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采用紫外线和Co60照射联合诱变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JCM1553菌株,选育得到1株L-乳酸高产突变株SCT-10-10-60.经77代传代培养证实该菌株L-乳酸发酵遗传稳定.在37℃,200rpm下,该菌株摇瓶发酵葡萄糖60h的发酵液乳酸浓度达到最大,为195.67g/L,发酵糖酸转化率达到95.33%,比出发菌株最大乳酸产量、发酵速率和糖酸转化率分别提高了16.24%、50.13%和17.81%.相同条件下该菌株发酵木薯淀粉84h的乳酸浓度达到最大值,为203.33g/L,糖酸转化率达到78.85%,比出发菌株最大乳酸产量和发酵速率均提高了29.49%,糖酸转化率则提高24.53%.该菌株发酵产物的L-乳酸含量高达96.75%,与出发菌株(96.97%)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该高产菌株乳酸发酵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菌体增长速率加快.其L-乳酸发酵性能显著优于现有的生产菌株,具有较高的潜在工业价值.  相似文献   

2.
柠檬酸高产菌株Aspergillus niger YX-1217无法成功建立遗传转化体系,极大地限制了其代谢机制和分子机制的研究。对该菌株进行遗传改造,最终建立了一种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农杆菌AGL-1作为介导菌株、A.niger YX-1217孢子密度为1×107m L-1、孢子与农杆菌的体积比为1∶9、乙酰丁香酮浓度为300μmol/L。在最佳转化体系下获得25±1个转化子(以107个分生孢子计)。基于上述遗传转化技术,对A.niger YX-1217产柠檬酸的应用进行拓展,通过引入乌头酸脱羧酶cad A基因构建衣康酸的合成途径,基于搅拌转速三阶段控制利用补料分批发酵生产衣康酸,质量浓度最高达到4. 21 g/L,最大产率为0. 040 g/(L·h),从而延伸原有柠檬酸的代谢通路来实现衣康酸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是草莓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采用该方法,已成功将抗病毒、抗真菌、抗虫、抗逆境、控制果实成熟软化等方面的多种外源目的基因转入草莓.文章概述了外源目的基因转入草莓的研究进展以及基因型、农杆菌菌株、侵染时间和菌液浓度、共培养时间、酚类物质等对草莓遗传转化的影响,并对今后草莓遗传转化研究的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遗传转化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农杆菌介导法。对近年来利用农杆菌法进行大豆遗传转化的外源基因种类、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做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5.
农杆菌介导东方百合“西伯利亚”遗传转化体系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方百合"西伯利亚"(Lilium seberia)为材料,建立了百合再生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采用LBA4404和GV3101菌株对鳞片来源的愈伤组织进行侵染,并以鳞片作为对比转化材料,两种菌株携带有相同的双元载体pCAMBIA1301.研究结果表明,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外植体转化率较高;乙酰丁香酮(AS)的添加能大大提高根癌农杆菌转化百合的效率.另外,共培养时间、不同菌株均对转化效率有一定的影响.筛选后获得的抗性植株经PCR检测和GUS组织化学染色证实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基因组DNA中并获得表达,转化率为5%~8%.  相似文献   

6.
大豆遗传转化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为提高大豆遗传转化效率提供理论依据,试通过实验确立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条件.实验利用含有pCAMBIA3301质粒的农杆菌LBA4404对辽豆-45子叶节进行了侵染,对消毒方法、草铵膦浓度、侵染浓度、侵染时间、乙酰丁香酮浓度、共培养时间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氯气灭菌5h的二次消毒法,可在不影响种子活力的同时把污染率降低为0,确定草铵膦的选择压力为6mg/L.同时确定辽豆-45子叶节遗传转化的最佳条件为:农杆菌侵染菌液的浓度为OD600=0.6,侵染时间为30 min,暗培养条件下共培养时间为96h,且共培养液体培养基添加200μmol/L的乙酰丁香酮有利于转化.经草铵膦抗性筛选、GUS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CR检测,证实pCAMBIA3301质粒的T-DNA已经整合进了辽豆-45基因组,共获得23株转基因大豆.  相似文献   

7.
利用紫外线对克雷伯杆菌进行诱变,筛选出耐高浓度甘油且1,3-丙二醇(1,3-PD)产量较高的突变株KpⅥ.实验结果表明,在距离34 cm,功率30 W的紫外灯垂直照射下,最佳紫外诱变时间为6 min,此时,致死率为90.9%.克雷伯杆菌经过紫外诱变后,菌落明显增大,是原始菌株的2~4倍;变异菌株KpⅥ经过6代遗传稳定性考察,甘油消耗率和1,3-PD产量稳定,且保持了较高水平.在甘油质量浓度为90 g.L-1的条件下,变异菌株KpⅥ的甘油消耗率为98.3%,甘油转化率为50.4%,1,3-PD产量为44.81 g.L-1,生产能力达到0.75 g.(L.h)-1.  相似文献   

8.
为利用简单节杆菌生物催化17α-甲基睾丸素C1,2位脱氢制备去氢甲基睾丸素,采用N+离子注入与Cs137-γ射线辐照两种方法进行菌种诱变,选育适宜于17 α-甲基睾丸素C1,2位脱氢的高转化菌株,结果表明,从16株简单节杆菌筛选出的TCCC11042,依次经N+离子注入与Cs137-γ射线辐照处理,通过甲基睾丸素为底物的摇瓶筛选,选育得到正变株F2-20,该菌株对17 α-甲基睾丸素脱氢转化率达到60.8%,比出发菌株TCCC11042的转化率提高了12.8%.经群体传代方式考察,诱变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穿龙薯蓣中提取薯蓣皂苷元,进行条件优化并测得转化率.方法微生物转化法从穿龙薯蓣中转化薯蓣皂苷元,利用薄层层析法获得有效转化穿龙薯蓣的菌株C7,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薯蓣皂苷元含量.结果利用单因素实验对其转化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最佳转化条件为菌株接种量2%,转化温度25℃,底物浓度5%.经计算得转化率为7.37%.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薯蓣皂苷元的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10.
根癌农杆菌电击转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了根癌农杆菌EHA105的高效转化方法.将双元载体质粒pBIN19/glgB经电击转化法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5,研究不同实验条件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细胞浓度OD600为1.0时进行电转化,转化率最高,达到每微克DNA1.12×105CFU;当电场强度为11 kv/cm,转化率最高,达到每微克DNA1.78×105CFU;在一定的细胞浓度范围内,电击转化率与细胞浓度密切相关,转化率随着细胞浓度的上升而上升;质粒大小能影响电击转化率,转化率随着质粒的增大而下降.应用该优化的电击转化条件将双元载体质粒pBIN19/glgB成功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5,构建了植物双元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11.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改良木霉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系统在丝状真菌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农杆菌介导,成功实现了丝状真菌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 viride)遗传转化,转化率约为30~80个转化子/10^5个孢子。PCR检测和几丁质酶分析表明含有编码几丁质酶外源基因(Cli 113)的T-DNA已整合进木霉菌基因组中,而且转化子都能够稳定遗传。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具有转化率高、操作简便、遗传稳定等优点,在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影响根癌农杆菌转化水稻频率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癌农杆菌与来自水稻成熟种子的愈伤组织共培养,将外源基因导入水稻愈伤组织,并获得了转基因植株.通过比较影响根癌农杆菌转化频率的各种因素,表明在转化过程中酚类化合物和单糖的加入使农杆菌的转化频率提高了0.9%~17.4%.在共培养时农杆菌的稀释方式也是影响农杆菌转化频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方法,将转录因子HD-Zip家族基因Gm01g04890分别导入测序品种Willimas 82(W82)和小粒豆品种东农50(DN50)两种大豆品种的子叶节中.探讨了种子萌发时间、农杆菌菌液浓度、侵染条件、共培养时间和乙酰丁香酮(AS)浓度等因素对大豆子叶节形成不定芽的影响,优化了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T0代再生植株经草铵膦筛选以及RT-PCR检测,Gm01g04890基因已成功转入并整合于大豆基因组,获得了转Gm01g04890基因的DN50大豆抗性植株.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适用于多个大豆品种的萌动胚真空渗透辅助的外源基因转化方法,对影响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有关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确定的优化条件为:预培养3d,在菌种活化液的OD600值为0.6并加以200μmol.L-1乙酰丁香酮的农杆菌菌种活化液,侵染时间为6h,共培养3d。在优化条件下,将携带GUS基因的35S启动子驱动的表达载体pCAMBIA1304的根癌农杆菌菌株GV3101分别转入鲁豆11和潍6823中,获得510株鲁豆11再生植株和591株潍6823再生植株,其中,抗性再生植株分别为444株和462株。通过PCR和GUS检测,证明分别获得了13株和15株转基因植株,转化率分别为2.2%和2.5%。  相似文献   

15.
评估玻璃粉创伤棉胚茎尖分生组织的转化效率及初步建立其遗传转化体系。高速涡旋的玻璃粉创伤棉胚茎尖分生组织,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报告基因gusA导入棉花,GUS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棉胚转化情况,探讨不同转化条件对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2g玻璃粉创伤棉胚,茎尖分生组织的较多细胞被转化,成活12株幼苗,较适宜。涡旋90S转化条件下获得2株GUS阳性苗,涡旋时间越长茎尖分生组织创伤程度越严重,能提高转化效率,但成苗量降低。此外.转化效率受菌液浓度及菌种的影响,OD600为0.8的农杆菌LBA4404菌液侵染棉胚,较多细胞能表达gusA的活性且表达水平较高,而被农杆菌GV3101侵染后的棉胚染色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利用根癌农杆菌LBA4404介导,建立了丝状真菌简青霉(Penicillium simpli-cissimum)H5的遗传转化系统.潮霉素抗性筛选、PCR和Southern blot分子鉴定等结果表明:筛选获得的转化子能够稳定遗传,外源的T-DNA以单拷贝随机整合到简青霉的基因组中.实验初步研究了农杆菌浓度、乙酰丁香酮浓度和共培养时间等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经过优化后转化体系的效率可达50个转化子/105个孢子.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在简青霉上的运用,将为研究该菌的基因工程改造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拟南芥多效性基因CPR5转化水稻中花11,同时优化了其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相比27 ℃、暗培养,32 ℃、持续光照培养可使诱导率提高到100 %,且缩短了诱导周期;〖JP2〗预分化培养后,在附加5 mg/L 6 BA和1 mg/L NAA的分化培养基上分化率和再生率可分别达到100 %和90.50 %。同时探索了较高转化频率的条件为 A600≈ 0.05~0.1的农杆菌菌液浸染5 min,共培养时间为3 d,同时添加1张用AAI培养液浸湿的无菌滤纸。对部分转化植株进行PCR、Southern blot和半定量RT PCR检测,结果表明AtCPR5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在所试验的转化植株中均为单拷贝,但表达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根瘤农杆菌的玉米遗传转化的发展历史 .对各种影响农杆菌转化玉米效率的关键因子包括农杆菌的菌株与载体 ,受体材料的基因型和发育程度 ,培养环境 ,培养基成分等因素进行了综述 .对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做了讨论 .  相似文献   

19.
农杆菌介导法的植物遗传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是一种使外源DNA转移到目的植株的天然系统,通过植物表达载体上DNA的加工与转移将外源DNA转运到植物细胞中。因其具有易操作、低费用、高效率、插入片段确定性好和转基因拷贝数低等独特优点,已经成为转基因策略中的首选方法,在植物的遗传转化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Cry ⅠA(b) gene was successfully transferred into the biocontrol fungus Trichoderma harzianum with an efficiency of 60-180 transformants per 10^6 spores by using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Putative transformants were analyzed to test the presence of Cry ⅠA(b) gene by Southern blot. Most transformants contained a single T-DNA copy. RT-PC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ry ⅠA(b) gene was transcribed. Antifungal activities and insecticidal activities of the transformants were examined. There w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antifungal activities between the transformants and their wild strains. The modified mortalities of the transformants T1 and T2 were 69.57% and 91.30%, respectively. The tranformation system mediated by A. tumefaciens proved to be a powerful tool for the filamentous fungi transformation and functional genomic study with its high transformation frequency, simplicity of T-DNA integration, and genetic stability of transform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