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纪念世界物理年,受云南大学邀请,2005年3月21日~30日,中国科学院郝柏林、孙义燧、李家明、葛墨林4位院士对云南大学进行了访问.21日4位院士先与云南大学非线性复杂系统中心的师生们进行了座谈,随后郝柏林院士和李家明院士在云南大学科学馆分别做了“Finding Genesin the Rice Genome”和“基础研究的乐趣”两场报告.郝柏林院士还于29日下午做了“数字文明:物理学和计算机”的报告.院士们的报告精彩生动,引人入胜,不时赢得台下热烈的掌声.报告结束后大家争相提问,院士们耐心细致地分别作了回答.郝柏林院士和李家明院士等大师们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作风,谦虚的品格给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关于理论物理与理论生命科学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理论物理与理论生命科学的一些思考ThoughtsonTheoreticPhysicsandTheoreticLiteScience¥//郝柏林(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院士北京100080)自从1985年11月出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召开的生物科...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10月6~9日,第6届全国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学术大会暨国际生物信息学前沿研讨会在南京市召开。东南大学副校长王保平教授、复旦大学郝柏林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陈润生院士、北京大学欧阳颀院士等出席了开幕式。本次会议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功能基因组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分会主办、东南大学承办、清华大学协办。参会代表共计750人。  相似文献   

4.
人类DNA序列图形化参数的提取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DNA序列郝柏林图形化表示方法的基础上,提取出表征图形特征的两个量化参数:信息熵和分形盒维.对人类基因序列和非基因序列各50个片段进行郝柏林图形化和特征参数的提取,结果表明:这两个参数具有区分人类基因序列和非基因序列的统计规律.  相似文献   

5.
《创新科技》2005,(9):8
对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认为,无论是科研还是教育上,目前我们似乎太强调“硬”的和直接有用的东西,忽视“软”的和间接有用的东西,结果太功利,反而降低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创新能力,当然这都是相对而言。正如郝柏林院士所说的,计算机不是从事计算的人发明的,所以有时太功利反而无功而返,太直接反而迷途不归。就整个社会而言,在发展就是硬道理之外,还要考虑一些发展的“软道理”,比如人文。没有“软”道理的支持,“硬”道理会难以长久地硬下去。一个社会要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一定要“软硬”适度。  相似文献   

6.
《广西科学》2003,10(3)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郝柏林院士及其领导的科研小组最近采用全新的方法 ,在 SARS病毒不同毒株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与其它冠状病毒的进化关系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研究人员首先选取 6个完整的 SARS基因组和 14个已知的冠状病毒的完全基因组 (与 SARS同属Nidovirales科 ) ,利用“组分矢量”方法探讨这些基因之间的进化关系。从已经得到的进化树可以看出 ,在全基因组的层次上 ,选定的 6个 SARS毒株相互之间关系较近 ,在进化树上形成单群 ,而与已知的冠状病毒距离比较远 ,说明 SASR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属的独立种群。  此外 ,由…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作为彭桓武先生早年的研究生,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深情地讲述老师彭桓武(“两弹”元勋、中科院院士)的故事: 彭先生将学生看待成朋友,逛公  相似文献   

8.
 一些杰出的中国科学家,不仅取得了出色的科学成就,对中国的科技与教育发展也极为关切。在专业研究之外,在科学与社会之间,他们同样遗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以“科学大家关于创新之问”为视角,梳理了彭桓武、杨振宁、周光召、郝柏林、李政道、冯端等几位著名科学家围绕中国科技创新话题所做的深思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亲爱的少儿朋友,当我们读书看报、浏览杂志时,您知道那上面的文字、图片是通过谁发明的激光照排系统印上去的?这个发明人就是不久前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王选院士长期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6月9日。首任所长彭桓武先生,历任所长周光召、郝柏林、苏肇冰、欧阳钟灿,现任所长吴岳良。1985年理论物理所成为中国科学院向国内外首批开放的研究所,1993年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首批参加协联计划  相似文献   

11.
院士与苏州     
苏州出院士:从“状元之乡”到“院士之乡”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简称“两院院士”),是我国在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具有崇高的荣誉和学术上的权威性,代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自1955年新中国诞生首批院士(学部委员)以来,我国已拥有1773名两院院士,其中苏州籍的院士占了100多席.这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一,苏州由此赢得了“院士之乡”的美誉。  相似文献   

12.
在12月27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宣布,29名中国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外国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院士出席了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委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沈保根宣布了新当选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蒋协助主持了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3.
 最近科学网上最热闹的是什么?不言自明,当然是院士选举结果。为什么在中国院士选举会引起这么多关注?有的人已经指出,在中国的院士头衔之下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包括在科学界甚至超出科学界的手眼通天和呼风唤雨的能量,以及享受了副部级待遇在内等太多的特权和利益。也许有人会说,院士真到了“手眼通天和呼风唤雨”的程度?这要看你怎么看这个问题,看看各地双聘乃至多聘院士的出现,看看中国顶尖高校北大清华把所有沾边的校友(特别是受益于院校合来并去的结果)都纳入自己的院士名单之中的做法,再看看自己或是朋友和熟人曾经遇到的在评审项目等活动中与院士们打交道的经历,这个说法应当不过分。请注意这是对一个团体而言,如果有人拿出个例来反驳我说“xxx不是这样的”,那我只能回答“你说的是个别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一部近百万字的《山西科技发展史》出版了。笔者有幸参加了该书的编写工作。我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山西院士(包括山西籍的两院院士和在山西工作的两院院士)的有关情况。截止1999年底,山西籍的两院院士有19位,在山西工作的两院院士有3位,共22位。这22位两院院士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各有11位。以下分别加以介绍:1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泽慧(1914年—),山西省灵石县人,核物理学家。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介绍(待续)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科技界和工程界最高的学术称号,具有崇高的荣誉和学术上的权威性。目前,南京地区拥有的两院院士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其中中科院院士4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本刊将分批向读者介绍他...  相似文献   

16.
 建设系统化的新型中国院士信息综合集成与展示平台,可以为各类学术研究、科学精神教育提供素材。在充分调研已有的国内外院士综合集成平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院士信息集成平台建设现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开展对比分析研究,对新型院士信息集成平台的建设和未来院士信息展示的方向提出了4点建议:推动不同机构间院士信息资料开放共享;加快院士信息资料标准化建设;多视角完善新型院士信息集成平台服务功能,多方位满足用户需求;明晰平台定位,形成长效可持续的平台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丁东  谢泳 《科技潮》2005,(1):23-23
中国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院士,如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为什么惟独没有人文学科院士?中国人文学科应不应该设院士制度?  相似文献   

18.
从近日公布两院院士增选工作获悉,在2009年增选产生的3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4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我省中国科技大学郑永飞教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工袁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研究员吴曼青,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研究员万元熙等3人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至此,  相似文献   

19.
资深院士联谊会成立于2005年春天。 当年4月29日,85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资深院士,也是为中国科技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泰山北斗”们参加了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的成立大会。年龄在80岁以上的两院院士为资深院士。资深院士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很多资深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相关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长期以来,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日前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2005年增选名额限60名。经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科协等归口初选部门的推荐和院士推荐.共产生有效候选人295名。院士们经过充分讨论、全面评审.最终选举产生了51名新院士.28名高校学当选.占新增中科院院士的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