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避免人口过度向少数中心城市集中,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就业和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生态学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对我国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潘世刚 《科技信息》2007,(27):278-278
党的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连接着农村和城市,是城市化的农村,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小城镇建设的研究,指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从而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小城镇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城镇景观的合理规划与设计对小城镇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要结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2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重点突出小城镇的特有风貌.  相似文献   

5.
关晓宏 《科技信息》2011,(5):346-346
发展小城镇建设不仅是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正确认识城镇化发展规律,理清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对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的中心,是城市联系乡村的主要节点。小城镇的合理有序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需要,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小城镇总体规划则是推动小城镇合理发展的重要手段。笔者通过江苏省如东县长沙镇总体规划实践,就小城镇规划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就是要加快我国的城市化的步伐。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如何推进小城镇建设,从科学规划、投入机制、产业兴镇、搞好县域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地小城镇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发展小城镇成为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如何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成为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小城镇是推动"乡村城市化"的桥梁,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因此研究小城镇建设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的现状特点,然后分析了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杨宏敦 《科技信息》2007,(23):296-296
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嵩县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市西南山区,属国家确定的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近年来,该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规划,多元经营,强化管理,开展了规模浩大的小城镇建设和经营管理活动,积极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由2002年底的18.7%上升到目前的29.3%,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中西部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与经营管理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路子,为中西部贫困山区大力发展小城镇,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区域农村经济的快速飞跃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通过收集数据和调查研究,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对农村人口转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认为目前农村人口大规模的跨区域向城市转移,已给中国城市化和不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苏南新农村绿化景观价值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新农村绿化景观的内涵, 提出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应对其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和地方文化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和 Delphi 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 并选取常州市武进区城镇型村庄、城郊型村庄和乡村型村庄各2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6 个村庄绿化景观的综合评价值中3 个村庄属于“良好”, 3个村庄属于 “一般”, 影响综合评价值的主要因子是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3 种类型村庄绿化景观的综合评价值均值大小是乡村型村庄 > 城镇型村庄 > 城郊型村庄, 其中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均值大小是乡村型村庄 > 城镇型村庄 > 城郊型村庄, 地方文化价值是城镇型村庄 > 乡村型村庄 > 城郊型村庄;单个村庄绿化的美学价值和地方文化价值波动较大。此外, 分析了各类型村庄绿化景观评价值高低的原因, 总结绿化工作得失, 对未来新农村绿化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玮  李莉萍 《江西科学》2012,30(2):157-163
兼具城市和农村双重属性的城市边缘区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景观生态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出现了城市与乡村交互的界面逐渐模糊,乡村逐渐被城市所吞噬,景观格局混乱等问题。从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和功能入手,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进行了特征、功能的定位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整治方法以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提高农民收入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收入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中心议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减缓,不仅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而且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应通过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等方法和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农村城镇化科技创新推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实现城镇化,分析和研究科技创新及新农村城镇化进程的相关资料和数据,深入探讨科技创新与中国城镇化之间存在的必然关系,进一步探索科技创新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对城镇化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关键要素是科技创新,而且通过研究,提出需要建议以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城镇化步伐。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评价体系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乡村景观研究是景观科学和景观规划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综合观点,系统探讨了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景观美景度、敏感度、可达性、相容度和可居性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皖西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衍生物,现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对皖西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现状的实际调查,实证分析了皖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剖析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四大成因,最后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乡集镇和小城镇的发展,吉林省是农村城市化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之一。通过对吉林省农村城市化发展历程及基本数据的研究,指出了阻碍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做好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加大改革城乡二元社会的力度和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及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进行区域景观变化预测,对宜兴市近年来景观格局分布演变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城市化水平与景观格局变化之间的联系,为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景观规划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选用1996—2016年宜兴市的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利用景观指数、转移矩阵分析在此期间景观分布的演变过程,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估算其未来主要景观类型的变化趋势。【结果】在景观的演变过程中,建设用地、林草地持续扩张,面积分别增加了168.13、375.76 km2,且分布逐渐复杂,耕地、未利用地不断缩减,耕地与林草地在前期变动较大,动态度分别为-4.72%、10.18%,但耕地在后期面积几乎不再减少,分布也趋于规整;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耕地、林草地、建设用地的变化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相关性均高于0.8;在未来景观的发展过程中,耕地面积将处于动态稳定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设用地与林草地不断扩张,预测2016—2024年的涨幅分别为15.1%、35.4%。【结论】宜兴市1996—2016年景观格局变化明显,且城市化进程对建设用地、林草地、耕地的范围和分布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影响明显。赣南客家乡村聚落是典型的传统乡村聚落,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主要有依山傍水,集中分布在缓坡低地,聚族而居,建筑单体风格独特,分布密度县域差异明显。城镇化过程中空间演化呈现出以下趋势:山地聚落向下和水平迁移,传统民居在空间上被合围,路网密度加大,空间实现重组并向城市聚落景观演替,这势必为区域带来各种正、负效应,如人地矛盾变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空间的聚集与均衡、部分聚落的空间萎缩与空间隔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