,利用孔隙网络模型计算了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结果与利用JBN法处理的实测结果对比表明 ,恒速压汞实验是确定岩石微观孔喉分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实验手段 ,可直接为孔隙网络模型提供主要的输入参数 ,能够得到反映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较合理的相对渗透率曲线 ,这对于用JBN法不满足或者处理结果不理想的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东地区碳酸盐岩油藏与国内碳酸盐岩油藏的孔隙结构差别明显,其储层多以孔隙型结构为主。中东H油田M层碳酸盐岩油藏储层可划分成四种孔隙结构:基质型、基质孔隙型、溶孔孔隙型及孔洞孔隙型,针对四类孔隙结构岩心开展2种水样条件下水驱油模拟实验,研究孔隙结构类型和注入水样对水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孔隙结构类型影响岩心水驱油效果,相同条件下,基质型及基质孔隙型岩心水驱含水率上升平缓,孔洞孔隙型岩心含水率上升较快;基质孔隙型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共渗区间最大,水驱采收率最高。改变注入水样,矿化度较低注入水样的驱采收率较高,即注入水的矿化度和离子浓度也会对水驱油效果产生影响。研究结果为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和现场水源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胜利油田孤岛河滩油区注聚驱后,开展改性天然羧酸盐/缓冲碱/聚合物三元复合驱研究。先对改性天然羧酸盐SDCM-2的界面活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然后通过室内物理模型实验,研究了水驱、聚驱、缓冲碱ASP复合驱的驱油效果,当复碱质量分数为1.5%(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质量比为1:1),SDCM-2质量分数仅为0.1%时油水界面张力就能达到超低; 在注聚驱后, 缓冲碱ASP复合驱室内驱油效率为18%OOIP;最后开展可视化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直接观察了流体在孔隙介质内的流动形态。实验结果为:ASP体系进入模型中,能够使注聚后束缚残余油重新启动,使油块变形、拉细,通过毛细管喉道,渐渐形成油墙向出口处运移。表明缓冲碱ASP复合驱能够有效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洗油效率,从而使驱油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该方法是注聚后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人造岩芯孔喉结构的恒速压汞法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恒速压汞实验, 对3种不同工艺制作的人造岩芯孔喉特征进行研究, 并与天然岩芯实验结果进行对比。3种方法制作的人造岩芯孔隙尺度分布均十分接近, 且与天然岩芯数据吻合良好。人造岩芯喉道尺度分布集中, 相比之下天然岩芯喉道尺度分布范围较宽, 在极小的区间内也有可渗流喉道分布, 同时平均喉道半径大于人造岩芯。天然岩芯可能呈现出大孔细喉的配置关系, 存在更大的孔喉比, 因而驱油效率更低, 剩余油饱和度较人造岩芯更大。 相似文献
16.
测试储集层岩石孔隙结构的常规方法是压汞和铸体的薄片图像分析法,气体泡压法利用流体在孔喉内流动的物理规律来测定孔隙结构特征,能较真实地反映流体通过喉道的实际情况。对比分析气体泡压法与压汞法测试结果,后者测试出的主流孔喉直径是前者的2~4倍,前者测试储集层中参与渗流的有效喉道的分布特征,且更切合工程实际需要;对岩样酸化前后以及含水敏性矿物的岩样在水化前后的有效喉道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能够明显地表征出酸化及水化前后有效喉道分布特征的变化情况,测试结果的对比性强、价值高。气体泡压法为测试储集层孔隙结构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自发渗吸作用是致密砂岩油藏重要采油机理,正确理解渗吸机理,充分发挥渗吸作用,对提高致密砂岩油藏的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W模型,根据恒速压汞试验喉道分布特征,建立了渗吸初期,自发渗吸质量与渗吸时间的关系式。选取长庆油田B418和B456两块岩心进行恒速压汞试验和渗吸试验,两块岩心根据解析模型求得的结果与渗吸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说明该方法正确可靠。试验结果同时表明, 致密砂岩自发渗吸与喉道半径相关,喉道半径越小,毛细管力也就越大,其渗吸时间也就越长,渗吸量也越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氯离子在混凝土孔结构中的渗透,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的方法,分析了Fick第二定律、考虑龄期和化学结合三种扩散模型,考察了实际大气中氯离子在混凝土结构中的渗透,结合当地的环境特征,通过拟合数据点,得出氯离子在实际混凝土结构中的渗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FICK第二定律的理论假设条件与实际混凝土材料的性质有所不同,数学解与实际混凝土的试验结果相差较大。研究结论有助于建立更准确的氯离子渗透模型。 相似文献
19.
扶余油层是大庆油田的主力产油层之一,发育的致密储层为非常规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但是孔隙结构较为复杂,非均质性极强。为了研究扶余油层不同类型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及其非均质性,本文应用分形几何理论,在高压压汞实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物性测试以及矿物分析对矿物组分的测定,选取扶余油层K1q3、K1q4的8块样品进行分析,根据压汞曲线形态的差异、孔喉半径及排驱压力特征划分出3类储层:低排驱压力微-微细喉道型、中排驱压力-微喉道型、高排驱压力-吸附喉道型。计算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并讨论其地质意义。结果发现:各类储层均呈现两段式分形特征,得到两个分形维数:D1范围为2.9908~2.9956,平均为2.9933,D2范围为2.5738~2.6664,平均为2.6101。大庆扶余油层孔喉结构的复杂程度及非均质性对致密储层的储集空间和储层的渗流能力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分形维数越大,孔喉结构越复杂,非均质性越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