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讲”教育提出的客观必然性是在国际国内新环境中,新形势新任务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素质所提出的新要求与党政领导干部的素质不能适应或不完全适应这种新要求。“三讲”教育的实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形式来解决新时期党内的思想矛盾,即“三讲”与“三不讲”的矛盾,以便使党能够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党内“三讲”与“三不讲”的思想矛盾的产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国际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所开展的“三讲”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三讲”教育的目标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所遵循的原则、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具有创新性。“三讲”教育是对党建史上成功历史经验的创造性借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矛盾和党内思想教育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党在领导干部中的“三讲”教育对于新时期加强全党的建设具有一般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李春祥(河南省教委)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态度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同时形成了适应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曲折发展的结果和产物。这一错误理论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因而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畴。这一错误理论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了重大损失,对新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历史工程有着深刻的借鉴和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过程,是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文从三方面回顾这一过程,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其内涵有着丰富的哲学依据,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战略指导意义,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实现“三个面向”作好各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提出的新命题,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理念。对这一科学命题的分析,说明和论证不能割裂这一命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相互联系。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强科技生产力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这一理论的提出及其在实践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是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为大专院校政治理论课编写一本既完整、准确、简要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理论结合实际,联系当今资本主义,特别是联系现实社会主义实践,正确解决青年学生中仍然存在的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这是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需要,也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王育倩、黄希贤、邹沧萍同志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编写的。该书在1990年原版的基础上,鉴于近两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对原书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增改,内容更加充实,修订本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新版本给我深刻印象,集中起来就是作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其思想根源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根源,可以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观点和科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针,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为了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