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姜帅 《科技信息》2012,(18):310-311
依据中国篮协对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在第一节和第三节中必须采用全场紧逼防守的特殊规定,对参加2009年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聊城赛区)的7支队伍的临场技术统计进行分析来探讨中国男子篮球后备力量应对全场紧逼防守能力的状况,以此对当前各个篮球俱乐部二线队伍应对全场紧逼防守的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为我国后备篮球人才的培养及提高我国竞技篮球水平提出合理地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第18届男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前8强队运动员在身体形态、攻防技术方面的差距,以期为中国队后续竞技成绩的提升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视频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及对比分析法探究中国队与前8强队运动员在身体形态特征及攻防方面的技术数据,通过分析数据了解存在的差距.结果 发现中国队运动员整体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后卫及中锋运动员的克托莱指数相对较低.在进攻方面,中国队后卫运动员场均得分较少,投篮命中率较低,失误控制较好;前锋运动员场均得分较少,投篮命中率较低,进攻篮板球保护欠佳,失误控制相对较好;中锋运动员场均得分较高,投篮命中率较低,失误最多,进攻篮板球保护较好.在防守方面,后卫运动员防守篮板球保护不好,抢断次数最多;前锋运动员各项防守数据较低,犯规次数最少;中锋运动员在防守篮板球保护及抢断方面的竞技表现极佳,但犯规次数最多.结论 中国队与前8强队运动员相比整体呈现年轻化,后卫与前锋运动员相比在攻防两端存在较大差距,而中锋运动员相比差距相对较小,应该对中国队后卫及前锋运动员得分能力方面有所强化,提高身体对抗能力进而提升防守能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4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前8名球队的10项技术指标的调查、统计及分析。结果显示:本次篮球比赛中10项指标对比赛胜负影响最大的是防守篮板球和抢断球次数。其后依次为总投篮命中率、盖帽、2分球投篮命中率、进攻篮板球次数、失误、罚球命中率、助攻,影响最小的是3分投篮命中率,说明现代篮球发展的趋势是重视防守。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五城会篮球比赛中队员防守状况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70%以上的投篮是在限制区附近区域完成的。文中分析了防守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限制区附近区域个人防守的侧重点与同伴协同防守的若干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1997年浙江省专业组高校男子篮球赛的技术统计、分析,提出问题和建议.要提高高校男子篮球水平,必须抓高强度、高速度的中、近距离的投篮技术,加强攻击性、多变性的防守技术,争抢篮板球的意识.高强度下的有心理负担的罚球训练。  相似文献   

6.
对全国U15重点单位男子篮球比赛的临场和录像观察、实地调查和对辽宁阜新队参加的八场比赛中全队技术运用的临场统计和分析,指出辽宁阜新队中远距离投篮、罚球稳定性不强;冲抢前场篮板球战术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防守方式不够合理、动作不够规范等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少年U15男子篮球队基本功还不够扎实,训练水平和训练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高速度、高比分是现代篮球比赛的特点之一。任何队要想取得比赛的胜利,除了要具备良好的防守能力外,必须有相当高的投篮命中率。对于身高处于相对劣势的我国篮球运动员来说,更有必要在提高投篮的准确性方面下功夫,以弥补身高的不足。其中,进一步提高配合投篮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仅就通过观摩今年上半年全国男子甲级篮球联赛所  相似文献   

8.
张玮 《科技信息》2011,(14):244-244
现代篮球运动随着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战术、智力和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规则的不断完善,正朝着高速度、高强度激烈对抗的方向发展,而对抗的焦点充分体现在攻防矛盾之中。通过对近几年各项男子篮球世界大赛的观看我们可以得知,攻击性防守已成为当今世界篮坛发展的主要趋势,并已成为衡量球队实力的重要指标。在阅读和分析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攻击性防守的概念及发展过程、攻击性防守的表现形式、优势以及如何进行训练和改进等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中距离投篮是篮球比赛中的主要得分方式,因此,中距离投篮得分对比赛胜负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采用中外男篮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男篮中距离投篮的相关问题,指出了我国男篮在中距离投篮技术上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具体建议。此项研究为提高中国男篮整体的得分能力以及我国男子篮球运动的整体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例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篮球比赛中,对防守投篮形成的干扰进行分析,趋而避之以排除防守对投篮的影响,提高个人抗干扰投篮的命中率.制订篮球队员抗干扰投篮的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篮球运动中 ,投篮是攻守对抗的矛盾焦点 ,是篮球运动的主要进攻技术 ,是唯一的得分手段。从常规来分析 ,投篮是由身体平衡 ,持球动作、瞄准方法、出手动作、投篮弧度以及球的旋转六个技术要素组成 ,而擦板投篮最主要的问题是碰板点的位置选择。  相似文献   

12.
对第30届奥运会篮球比赛四强与中国女篮攻防技术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与世界强队相比,中国队在篮板球和抢断球以及封盖等方面有待提高;面对对手压迫性的防守,进攻时投篮命中率较差;没有充分发挥外围的进攻优势。这些都是导致中国女篮未能实现历史性突破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指出了中国女篮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第15届世锦赛中国男篮与参赛对手技术统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男篮在第15届世锦赛与参赛对手比赛的技术统计,对中国队在投篮、篮板球、抢断、失误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中国队进一步确立了高空优势,但进攻战术简单,过分依靠内线,明显存在“内强外弱”的格局,防守和身体对抗能力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以及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第26届亚锦赛中国男篮及其对手整体攻、防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国男篮的优势与不足.统计结果表明:中国队攻防整体性较好,各位置效率较均衡,易建联成为新的核心内线;存在不足是面对强队,投篮失准,失误偏多,外线防守不积极,抢断意识较差,移动慢,防守预见性差,犯规目的不明确.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男篮所有比赛的技术统计,对中国男篮在本届亚锦赛上的得失进行了理性思考,以期为我国男篮今后的科学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投篮命中率,就在投篮训练中如何设置瞄准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投篮技术动作的力学分析,给出篮球投篮时的运动轨迹。由理论计算可知,当篮球沿后沿进入篮圈时,篮圈相对于篮球的投影面积的短直径最大,此时篮球通过篮圈的可能性最大,且目标和球的落点是一致的。据此认为,进行篮球投篮练习时应以篮圈后沿作为瞄准点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秩和比综合评价法等,对2017年男篮亚洲杯中国队与四强球队的攻防技术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进攻方面,中国男篮与澳大利亚男篮在总投中数、 2分球命中数、助攻和得分指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韩国男篮在助攻指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防守方面,中国男篮与伊朗男篮在防守篮板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建议进攻端提高球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对抗,加强投篮训练,提高罚球命中数,增强争抢前后场篮板意识,加强整体配合,丰富技战术手段;防守端提高抢断和盖帽预判能力,增强团队整体防守强度,端正态度,积极防守,提升脚步移动速度,及时做到补防、协防和换防,减少犯规次数.  相似文献   

17.
以篮球单手肩上投篮为实验任务,以投篮准确性为因变量,以不同练习方式为自变量,通过现场实验法探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两侧性迁移规律。40名右利手、初学者随机分为控制组、右手练习组、先左手后右手练习组、先右手后左手练习组,进行为期3d的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技能学习,第3天练习结束后,进行10 min后、24 h后和1周后技能保持测试。研究结果表明:①10 min后保持测试中,右手练习组、先左手后右手练习组、先右手后左手练习组投篮成绩好于控制组,右手练习组、先左手后右手练习组、先右手后左手练习组投篮成绩没有差异;②24 h和1周后保持测试中,右手练习组、先左手后右手练习组、先右手后左手练习组投篮成绩好于控制组,先左手后右手练习组投篮成绩显著好于右手练习组和先右手后左手练习组,右手练习组投篮成绩显著好于先右手后左手练习组。这一实验结果表明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技能迁移规律是由左手向右手迁移,即由非优势侧向优势侧肢体迁移。  相似文献   

18.
根据篮球教学的实践,对提高篮球投篮命中率问题,包括如何握球、瞄准点、投篮力量的运用、出手角度、出手速度、球的旋转、抛物线和入篮角等进行了剖析,为提高篮球教学和训练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投篮是篮球运动中的关键技术,是进攻战术的终结,是比赛胜利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投篮技术水平,普及群众性的投篮活动,特对原地单手投篮技术进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篮球投篮中球的旋转及瞄准点选择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空气动力学、运动生物力学以及统计概率学来分析篮球旋转在投篮中的作用、投篮瞄准点选择的多样性及其对投篮球命中率的影响.结果认为:投篮中球的前旋和后旋取决于投篮动作,其中前旋主要用于行进间低手投篮,后旋主要用于中远距离投篮;球旋转的速度越快,球的稳定性就越好,后旋增加球的飞行弧度,提高了命中率,前旋加大了球速,多用于快攻中投篮;篮圈瞄准点选择后沿比其他点更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