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为恢复山旺中新世古植被和古气侯,采集了临朐山旺组孢粉样品28块,利用重液浮选法分析出大量孢粉化石,鉴定出120个孢粉类型,归属于77属,40科,其中蕨类植物占3%左右,裸子植物占5%~27%,被子植物占70%~92%。根据孢粉类型和孢粉含量的变化自下而上建立了两个组合:组合ⅠUl mipollenites-Caryapollenites-Fupingopollenites和组合ⅡUl mipollenites-Quercuspollenites。运用共存因子分析法定量化重建了山旺古气候参数,得出7个古气候参数分别为年均温13.3~22.1℃,最热月均温22.5~27.5℃,最冷月均温1.9~15.1℃,年较差11.4~26℃,年降雨量618.9~1 254.7 mm,最大月降雨量172.4~249.6 mm,最小月降雨量7.1~18.5 mm。 相似文献
3.
4.
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地体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北地区由多个地体组成,其运动特征与邻区西伯利亚和华北等板块具有明显差异,有其独特的演化历史。古地磁资料支持将其划为独立构造单元,称之为东北地体群。古地磁资料表明,东北主要地体古生代处在南纬低纬度地区,中生代诸地体共同快速北移,其纬向运移的平均速度约为3.8cm/a。于白垩纪中期就位于现今位置。 相似文献
5.
江南造山带中段古地磁特征与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地体构造是当代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古地磁学则是查明地体构造存在和活动演化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以江南造山带中段赣北地区为例,进行了地体构造的古地磁研究。工作表明,赣北前震旦纪构造区可划分为两个各具特色的地体构造,即怀玉地体和九岭地体。它们在碰撞拼贴前古纬度不同,彼此远离,视极移路径各异,为相互独立的地质体。到震旦纪,经长距离迁移运动和碰撞拼合,两个地体已实现统一,古纬度、古磁极位置基本一致。磁偏角研究揭示,两个地体在碰撞拼贴中发生过一次显著的逆时针旋转运动,反映一个斜向碰撞——左旋走滑剪切或人坞式的碰撞缝合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对昆阳群中采集的283块样品用热退磁法做了磁清洗处理,经精度检验,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获得的古地磁结果,探讨了昆阳群地层所代表的古地磁极性和古纬度,建立了该地区中、晚元古界古地磁视极移路径,并与华北地块及扬子地块该时期的视极移路径进行了对比,讨论了其构造运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认为下昆阳亚群与长城系古纬度相近,古地磁极性及视极移路径可比,时代相当. 相似文献
7.
金鹤生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
至今国内外尚未见用古地磁数据计算测点古经度的数学方法。在假定地块方位不变及遵循最短漂移距离原则的前提下我们推导出了计算古经纬度的数学公式。这种计算无疑将扩展古地磁资料在恢复地块在各地质时代的位置及古板块重建中的使用价值。图1,参2。 相似文献
8.
华北和华南块体古生代至中生代古地磁极移曲线与古纬度的分布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华北和华南块体古地磁研究工作的初步总结分析,和对笔者1990年古地磁极移曲线编制工作的补充和修正。在收集整理关于华北和华南块体古生代至中生代古地磁研究成果的基石出上,结合笔者的新成果,按照一定的规则选取部分数据,经统计分析计算,得到两大块体的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分布变化,据此推导出两大块体的运动形式和北向运动的速率及规模,指出两块体拼合的时限。 相似文献
9.
兰州九洲台黄土剖面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黄土剖面厚约335m。含有28层淡红褐色古土壤,该剖面共采集古地磁样品约10块。进行了岩石磁学和古土壤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所含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并含极少量赤铁矿、钛铁矿。天然剩磁强度平均为5×10~(-5)emμ/cm~3,磁化率为60-20×10~(-6)emμ/oc、B/M界限位于L_8中,哈拉米洛(J)亚带位于S_(10)至S_(11),在B/M界限与J亚带之间有一正极性地层段,为松山负极性时最末期的一次正极性倒转,兰州黄土最早形成于14×10~5年。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临朐县山旺盆地是中国重要的中新世化石点之一,富含多门类古生物化石,其中保存的古植物化石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对山旺组硅藻页岩中新发现的两种植物化石分别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植物叶形态特征和植物角质层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鉴定植物叶化石为中华栎(Quercus sinomiocenica);通过球果化石与现生植物球果的比较,初步鉴定其为松科(Pinaceae)松属(Pinus)。这些植物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山旺植物群和古气候提供了新材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1.
乌当地区奥陶系湄潭组的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阳市乌当地区处于黔北早古生代沉积区及黔南晚古生代地层沉积区交界处,具有独特的地质及地层发育特征,其中奥陶系湄潭组地层发育,但研究程度不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作者等测制了6条湄潭组地层剖面,对该组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进行研究,并与黔北地区的湄潭组、大湾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乌当地区的湄潭组特别是上段明显有别于黔北地区标准的湄潭组上段及大湾组,建议用湄潭组上段来表示该段地层。乌当湄潭组的笔石地层研究较好,可建5个笔石带及一个层位;本文把中奥陶统底界暂放在湄潭组上段底部硅质岩之下,说明湄潭组是一个跨时的岩石地层单元。乌当地区是贵州大学等高校的地质实习基地,湄潭组的地层学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有助于实习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福建庙前井田属福建二叠纪含煤地层连城区,童子岩组的第一段、第二段的沉积特征与文笔山组相似,均为黑灰色泥岩、粉砂岩,地层难以划分,特别是出现缓断层构造时无法进行对比。野外工作中,笔者在文笔山组地层中发现假海乐菊石幼年种这一标志,作为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川东北元坝地区中侏罗统千佛崖组储层特征,探讨其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模式. 通过薄片观察、物性分析、扫描电镜及阴极发光等测试手段对钻井岩心和露头剖面的147块岩石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元坝地区千佛崖组的储层岩石类型以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和细粒岩屑砂岩为主,其次为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类型按成因可分为剩余原生粒间孔、次生孔隙和裂缝,次生孔隙可分为粒间溶孔和铸模孔.野外样品和岩心样品皆表现为孔隙度与渗透率较低,但孔渗关系较好.储层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和自生矿物的沉淀,根据对储层的影响可分为破坏性成岩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和保持性成岩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为溶蚀作用,保持性成岩作用则为自生矿物的沉淀和破裂作用.成岩作用被划分为早成岩阶段A期、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期和中成岩阶段B期2个阶段4个期次. 相似文献
14.
大牛地气田东北地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相分析等多种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东北地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牛地气田东北地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主要沉积微相有辫状分流河道、天然堤、洪泛平原、平原沼泽和分流间滩等.在相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区内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认为区内山1期为近海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到山2期以后演化为内陆湖泊三角洲.建立了大牛地气田东北地区山西期-石盒子期的沉积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区块太原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了解区域沉积背景的情况下,综合运用岩心观察、岩相分析、测井相分析等手段,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区块太原组为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和无障壁海岸沉积体系的滨浅海相沉积与湖泊-三角洲相沉积.以此为基础,进行井间横向对比,编制不同层位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揭示各沉积微相演化规律,从而指出勘探开发的有利相带,为油田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陕西渭南宋家北沟新近纪/第四纪三门组介形类化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陕西渭南宋家北沟露头剖面的实测,详细描述了新近纪/第四纪三门组的岩性地层及介形化石的垂向分布特征和化石组合划分,鉴定出介形类化石12属27种,识别了线星介-骊山介组合(Lineocypris-Lishania Assemblage)及土星介-小玻璃介组合(Ilyocypris-Candoniella Assemblage).通过介形类化石电镜扫描观察,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介形类化石做了壳体表面纹饰研究,划分出多边形近圆网纹纹饰、圆窝形网纹纹饰、锯齿形网纹纹饰、线条状条纹类型、指纹状条纹类型和斑点状纹饰6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18.
东营凹陷孔店组原油油源追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族组成以及饱和烃色谱等分析资料对孔店组原油和沙三段与沙四段原油进行对比研究.油源综合对比结果显示,孔店组暗色泥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布与沙三段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有所不同,与沙四段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孔店组原油与沙河街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存在较明显差异,可能是孔店组烃源岩为其提供主要油源,部分地区沙四段烃源岩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9.
探讨四川盆地东南部下志留统小河坝组砂岩形成优质储层的控制因素及形成机制.以野外剖面测量为基础,通过孔渗分析、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及扫描电镜等手段,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小河坝组海相碎屑岩的储层形成机制进行分析.认为沉积微相控制了储层形成的先决条件,水下分流河道和远砂坝主要沉积了一套粉砂岩,具有形成储层的先天条件;而分流间湾主要沉积了一套泥岩或粉砂质泥岩,不能形成储层.生烃中心对小河坝组储层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砂岩中沥青的含量与生烃中心的距离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岩性在纵向上的叠置关系也是影响储层形成的重要因素,具有砂泥互层的地层结构,因砂岩不易压实和胶结,可形成相对较好的储层;而厚层的砂岩因压实和胶结作用严重,反而难以形成好的储层. 相似文献
20.
探讨重庆合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第二段储层岩石在水力压裂过程中的裂纹扩展特性.通过50 kN电子伺服试验机及"人"字形切槽巴西圆盘试件对须二段致密砂岩进行断裂韧度实验研究,获得Ⅰ型及Ⅱ型断裂韧度的数据,并对断裂韧度的特征及其与岩石力学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须二段砂岩轴向和径向上的Ⅰ型断裂韧度都小于Ⅱ型断裂韧度.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