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李泽胜 《科技信息》2008,(34):27-27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仅需要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更要注意教给学生比知识更为重要的学习能力,本文就算机学科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谈几点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2.
教学杂谈     
知识如浩瀚的海洋,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教给学生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用学到的学习方法用于阅读实践中,教师作必要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教学中要重视识字教学,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中完成识字任务,加强词汇教学,做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培养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生活实际体…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能。1 创造思维环境,培养学生能力。教学有法无定法,随着教改的深入发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新旧知识联想能力等,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教学上,应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找出根据,进行推理论证,使学生由感性知识上升  相似文献   

4.
在我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文中我主要站在语文教学的立场上对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5.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中物理教学的目标在于以物理科学的知识体系为载体.通过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过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体验、学会和运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最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目的。本文将从转变物理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出发.对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提出智能仪器与仪表课程的改革措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试改革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目的是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后的智能仪器与仪表课程教学,以实际应用的智能仪器与仪表组织教学内容,以构建具有特定实用功能的智能仪器与仪表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智能仪器模块化设计的理念及设计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首先,教学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从知识教育向能力、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变,构建合理的、具有特色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培养创能力的途径和方法。1、搞活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当前,我们培养的人才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一点是教学方法存在弊端。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怎样教课的老师是好老师”、“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好学生“怎样的实验是好实验”等问题的讨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多种方式的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搞活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冒尖、创新、标新立异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进取的精神,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的主要任务。在教学手段上,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和实施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试题库,...  相似文献   

8.
浅谈新课改的合作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作学习的目标是加强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其社会技能和强化知识技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设置在知识生长点上;教师的作用是对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适时介入引导与调控.对这一教学方法要建立较完善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怎样应用“互动式”教学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晓婷 《科技信息》2009,(11):85-86
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动自觉参与教学为特征;互动式教学的优点是既强调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智力和能力的培养重在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互动式”教学方法使用中应注重: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善于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作用的发挥要科学、注重案例素材的积累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教学中,中心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样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和训练学生能力.介绍了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学习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展示探索学习方法,达到训练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1999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对建筑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教育要重视创造性地扩大视野,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道德教育、智能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等,蔚为体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随时能吸取新思想,运用新的科学成就,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创造新世界。”从这个要求看,我们现在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就必须大力整改。不仅从培养计划上要进行修订,而且在教学方法、师资培养、课程整合方面都必须改革。笔者就这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以祈同仁赐教。  相似文献   

12.
在物理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的系统的物理知识,又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数学建构学说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加强学生的反思,提倡反思学习,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回顾一下自己的智能活动过程,想一想自己的发现过程,及时总结最佳学习策略,优化数学认识结构和数学认知技能,促进新旧知识间的同化。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反思的学习情境,而且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反思学习方法,培养反思学习品质,促使知识得到主动、有效地建构。  相似文献   

14.
要使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首先要培养其学习兴趣,而提高学习兴趣又决定于学习动机,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定为首要之一.教师务必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摒弃如“满堂灌”一类的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陈旧教法.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呢?下面谈谈自己几点肤浅的看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5.
赵献芹 《科技信息》2007,(22):190-190
讲授新知,不仅是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指出的是: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提得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吃透学生,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其次,教师的启发点拨要适度,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当堂理解,当堂进行巩固。此外,教师也可以使学生初步练习和运用新知识,并使学生及时了解练习的效果,及时反馈,巩固和纠正,从而形成正确的、熟练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发展智能;或者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和阅读教科书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李永勤 《甘肃科技》2004,20(3):172-174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知识更新快、技术含量高 ,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探讨了新世纪新形势下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主张超越那些仅仅着眼于教给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软件操作的传统方法 ,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及其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 ,以构建一个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知识能力、创新开拓精神相融合的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激发学生创造力.  相似文献   

19.
丁鹏霞 《科技资讯》2011,(4):196-196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同样必须从问题开始,要明确提问的必要性,使学生感到要问;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营造敢问的氛围;明白提问的入口,教会学生会"问";教给学生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应教给他们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和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大有裨益,而且对于学好中学物理知识也有好处,因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实际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研究客观事物的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少走许多弯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