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3 毫秒
1.
自认制度是我国证据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自认作了进一步具体化的解释,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确立了自认制度。作为强化当事人主义程序模式和相应弱化职权主义程序模式的产物,自认具有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的功能,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中的依法审判原则与程序保障》作为《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一书的代译序,充分地阐述了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程序保障两个方面的问题。在理清王亚新教授的行文思路的基础上,探寻代译序中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试图从价值判断的根源上证明诉讼、审判程序的重要性、独立性,并且最终将程序保障归结到依法审判原则中。  相似文献   

3.
小额诉讼程序和速裁程序皆为我国民事诉讼简易化程序改革之产物,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点。从司法改革趋势来看,速裁程序日益凸显其实践价值,小额诉讼程序则逐渐式微。但是,不能因速裁程序之"兴盛",小额诉讼程序之"没落",而在倡举速裁程序之时,完全摒弃小额诉讼程序之功能性价值。毕竟,小额诉讼程序与速裁程序并无本质上的冲突和矛盾,两者均有值得引鉴的内在机制。所以,改进和整合小额诉讼程序和速裁程序,将小额诉讼程序置于速裁程序之中,成为速裁程序一部分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罗马-教会法民事诉讼程序在诉讼程序法中被称为“欧陆诉讼程序之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缔造了现代民事诉讼程序的雏形,是诉讼程序理性化的开端。罗马-教会法民事诉讼程序以书面程序为原则、采行间接审理模式、严格的形式证据制度、诉讼程序断续迟延、发明了简易程序,形成正式-简易二元程序结构。它是英国衡平法诉讼程序及海事诉讼程序的渊源,还促进欧陆诉讼程序的统一和诉讼法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原、被告地位实际上处于不平等的状态,而这种不平等从诉讼一开始就已表现出来,究其原因,是民事诉讼程序在设计上的不合理性。改造立案庭,重新构建立案与审判之间的关系,从程序的启动时就注意确保原被告的平等地位,会使平等这一原则能自始至终地贯彻在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中,切实保证双方的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6.
审前准备程序的应有功能在我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此既可能造成庭审的形式化,也有可能造成庭审的延迟甚至审判的突袭,导致诉讼的不公正和诉讼效率的低下。本文以我国审前程序的模式选择为中心,在论述审前程序的制度价值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具有极大的价值蕴涵。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在程序的设计上存有缺陷。为更好地发挥回避制度的功能,实现其价值,立法上应扩大申请回避的主体范围;保障申请回避权行使主体的知情权,完善回避告知制度;延长回避告知的时间,缩短申请回避权行使的时间;弱化回避处理程序的行政色彩,对回避决定的救济程序应予以诉讼化处理。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当事人举证遇到的诸多障碍以及民事审判改革所追求的诉讼效益和程序正义价值取向,都反映和呼唤举证责任程序保障机制的建立,本从当事人取证。审前证据交换,证人作证人以及法院查证等四个方面,对构建我国民事举证责任程序保障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行的"一步到庭"产生了很多问题,由于开庭审理前没有进行争点整理和证据固定,很容易造成案件多次开庭审理,严重影响了司法效率。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我国民事诉讼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现阶段采取以偏向职权主义诉讼模式,辅之以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特点为基本思路,增加答辩和证据制度,在一定情况下发挥法官的释明权,构建中国特色的审前准备程序。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事诉讼中长期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对价值的内涵及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的关系加以剖析,可知民事诉讼程序决不仅仅是实现民事实体法的工具,它有其独立性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具有若干基本问题和新的问题需要探索.诸如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本质,民三庭可否受理涉知识产权的行政、刑事案件,以及知识产权理论界产生的诸多歧异认识,都有逐一加以讨论的必要.结合中外民法、民诉法原理,于此进行研究,对新世纪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啻是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法律设计的民事司法鉴定程序与勘验程序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理论上,民事司法鉴定程序与勘验程序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法国及我国澳门地区民事诉讼法对民事司法鉴定程序与勘验程序关系的处理颇具特色,值得我们借鉴。通过参考勘验程序来重新设计我国民事司法鉴定程序,可以使鉴定人出庭的必要性大大降低,这有利于化解鉴定人不出庭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3.
张琦 《科技信息》2012,(19):480-481
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再审程序中,当事人的处分权应得到法院的尊重。但民事再审程序作为一项事后救济程序,其启动不是作为诉讼程序的重新开始,而是作为原审的延续,应当受到当事人在原审中的诉讼行为的约束。因而,审理民事再审案件时,审理的范围应受当事人在原审中提出的诉讼请求的限制。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时,受处分原则和平等原则的影响,人民法院也应当考虑当事人提出的请求。但在涉及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调解、当事人在原审中已经依法要求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的情形时,应当允许民事再审较原审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立法对胎儿民事主体地位的不认可,诱使胎儿之权益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为此,考察对比各国对胎儿利益保护的立法模式后,建议我国未来民法典中应采用总括保护主义和个别保护主义相结合的模式,即在总则编和各分则编中分别明确胎儿之民事权益,并赋予胎儿特殊民事权利能力,以能真正有效全面地保护胎儿的民事权益。  相似文献   

15.
自由是人类的向往,而沉默权是用法律手段保障人的自由不受侵犯。沉默权的法理基础就是保护人权。沉默权已被《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确认为一项基本人权,本文从沉默权的产生、发展入手,浅析设立沉默权对我国刑事诉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死刑的适用范围、程序以及死刑犯的请求赦免权和减刑权都有明确规定,而中国有关死刑的立法在许多具体问题的规定上与该公约存在一定的冲突,适用死刑的范围不仅过于宽泛且标准不明,适用死刑的程序也并非严格,缺乏死刑犯的赦免和减刑的请求权的规定等,需要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释明义务是大陆法系主要国家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本制度,承载着强化当事人诉讼权益、兼顾程序与实体正义、弥补诉讼不公的重要价值。该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转型期中大陆法系以当事人为主导的诉讼模式在我国民事审判程序中的推进和深化,从而达到职权主导型诉讼向当事人主导型诉讼机制的"温和"转变。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立法缺陷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公布,规定了《民事诉讼法》中关于举证时限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但仍然暴露了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过于严厉,举证时限制度配套制度不健全,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得不到保障这些立法缺陷。然而要不断修改和完善这些立法缺陷,就必须通过举证时限制度由法律来直接规定,设立与完善举证时限的配套制度,扩大当事人、律师的调查取证权来改善这些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文精神秉持的人文关怀是民法的最高价值理念。人文精神的历史变迁使民法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文精神对民法发展的阶段性影响,有利于深入把握民法的时代特征,从而使人在价值和制度层面上不断被考虑和关怀。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民法通则>及<担保法>确立了担保物权制度,但由于立法的缺陷,我国的<担保法>的规定亦有许多粗糙之处,出现了诸多与物权基本理论背道而驰的法律规定,造成实践中的司法混乱,甚至使某些法律规定形同虚设而无任何法律上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