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基于质性研究、认知地图以及问卷调查法,结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和中等尺度的校园空间的具体情况,对东北师范大学本部校区校园空间意象要素的公众感知特点、分布特征以及意象感觉品质进行了研究,并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意象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于中等尺度空间意象要素的关注和把握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意象在道路、边界、区域等要素的感知方式和特点上均有明显区别.在此基础上,针对中等尺度的城市空间的规划与调整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58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以探讨生活事件、情绪弹性、应对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初中生的情绪弹性处于中上水平;相关分析发现,生活事件、情绪弹性、应对方式两两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发现,三变量存在密切关系,情绪弹性在其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自我怜悯量表(SCS-C)、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三量表,对1 161名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考察农村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影响,以及自我怜悯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怜悯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怜悯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对农村初中生的抑郁有显著正向直接预测效应,通过自我怜悯的中介作用,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对农村初中生的抑郁也有间接预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达47.62%。该研究结果对预防农村初中生抑郁的发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量表对广东省不同高校65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较高,主要生活事件为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应付方式以积极应对为主;(2)生活事件、不成熟应对、应对方式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负相关,成熟应对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3)成熟应对方式对生命意义感有正向预测作用,生活事件、不成熟应对方式对生命意义感有负向预测作用;(4)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生命意义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其中,不成熟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显著,成熟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氏中国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我和谐量表测量500名大学生。结果:内外向性与自我和谐呈显著的正相关,精神质以及神经质与自我和谐呈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呈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在精神质与自我和谐之间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在内外向性、神经质与自我和谐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验证了社会支持是人格特质与自我和谐关系中的中介变量。结论:人格特质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影响自我和谐。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编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MPRQ)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86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⑴手机依赖问卷包括事实行为、行为倾向、认知、情绪和意志五个维度。⑵是否为学生干部和使用手机时间分别在手机依赖上差异显著。⑶被试在内外向、精神质上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在神经质上与常模持平,在掩饰性上低于常模;不同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在人格特征上差异显著;是否学生干部在精神质上有显著差异;使用手机时间在内外向上差异极其显著。⑷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存在相关性。⑸人格特质对手机依赖有回归效应。这说明不同身份(学生干部/非学生干部)与不同手机使用时间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上存在差异,不同类型(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不同手机使用时间)被试有不同人格特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精神质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掩饰性对手机依赖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357名高中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的生活事件主要来源于学习压力和受惩罚,大多数高中生能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但仍不是很成熟,加强应付方式的指导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采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185名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2)男女生在总体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在家庭和自由满意度方面得分高于男生,而男生在学校、学业和环境因素方面,有更高的满意度体验。(3)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4)初中生的各种生活事件中“,家庭矛盾”、“考试失败”、“讨厌上学”、“失窃”和“升学压力”这五项生活事件与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应激反应症状与生活事件、行为问题、自我效能、家庭父母因素关系。方法:应用事件影响量表(IE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等量表整群抽取广州某中学580名学生进行现况调查。结果:所有调查学生应激反应临床症状检查率为38.7%;在年级、教养方式上分布差异明显的有:应激反应临床症状检查率、闯入亚症状群、IES总分、发生频率前7位主要事件应激量均值、生活事件量表各因子平均应激量及总应激量。应激反应症状与生活事件典型相关分析,创伤应激反应症状的闪入症状群主要与人际关系、健康与适应方面有关;回避症状群主要与学习压力、健康与适应方面有关。各量表因子分数的EARSON相关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激反应症状的发生与个体心理行为特征和家庭父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SS)对全区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探讨西藏自治区藏族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藏族青少年自我意识水平处于正常范围;男生的总分高于女生,存在显著差异(p<0.001);城乡青少年自我意识没有显著差异;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存在差异;在总分上,高一阶段的青少年比中专阶段的青少年得分高,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藏族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索藏族青少年人格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